时间:2024-05-07
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评价结果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作为高中语文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让人叹服:这实在是一堂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在“侍坐”章中可以看到,教师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就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到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
1.好课的生成,必须精心预设,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古杏树下,瑟音袅袅,师生围坐一处,在这里看不见师生关系的古板与拘谨,看不见课堂的沉寂与郁闷。在笑声中,在乐音中,弟子谈理想,论政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话被安排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气氛宁静、和谐、愉快,甚至还有音乐伴奏。子路可以抢着发言,曾皙可以温文尔雅,欲言又止,把一场原本严肃的谈话化为一场交心谈心的和谐交流。
2.好课的生成,必须摆正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为生成拓展空间
首先,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空归还给学生,同时也不忽视教师应起的主导作用,创设开放课堂。作为师长,孔子不是板着面孔,为让学生畅言所志,他首先做好引导工作,打消学生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子路率尔而对,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孔子不立即提出指责。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从中可见孔子“因材施教”的艺术。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整堂课听不到教师的侃侃而谈,呈现的是学生倾诉、辩论、质疑的学习场面。整节课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呵斥,甚至看不见教师对学生不同见解的修正,把张扬个性的权利归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善意的微笑中,鼓励的目光里展示自我,放飞灵动的思想。
3.好课的生成,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侍坐章》就绝妙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显然,曾皙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景象是孔子所向往,并为此而苦苦追求的,这是他这堂课的主题所在。可贵的是教师不是通过告知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对前三人学习过程的不断肯定、激励、鼓舞而唤醒曾皙蕴藏于内心的人生志向。于是教学内容自然生成,教师仅用一句“我赞同点的想法”既褒奖了曾点,又引发其他学生的思想的火花……
子路等四人各述其志,但都围绕着礼治二字,可谓殊途同归。变化中寓着不变,四人的回话中间藏着一条线,这就使文章主旨鲜明,不枝不蔓,而又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孔子在评论这几个弟子的述志时,虽因人而异,有暗含的批评,有鼓励,也有由衷地赞赏,但都是以礼乐治国为准绳的。当子路等四位学生分别述志之后,孔子认真思考后,就学生准备怎样为实现礼治的一些设想和态度也提出自己的意见,高屋建瓴地准确概括成“为国以礼”四字,将大家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国家大事的高度,使之豁然开朗,富有指导意义。
方双寿,语文教师,现居安徽东至。责任编校:洪 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