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夏》课堂教学设计三环节

时间:2024-05-07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这篇课文时,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一.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1.听读、跟读理清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1)作者笔下的夏有什么特征?(2)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征的?(3)作者对夏有怎样的感情?围绕这三个问题,同学们在听读、跟读中,通过勾画、圈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思路。

2.听读、跟读领悟情感。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作者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的由衷赞美贯穿全文。同样我在听读与跟读、精读与赏读中让同学们来感受文本体现着的感情。如读第三小节时,同学们都认为读这一段应按照平缓—跳跃—欢快—充满激情的语气来读。于是在抑扬顿挫的集体朗读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的音韵之美,更是在朗读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3.深入朗读,理解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托物言志,前文写景其实就是为了卒章显志,于是乎同学们在深入的朗读中,一直贯穿着这种激情奔放情感,本文的主旨也就了然于心。

二.赏析

能学会对文章中词语和句子进行辨析、赏析,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梁衡《夏》一文,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富有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这些词语或句子的赏析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赏析文中富有形象化的词语或短句,调动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文中有许多用得精当、准确的动词、短句。如在描写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时,分别用了“挑”、“举”、“匍匐”这些动词,分析时我通过情绪渲染,辅以动作表演,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瓜秧腰肢抖动的神气。文中还有很多的短句,它们简洁明快,铿锵有力,感染力强,会使人感觉到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赏析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提高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外,文本所具有的表达、修辞、句式的魅力同样不可小觑。《夏》一文正是有了许多的精彩描写,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的旋律之中。如“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汹涌的海浪,把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喻成一艘艘的舰船,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盛、气势之烈,充分展示了夏天热烈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3.赏析文中富有抒情性的句子,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在文中往往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夏》这篇文章正是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不断地为突出文章主旨推波助澜。例如“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生动展示了从春到夏景物的变化,突出了夏热烈的气势。“这时她们已经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写出了夏季农作物旺盛的长势和向着收获的终点冲刺的激情。这些句子很好地为下文“她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了蓄势,突出了主旨。

三.比较

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理解与迁移的能力。比较时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夏》探究·练习三正好可作为本节课的比较阅读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课文与这首诗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2)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这篇文本的内涵。

《夏》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抓住朗读—赏析—比较这三个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与能力。

顾云军,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李发舜

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