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议论文写作突破之二: 如何写出一篇有新意的文章

时间:2024-05-07

边建松

关于新意,同学们有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必须立意新。“新”,就是不落俗套,不大众化。立意新,当然是对的,但要注意,那仅仅是新意的一个方面。因为文章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新意,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文章的新意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析和总结优秀文章的特点,我们发现,文章的新意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新上,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写作角度的选择、结构的精巧、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等等。

一、新意体现在思考的深刻性上

以《拿来主义》为例,鲁迅同时代的人很多都提出了类似的文化思想。如蔡元培:“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吸收者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文明之消化》)“吸收”就是“拿来”。又如胡适:“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新思潮的意义》)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与鲁迅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也颇类似。但教材只选入鲁迅《拿来主义》,一方面,文章在表达形象生动上确有优势,另一方面,其思考也确实深刻。鲁迅思维深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揭示事物背后的原因。蔡元培没有提到为什么要“择其可以消化者”,鲁迅就分析了原因: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二是思考得更全面、仔细。胡适只提到“反对盲从和调和”,鲁迅则提出反对“孱头、昏蛋、废物”三种人的错误行为,也就是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比胡适多一种。正是因为揭示事物背后的原因和思考全面,使得文章读来颇有启发,这就是新意所在。也就是说,新意首先在于对事物理解到位,其次才是和别人不一样。

思考深刻,往往是不唯上不唯旧,需要与时俱进,针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师说》里说老师的功能是“传道受业解惑”,有一年教师节,《绍兴日报》约稿让我谈谈对教师的认识,我就写了一篇《新师说》,在韩愈说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时代内容。我认为:传道涉及“教学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授业涉及“教学策略”,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技能;解惑涉及“教学内容”,不只是知识上的不懂之处,更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说法就和韩愈同中有异,使读者略有新收获。

二、新意体现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上

韩愈时任国子监博士,面对的情况是如柳宗元所言的“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所以韩愈写《师说》来为师“正名”,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他却选择了一个小巧的角度,借李蟠说事,“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故一起提出师之为道,以下便说师无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劝勉李氏子蟠,非是訾议世人”。如果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来议论,容易引起大家的舆论抨击,而韩愈采取“大视野小角度”的方式,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展开论述,就使文章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写作角度的选择,往往是化大为小,化重为轻,化深为浅,化平常为个性,化理论为形象。比如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是“作家写作时要关注读者还是自我”,由此立论应该是“在生活中,我们既要重视周边人的看法,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在写作角度上有新意呢?有一篇考场满分作文《夜莺的逊与傲》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这一段就是化平常为个性的典范。把立论里的“我们”转化为“夜莺”,化人为物,正是因为这个角度,这篇文章就从阅卷文章里跳出来,十分亮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新意體现在结构的精巧上

议论文需要按照一般逻辑顺序来说理,就是按照笛卡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来整体布局。当然,有的文章侧重于说“是什么”,有的文章侧重于说“为什么”,有的文章侧重于说“怎么办”。这个次序也可以灵活调换,如鲁迅《拿来主义》就是“为什么要实施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施拿来主义”的结构,但在论述时,“什么是拿来主义”“如何实施拿来主义”夹杂在一起,因为“拿来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行动性,蕴含着“怎么办”的含义。相对于《拿来主义》,《六国论》的整体结构就显得独特,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后一部分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另外,很多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都可以归纳到“并列式”(横式)、“层进式”(纵式)、“对照式”三种方式。但其实,结构主要是起到对观点进行有效论证的效果。而我们知道,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因果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但我们要知道,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所有的论证都是要最精致的,万万不能铺张浪费。不是说要点到即止,但对如何做到深入论证还是要考虑的。我的结论就是“以结构代替论证”。因为我们常常采用的三种结构本身就有逻辑性,借结构的逻辑性有效论证观点,是历来考场作文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段。我们要做的,不是排斥这种逻辑性,而是强化这种逻辑性,就是将文章的转接处用比较整齐的话标示出来,给阅卷者以清晰的感觉。这也是很多老师要求写“分论点”的原因。如2012年湖南满分作文《张开双手,拥抱世界》一文,主体部分是论述为什么“张开双手,世界便在你的手心”,采用了“张开双手,将攥紧的名利放下”“张开双手,放下握紧的欲望与贪婪”两个分论点,前一个分论点列举了陶渊明、梭罗、林和靖等人来论证,后一个则采用阿尔卑斯山的狒狒的例子,两个分论点合起来就是“放下的实在太多,也太难”,但一旦放下,“张开双手,世界便在你的手心”。这是“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使文章精致不松散,就不易落入俗套。

