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南的冬景》的意味教学

时间:2024-05-07

学校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觉得受益匪浅。其中一位老师正如课文的作者郁达夫一样,颇具“现代才子气”;其课堂如行云流水,亦如所教的课文,雅趣盎然,意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一.导入语言的文学味

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最爱歌咏的,便是江南的春天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幻灯片展示词作及其写意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然而,现代散文大师郁达夫另辟蹊径,却着墨于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江南的冬景》)。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又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5页:(幻灯片展示主问题)速读全文,领悟作品的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找出有关江南冬天的具体场景描写,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是2013年我校优质课评比中黄老师上课开始时候的一幕。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画卷巧妙地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然后设置一个主问题,迅速让学生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和整体感知中去。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妥帖得体,行事利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我们不禁沉浸于学生的琅琅书声和圈点勾画的氛围之中去了。

二.整体感知的科学味

接下来便是师生们的相互对话和热烈讨论,用精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课文的五幅图景,大致领悟作品的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这五幅图画背后的深层联系。即:表面看来这几幅图画是从早上八九点钟写到第二天的清晨,深层的内容却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背景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明朗,大地的生气,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温暖和亲切,冬旱中的悠闲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于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那一份特有的“闲适”的志趣。

怎样评价以上这一环节?这是一节阅读鉴赏课的整体感知部分,整体把握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任何语言文字都不是孤立的词句,每篇课文都是有生命的言语作品。只有在“语篇”这个有生命的整体环境中,词和句子才能获得生命的活力。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课文的题目,领悟作品的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思路,鉴赏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描绘的五幅图画,这其实是在鉴赏和领悟作品的内容——江南的冬景之美。因为课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那么江南的冬景究竟有什么特点?它与北国及华南的冬天又有何不同之处?这是教学这一篇课文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而且借助五幅图画标题表达的准确性,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词语选择的表达能力,这本身就是语言活动的内容。

三.鉴赏表达的语用味

整体感知过后,便是对具体画面的品味赏析和合作探究了。在这一环节,黄老师着重带领学生借鉴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品味语言表达的魅力。他还是先亮出预先设计好的主问题——请在郁达夫所描绘的五幅江南冬景图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并结合文章中的句子,谈谈你喜欢的理由。于是学生开动脑筋开始思考,先在学习小组内部展开讨论,相互探讨,然后在全班展示,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下面是他对其中两个画面的问题预设和导学点拨:

(一)冬郊草木图

1.作者在这里描写了哪些植物?整个画面及其色彩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点拨:在丰腴的江南冬季的青天碧落下,有叶红花白的芦荻,有叶红果白的乌桕树,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整个画面的特点为“含蓄着生气”;其色彩的特点为明丽。

2.“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层,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作者为什么说是“着在枝头”?“着”能否换成“悬”、“挂”、“吊”等字?

点拨:美术课上,给画面涂上色彩,叫什么?(学生马上顿悟,有人自告奋勇起来回答)——着色!作者用一“着“字,使这一幅画面好像是有人为的结果,突出了自然之美就像是人工画出来的一样。

(二)江南雪景图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段中的几句诗,思考作者勾勒了哪几个时间段和什么样的雪景图?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点拨: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日暮;欲雪;悠闲自得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入夜;微雪;闲适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深夜;大雪;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第二天清晨;雪停;惊喜

2.请想象一下,这几句诗所营造的意境。作者大量借用古人诗句,是否有给人以堆砌之感?

点拨:日暮时分,天空阴云密布,诗人邀约故旧,以待赏雪。在前往酒店的路上,月光朦胧,脚下梅影横斜疏落。木屐踩在沙滩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不远处河边的酒店传来阵阵沁人的酒香。这时,零星的雪花从天空四散飘落,诗人及其几个知己尽情地行令饮酒,一杯一杯又一杯……不觉更深人静,大雪弥漫,诗人酩酊大醉,踏着积雪摇摇晃晃向家中走去。柴门犬吠,贫穷而自足。第二天清晨,戏雪的村童带着顽皮的黄狗将他弄醒:“快看快看,下大雪了!前村的梅花也开放了!”

与前文直接描绘画面的方法不同,这里作者精心挑选前人诗句,以个别诗句勾起读者的无限想象。这种手法,叫做虚写。描绘“冬郊草木图”和“微雨寒村图”,让文章尽显画意,此处别出心裁,另辟蹊径,尽显诗情。如此笔法变换,行文摇曳多姿。既有画意,又有诗情,散文才堪称完美。而且善于引用古典诗句,正是郁达夫散文的一大特点,即所谓的“文人气”“书卷气”。他那一代的现代作家,是在古文的浸润中长大的,有着浓厚的旧学根底,得了文言的底蕴和神气,此段的引用,便是行文之中的自然流露,虚实相生,文白杂糅,自有雅韵,不应以堆砌视之。

四.探究活动的情趣味

对于“微雨寒村图”,黄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再现了画面,而且还带领学生由此探究到了文本的主旨。

近年来,有人主张语文教学只应该品味语言,不应该涉及其他学科,这是一种狭隘和片面的思想认识。众所周知,古代很多著名的文人同时还都是著名的画士,比如王维、李清照、黄庭坚等等,苏轼曾经盛赞过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活动应该包括绘画活动,一方面中国绘画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懂得绘画也有助于学生对画面内容和层次的理解。黄老师的问题预设和导学点拨是:

1.画家刘海粟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当一回画家,根据第七段的文字画出这一幅图画的草图,然后用彩笔填上色彩。

点拨:文中的“三五人家”可用一座房子指代;画面要求必须具备以下元素:小村、河流、远阜、长桥、小树、白雨、乌蓬小船等。师生共同边读边画。

2.本文所表达的仅仅是作者悠然自得、豁达洒脱的情趣和胸襟吗?作者为什么要流连于江南的山水?

点拨:(多媒体展示)(1)郁达夫《〈鸡肋集〉题辞》“……1925年是我衰颓到极点以后,焦躁苦闷,想把生活的行程改过的一年。这一年中书也不读,文章也不写,任意的喝酒,任意的游荡,对人生又改变了态度。在客中病卧了半年,待精神稍稍恢复的时候,我就和两三位朋友,束装南下,到了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在那里本想改变旧习,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谁知鬼域弄旌旗,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一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一种幻想,如儿童吹玩肥皂泡儿,不待半年,就被现实的恶风吹破了。这中间虽没有写得文章,然而对中国人心的死灭,革命事业的难成,确舔了一层确信。”

(2)1927年8月15日,在广州深感失望的郁达夫回到上海后,对创造社同仁在革命风暴中的软弱和犹豫非常不满,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郁达夫启示》,宣布脱离创造社。1931年左右,与王映霞在杭州筑起他们的爱巢“风雨茅庐”,过起了三年神仙眷侣的婚姻生活。“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所以乡村的悠闲其实是一个境界,一个“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境界,一个可以消弭诗人与强盗之间言语界限的理想乌托邦。画中的“乌蓬小船”,正是其处于漂泊与安居状态的写意。

(3)①《唐诗纪事》:涉尝过九江,至皖口(今安徽省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②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诗人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严重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时事动荡,盗贼蜂起,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

(4)郁达夫《移家琐记》“……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绝不是世外的桃源”。

下课了,所有听课的师生久久不愿离去。

云肖,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睢宁。责任编校:蔡三林

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