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的命题,内容上日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自我,文风上倡导学生减少浮华、回归本真,这让人感受到命题专家们对作文教学要有灵气、要接地气的良好导向与良苦用心。但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更有价值的恐怕不是考场作文的优点挖掘,而是阅卷过程中的问题反思。现以去年江苏南通的中考作文“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的阅卷观察与反思为例,略作述评,以冀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作文教学生态的自省与疗救的一点注意。
【原题重现】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一.阅卷观察录
(一)审题失误多
文题的首要关键词,无疑是“一种声音”,但约有两三成考生在这个最重要的审题点上折戟沉沙:有考生没有写出声音,通篇少有与声音搭边的写作内容;有的考生虽写出了声音,但内容非常牵强;还有的考生从导语中杂糅了多种声音来写,内容杂乱拼凑。
其次,审题偏差主要在“记忆深处”上。这个“深”,既指向于时间的深处,也指向于印象的深刻。有的考生抓住考试当天的某一种感人声音来写,可以理解为“印象的深刻”,但偏离了“时间的深处”这个隐蔽条件;还有的考生所选的声音事件属于过去,体现了“时间的深处”,但为影响一般的俗常琐事,又未能体现出“印象的深刻”之要义。
此外,作文要求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这一强调点,也让部分偏离自我、惯于虚构的考生吃了亏:有考生通篇写了别人的事件,甚至剑走偏锋地构思成寓言、小说、童话等文体,造成偏题之憾。
(二)取材浅俗化
在自然与生活的万千声音中,考生笔下涌现了不少相对出新的素材:自行车铃的叮当声、搓板洗衣的呲呲声、儿时插秧的欢笑声、街头艺人的抚琴声、旧时卖棒冰的吆喝声……这些满含生活滋味的声音,若挖掘出独特立意,结构、语言亦有水准,往往赢得阅卷者的青睐:比如有一位考生通过写撕日历的声音,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永恒亲情的感念,一下子就从俗常之音中先声夺人了。
然而,这些并非考生取材的主流风貌。客观的说,阅卷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具有阅读期待的素材还是偏少。多数考生的作文素材比较雷同、浅俗:最多见的莫过于写考试前后家人的鼓励、安慰,小时候老人的关爱、宠溺,比赛成功后收获掌声、祝福等等。取材的大量雷同,说明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作文取材的要求过低,只满足于应付考试需要,用常规稳妥的素材写出中规中矩的应试文章;缺乏对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的引导。这种功利而中庸的教学观,直接导致了学生取材的思维懒惰。莫言在诺贝尔奖领奖演说中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对我们中学作文教学是个很好的启发:语文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会讲自己故事的人——一个能真诚、生动而睿智地讲故事的人。
(三)结构意识弱
详略不恰当。许多考生写作,习惯于东拉西扯先凑字数,等事件真正到达高潮需要大量精细描写时,由于篇幅受限或耐心不足,往往草草收兵。比如一位学生本欲借外婆的摇扇声音来表现亲情温暖,可却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小时候在外婆家如何贪玩,与邻里伙伴耍得如何开心,等文章过了大半,才在结尾点上几行外婆摇扇伴我入睡的叙述,造成头重脚轻。再如有考生写老人生前爱的叮咛,可对关涉文题的叮咛故事只寥寥几句,反而在老人的丧礼场面与自己的悲伤之情上浓墨重彩,以致喧宾夺主。我们指导学生安排文章详略,要让他们学会根据内容主次来作相应处理。好比电影的叙事:该跳跃时跳跃,该特写时特写。
过渡、照应差。考场作文作为一种供阅卷者快速阅读的特殊文本,更要讲究过渡巧妙与照应自然。因为这些显示文脉的结构性语言,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厘清文章内容。阅卷发现,许多考生都缺乏清醒的结构意识:有的不注意写好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使事件过程呈现出叙述呆板、生拼硬凑的痕迹;有的喜好在首尾铺陈华丽排比,而这些“佳句”其实与主体内容并无多大关联;有的虽注意了首尾的呼应以及与主体的照应,可又缺乏灵动的文采,显得僵化呆滞。所以,我们应训练学生写好“结构句”,以增强文章的结构明晰感与叙述流畅性。
(四)语言精品少
阅卷发现,考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不容乐观,其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缺少”上:缺少波澜、缺少细节、缺少真情、缺少思想。而这“四个缺少”几乎巧合地指向于学生作文最常用的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生作文中叙述事件多半平铺直叙,鲜能一波三折;不能对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更甭谈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了;文章结尾部分,不能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来深化感情、升华主旨。
造成当下考场作文语言平庸的原因很多,首要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缺位。对于多数人而言,语言的灵性之根,非来自天然,而是来自于对语言表达的模仿。现在的学生,阅读数量比较有限,阅读品质让人担忧:懒于有深度的经典阅读,偏好浅俗的流行文化,所以获取的优秀语言范式十分有限。此外,当下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机械化,也导致学生可从课堂获得的写作滋养太少。偏重解题需要的阅读生态,使我们缺少了阅读的审美快感,而让注意力牵绊在了各种解题模型与套路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审美的阅读中蓄养诗意,在思考的习惯中淬炼思想,在反复的揣摩背诵中巩固表达技能。
(五)伪作难扼杀
本次阅卷中,依然发现了一些考场伪作。比如一些考生借写“老头子”“老头子”的呼唤声来表现“你在,我就心安”这个亲情主题,这些细节和写法都高度吻合的佳构,是一篇2008年江苏高考佳作《好奇心》的高度套写之作(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12377
1/7443961.html)。对于这样一篇当年在发行量很大的《现代快报》上登出的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人以身涉险,其他媒体上发布的佳作被套写、默写的可能就更大了。
仅仅靠老师有限的阅读记忆与阅卷过程中的雷同发现,要将考场伪作一网打尽,几乎是神话!考场作文打假,需要阅卷点提供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多家覆盖面广、信息量全的网络查询平台,以及其他能辅助判断学生作文是否抄袭、套作的有效方式,从而让考场“李鬼”无处遁形,还考场作文一片纯净天地。试想:当我们把一篇考场背诵文打成了高分,当我们对考场伪作失去了判断力,当背诵范文居然成了一些老师铤而走险的秘密武器,必将会严重误导作文教学的方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悲哀。
二.阅卷启示录
中考作文阅卷,给一线语文教师诸多教学启发: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教会学生精选素材,引导学生开掘主题,增强学生结构意识,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等等。这些在前文中已略阐述,且长期以来宏论众多,兹不赘述。倒是有几点小启示值得补充,对改善作文教学生态、提升考场作文质量或能有所助益。