四、新意体现在素材运用上

考场作文必须呈现素材,简直可以说,没有素材就没有“高考好议论文”。其中包括“用了什么素材”和“这个素材怎么运用”两个方面,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准,用了素材以后要以分析阐述来支撑,素材要能够证明文章的观点;二是足,好作文不会少于三个素材,多个层面;三是新,老素材对阅卷老师来说不过瘾。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素材的“新”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用的素材是老素材还是新素材,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说大家都要爱国这个话题,可以举文天祥的老素材,但肯定读来不过瘾;也可以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的例子,说明新时期的爱国表现不一样(让流失文物回家),这个新素材就很容易吸引人。二是具体运用素材的方法。一般同学都是“素材+议论”的方法,就像朱光潜《咬文嚼字》写的那样,比较传统、比较稳重,也起到一定的阅读效果,但阅卷老师看得多了,就会有审美疲倦,所以需要另外的比较巧妙的方法,常见有“四式”。

所谓“四式”,指的是例证分析里对素材进行精准点拨的四种方法。一种是拓展,即一例之后再增加一例,以便拓展读者视野,从而论证观点。一种是假设,即举出例子之后采用“如果不这样做”的反面假设,由此来证明观点。一种是联己,即举出例子之后联系自己,将自己和例子里的人物进行比较,从而证明观点。最后一种是挖深,即举出一例或者几例,但这例子只不过是现象,需要透过现象作分析,从而证明观点。如:

双腿瘫痪,终生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江西满分作文《要知足也要不满足》)

本例采用了史铁生乐观面对苦难的例子,证明了“知足”的可贵。文章采用了“正因为……”的醒目句式,来对例子进行阐述,说明产生乐观面对苦难的原因是“知足”,由现象分析出原因,分析就有深度了。当然也不一定要采取“正因为……”这种句式,只要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分析即可。這种方法理性和感性都很充足,在“有深度”的基础上会让老师感到“非同一般”的新意。

五、新意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对常见的观点,有时候换一种语言方式,就显出新意来了。比如“坚持就是胜利”这种语言是多么普通,但同样的意思,采用“不放弃,不抛弃”的语言就显得耳目一新。改变语言方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采用修辞,比如比喻、排比、对比等,使语言形象丰富,道理清晰。以《劝学》为例,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就以青、冰、轮、金改变性质来说明,把抽象的道理通过比喻的方式讲得很清楚;同时还采取比较的方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将学与思进行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如果纯粹说理,可能起不到如此深入人心、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除了修辞之外,也可以灵活运用句式。很多同学可能认为议论文很难让句式灵活起来,这方面《师说》做了典范。《师说》以散句为主,但处处有整齐的句式,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这些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呈现互补态势。如果我们写文章也能够注意灵活运用句式,尤其是散句中夹杂整句,会使文章语言色彩缤纷。

深刻思考、选择好写作角度、结构精巧、素材运用灵活、语言表达有变化,正是这些综合因素,使一篇文章呈现出独特的一面,使一篇文章呈现出不同方面的新意。我们写文章,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着力,可能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一般而言,一篇文章有几方面新意,就可以凌越众人之上。当然,若文章内容空洞浮泛,即使形式最新、技巧最炫,即使写作角度最好、结构最精巧、素材运用最灵活、语言表达最有变化,最终也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真正的新意,首先是思考深刻;因为真正的新意,肯定是在思考深刻、内容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