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我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的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喀吱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公共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理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满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的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 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的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的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既是美德而难寻,发人深思,请读者领会其不落俗处。
●注意“类似”两字,类似而非真实,用词十分考究,别有用意。
●这句用得妙,这机会是用来表现谦让美德的,自然不能“放过”,巧妙地描画出了一幅“谦让”图,含蓄有味。
●变无声为有声,由观画而观电影,更加逼真,情味愈出。
●妙极。人而鹭鸶,其谁曰可!
●此段纯从侧面着笔,而愈染愈黑,以自我动作之反差明谦让之假,描写细致,不着痕迹,很好地引发了读者对这种谦让虚伪性的思考。
●引清小说为例,说明此风古已有之,为示谦让而导致人双牙落地,颇具讽刺意味。
●自表。含蓄而意更浓。
●平地起波澜,决不落人窠臼,而自然深入。
●以俏皮之笔出己之揣测,虽非正式考证,而于理相合,愈见深刻、亲切。
●出事实,暗示推测之由。
●看似荒谬,实则深刻地揭示了国人的心态。
●忽然又写年轻时的心理,再起波涛。
●常言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处却是揣测孩童心思,实在令人不齿。
●比先写他人揣测、再对孩童心理略作分析好,使揣测者的小人心理不打自招。
●暗指世态,正是大环境造成了小心理。
●借指真正的谦让难得。
●奇。反倒替“谦让”排起了位次。
●解释中暗喻反讽,一笔抹尽千年。
●一直说假谦让不好,现在连假谦让也难得,真是世风日下。
●再次点明谦让精神存在的现实意义。真是一滴水能照出太阳的光芒。发人深思。
简 评
本文欲扬先抑,先阐述宴会时人人让座的习俗,然后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坐公交、公务员“简、荐、委”时毫不谦让的风气,从而表现了生活中某些谦让者的虚伪之态,实际上是在督促人们在生活中力行真正的谦让之风。诙谐幽默,娓娓道来,亲切从容。文虽短,而波澜时起,妙趣横生。作者出入古今,脚踏东西两只船,而丝毫不见窘迫,材料愈多,心思愈奇,从锦心绣口中,氤氲而出,决不落人算中,直至最后一刻,全文用意方显山露水,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绝好注脚。
本文论述自然,举例妥贴,行文毫不艰涩高深,却能使人莞尔之余若有顿悟。体现了梁实秋小品文“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境界平和、见解独特,极富雅人深致的独特品质。
本期选评:浙江省乐清白象中学黄 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