(一)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应当承认:写作教学的正确程序应该是从“愿意写”到“写什么”再到“怎么写”。然而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连第一步“愿意写”还没有基本解决,却在奢谈“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岂不类于建造空中楼阁?故笔者建议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要有所分工:初一重点解决“愿意写”的问题,初二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三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三年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endprint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除了评语激励、口头表扬、公开展示以外,发表要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趣方法了。发表能使一个学生进入到一种写作的亢奋之中,由此激起的欲罢不能的写作能量和无师自通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初二时一篇作文在杂志公开发表后,发表的愿望一下子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后一年多时间内,陆续在《语文报》《扬子晚报》《美文》等数十种省级报刊发文六十多篇,累计十几万字。
(二)重视素材积累与活用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写作素材,一切的写作技能都沦为“屠龙之技”。因此,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摘抄本、周记本、日思录等途径,积累各类素材。那些在生活中打动我们心灵的细微的事、细腻的情与细碎的理,我们应该及时用文字定格下来,经过梳理进入记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我们也要特别重视间接素材的累积:及时将书本、影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浓缩后,分门别类地备份于材料本中,便于以后选用。
比如,在本校,写周记是校文学社和多数班级的常规作业,不少社员发表的习作常来源于他们的周记积累。当然,写周记有时的确会碰到生活素材的枯竭期,这时不妨在间接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写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比如笔者多次向学生们推荐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入殓师》《肖申克的救赎》《追风筝的人》等优秀电影,学生看后写出不少佳作,成为作文储备素材。
(三)重视思维力的培养
目前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在外显的语言形态上下功夫,而在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关注上,不能不说是比较欠缺的。讲究语言修辞,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却轻视思维价值的浅薄的作文评价方式,正导致所谓的考场优秀作文:有文采的很多,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有性情的太少……
技法性的过度训练,思维力的日益缺失,必将摧毁孩子们的批判力与创造力——学生写作,或无话可说,或套话连篇,或平庸浅薄,或言之无物。这样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两脚书橱、识字奴才。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机器,而是培养活生生的人。所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反思生活、提炼思想的思维力,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培育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与怀疑批判的精神,作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重视课本对写作的示范作用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认知,即教材上的课文主要用于进行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则主要利用每单元后的写作专题或课后自己补充的练习来完成。其实,这种将阅读与写作隔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语文书本上的课文多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写作范例。与其毫无章法地随意选题训练,还不如适时结合课文,定向训练富有迁移价值的写作技能。比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完全可以第一时间来篇同题作文,明确训练重点:线索叙事的能力和朴实有情的语言。
我们不要太偏执于苦口婆心式的写作专项训练,那些压缩饼干式的作文教学课往往会让学生消化不良。作文的功夫贵在涵养,作文技术的指导应大量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即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总能伴随着对语言表达的自觉追寻。当我们能够以“阅读学”与“写作学”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和使用教材时,从阅读走向写作的桥梁也就自然形成了。
(五)重视面批的即时、高效
面批作文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作文批阅方式,它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一是即时性。面批属于趁热打铁,学生文思犹新又满怀期待,很多问题老师一点即通。二是互动性。师生的互动交流,使教师易于探究并还原出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从而指导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务实高效。
面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习作案例中学会评价、反思,学会探究、质疑,学会欣赏、迁移,而不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教师要变传统的布道者角色为助产士角色,套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便是,写作的很多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因此面批作文时,教师要少下结论而多用提问,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比如少下“条理不清”的笼统结论,代之以追问“你文章选取了哪些素材?是否具有内在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否合理?素材之间可有衔接?如何理顺素材间的逻辑关系?”面批虽然缓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满怀热情地给学生助产出来的写作经验,学生印象非常深刻,能更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结语:对于考试作文,我总觉得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东西仍然太多,我们应该在命题、阅卷、指导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齐心协力地让应试作文回归到生活作文的正道上去。希望有一天,考试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阅卷场也不再是应试产品的展示台,而成为生活作文的百花园。让考试作文像竞赛作文那样,能更多乐趣,更多悬念,更多精彩;愿阅卷高贵得像阅读人生,能有更多期待,更多感动,更多怀想。
王俊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覃少平
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