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每一年的高考总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作为高考的第一门语文,考试感觉的好坏还会影响接下去的各科考试,所以分外被关注。而语文考试中的大头—作文,则更是关注中的焦点。毕竟60分的分量足以影响总分的高低,从今年上海的语文高考卷中作文已经提高到70分,将近占了总分的一半来看,作文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但不管如何,2008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试图从各位阅卷老师的眼中找出点什么,以作明年考生的前车之鉴。因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参与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8位老师来谈谈他们在阅卷中所发现的种种状况。
笔走“都市”与“乡村”
—2008浙江高考作文题浅谈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特级教师 周红阳
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或许是试图告别流行多年的“话题作文”,可能是生疏于风头正劲的“命意作文(新材料作文)”,今年我省采用了标题(命题)作文的形式,应该不算是出人意料之举。尽管有人在“触摸”“都市”“感受”等概念的解读上存有异议,但从阅卷情况分析,这些概念界定方面的因素,并没有影响绝大多数考生从生活化的层面去把握和运用这些概念。可以搁置不论。
考生们认为,初看“触摸都市”和“感受乡村”两个标题,感觉没有多少难度,因为作为“栖居”的生活空间,“都市”和“乡村”大家并不陌生。可见审题不存在明显困难。这对考生树立写作信心很有利。不过,由于命题专家在两个标题前还加了一段材料,虽然这样设置的主观愿望是不错的,积极的,是希望能给考生以写作角度或思路的提示和提醒,即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和层面去“触摸”与“感受”有关对象。然而客观效果却大打折扣,甚至误导了很多考生。笔者认为,问题似乎不怎么复杂,主要原因是材料的内容与规定的标题不够统一。材料反复强调了“生活”,如“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平凡的生活”等,在当今这个娴熟于“话题作文”模式的中学教学大背景下,考生们轻车熟路的写作“技法”就是怎样从“材料”要素入手去构思和写作。因而,笔者在阅卷中发现有不少作文都是以纯粹地表现“生活”为重点,而没有再去关注“都市”和“乡村”等主题了。出现这种失误的主要责任固然在于考生自身,思维惯性的冲击太大,审题欠仔细。但换个角度思考,假如命题提供的材料能与标题保持统一,也许就会大大减少发生此类偏差的几率了。
具体分析两个可以任意选择的标题,其实难度系数也是不一样的。笼统地说,“触摸都市”难于“感受乡村”,这主要并非概念上的“触摸”要比“感受”更加直接、具体、细腻、真切等,而是人们对“都市”特征的审美定位还远远不如“乡村”来得丰富和形象。依笔者浅识,首先是“都市”大而“乡村”小,大者易空,小者易实,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其次是“都市”往往表现为块状整体,难以进行切割和取舍,而“乡村”则通常可以化整为零,由点观面,以小见大。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都市除了高楼、人群(拥挤)、立交、地铁、车流、大商场等几个让人注视和普遍认同的有限意象外。实在说不出更多的可以“触摸”的鲜明特征了。而且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乡镇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更加弱化了“都市”文明的外显优势。而乡村则不然,不仅有数千年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的传统背景,而且它的山水、田野、花草、树木、四季、日月、炊烟、瓦舍、动物等,这些充满个性特色而又被审美定型的鲜活意象均是“都市”所缺乏的。即使是那些从小就生活在“都市”的青年考生,也大多尚未“褪尽”“乡村”的血脉,恋乡的“情结”依然浓郁。就此而言,“感受乡村”显然要比“触摸都市”容易把握一些。事实也是如此。据估计,今年我省36万多考生,至少有70%的考生选择了“感受乡村”。
倘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触摸都市”和“感受乡村”的对象都应该是“面”,尤其是“都市”,在“点”上“触摸”很难表现其内在特性。但毕竟只是800多字的短文,想在“面”上反映“都市”和“乡村”实在有些局促。因此,无论是“触摸都市”还是“感受乡村”,考生大多是从“点”切入的,这样的审题处理也是符合这次的阅卷要求的。然而,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许多考生将“触摸”和“感受”置换成了“喜爱”“回忆”“记录”“走过”“想像”“告别”“观望”“留恋”“变化”“对比”等,导致了文章重心的偏移。此其一。第二,与“都市”相对应的“乡村”概念应该是人们的生活空间—“村落”,故“村落”的人、事、情(包括环境)、景、俗(风俗)等是表现的重点。而不能将“乡村”无限制拓宽,与“大自然”完全等同。而实际上许多考生还是不假思索地将“乡村”理解为整个大自然,因而许多作文主要不是“感受乡村”特色,而是描写各种各样的自然景物。以上现象造成了今年考生普遍失分,望引起足够重视。
审 题
台州一中 董威力老师发言:
本来,2008年高考的学生第一次可以不必为是否离题太过揪心,只要扣牢城市或乡村专心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但遗憾的是,仍有不少离题的作文出现,似乎总有一些同学不去考虑出的是什么题目,而是“写自己的文章,让别人去改”,让批卷的老师无可奈何。
宁波象山中学 张海霞老师发言:
还有些同学也许是太紧张,把题目中的“或”字看成了“与”字了,800字的空间就写城市与乡村两个方面了。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用换位去体验与思考,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感受乡村或者在乡村的位置触摸城市,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角度。可惜在写作过程中,有些考生的作文是两段论式的结构,将近三四百的篇幅记述自己所处农村的感受,可是在行文至一半时,笔锋一转,却去表都市了,生生就把文章给“平分化”了。这样的文章应该说是非常遗憾的。
平湖当湖高级中学 郭党培老师发言:
很多学生在审读作文材料时,缺乏对材料全面系统的解读,容易受到局部材料的干扰,导致对高考作文主题的把握不准。很多学生被“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这句话中“平凡”两字给搞迷糊了,在确立写作主题时,扔掉了材料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把主题定在“回望平凡的生活”上,从而导致主题理解的偏差。
湖州南浔中学 钱华老师发言:
按理说今年的题目在审题上是不会存在问题的。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问题依然多多。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将两个题目或内容糅合在一起。
试题的叙述是“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应该说试题叙述很明确。但有些考生不加辨析,随手就写,就如张海霞老师所指出的那样,将两个试题糅合作了一个。800字的文章,从两个角度来写,显然难于写充实;虽然也有些作文水平较好的同学文章的立意、表达都不错,但由于审题的硬伤,得不到高分,甚是可惜。
2.关注了材料却忽视了命题。
虽然命题者在作文正命题出示之前,提供了一段材料,以帮助学生把握命题的本质和重点。但有些考生却受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影响,审题时还是按原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审题习惯审题,只顾及材料,而不顾及命题。如许倩老师发现的情况那样,只是围绕材料中的“生活”二字来取材立意,回望生活。虽然这些作文中有许多将“生活”表述得有声有色,富有文采,但由于与该作文的命题要求相去甚远,不能不作离题处理。
3.完全离题,或与命题若即若离。
作文内容与命题根本无关,完全抛开试题,自己另搞一套。这样的作文只能在18分以下打分。
还有考生作文的主体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但在结尾却强行点题。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是将“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的感受主体变异为他人,使得作文偏离命题。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吴国生老师发言:
有些考生在考试中进行胡乱拼凑,病急乱投医。例如,有个考生在反映现代农村发展经济,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主题时,用到了一个这样的事例:
那是一只孤独的藏羚羊,与辽阔的草原相比,它的身体显得格外渺小。从它孤寂无助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恐惧。这时这个小生灵掉头狂奔,原来是我的长焦距正缓缓向前移动,它怕当我按下快门键的时候会发射出夺命的子弹……镜头下,一只母羚羊已倒下,一只幼羚羊正依偎在那只已被剥去皮,满是血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多么一幅悲天悯人的画面啊,每次当我只要一接近乡村,感受着那里的自然与生命时,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我们可以看到该生把以充满人文为主的乡村和藏羚羊生活的大自然混为一谈,将在经济发展时要如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人类应保护濒临绝种的动物这两个不相干的主题混为一谈,概念不清,行文思路自然混乱,这就是拼凑材料惹的祸。
在今年的考试中,或者默写自己以往的习作,或者背记事先准备好的范文,或者滥用以往流畅的材料,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种完全不顾与考试作文的相关性,牵强附会,甚至不知所云只能以低分收场。
阅卷大组的评分标准:
符合题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高考作文从审题的角度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切合题意(50分以上)、符合题意(40分-49分之间)、基本符合题意(含偏题,30-39分之间)、不符合题意(30分以下,完全离题在20分以下)四等。
吴国生老师:
“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这一命题带动了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见闻、经历、体验、感受、抒发感情等等都可以。但是,这一命题要写出较深的立意和新意,必须对城市精神内涵、乡村文化内涵以及城乡融合等较深层次的内核进行挖掘。
从评卷的情况来看,选择感受乡村的篇目约占到总数70%。有不少考生将视线集中在乡村的某些人上,比如奶奶、外婆,这应当说是入点小,情感深的一个很好题材。可惜学生忘记了是以这些有代表性的乡村人物去承载乡村的内涵,而完完全全的就写祖孙的情感了,尽管考生的文章是情深深,意切切,但只能得低分。
董威力老师:
较多考生采用了记叙文或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散文,议论文较为少见。考生的谋篇布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都市或乡村的人文特点为纲,穿插都市或乡村的细节片断,二是从描写都市或乡村生活的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展现空间文化特征。另外,传统文化中诗词和理念对考生也有影响。使他们更认可乡村田园生活。
张海霞老师:
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在触摸与感受这两个生存空间的时候,我们要体验,要感受,要直入空间的纵深去审视,要有对城市或者乡村各自内核的思考,对立体空间人生况味的体悟。但在考生的作文中,很多人流于一般情感,如蜻蜓点水的一划而过。比如,相当比例的考生这样写:如果是寓居城市的,就回忆曾经的一次乡村之旅,大写特写行程安排及一路的景色感受,到达目的地也就是行文结束之时;如果是偶得机会去城市的,往往是牵着父亲的衣角在公车上“触摸”城市的人潮涌动,而且往往也只是多年前的回忆。这样的立意,这样的行文,只是描述,没有体验,没有灵魂的震撼,一个初中甚至小学的学生也能写出的同样立意的作文来,又如何体现高中生应该有的思想与情感呢?
郭党培老师发言:
很多考生在写作上内容趋同,缺乏细节的描写。他们将“感受乡村”的内容变成“童年趣事”、“回忆我的外婆(奶奶)”,或是最直观的乡村四季的描写,丝毫没有显露乡村的本土特色,而对乡民的描写,必定是善良淳朴、热情好客、勤劳质朴,他们必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触摸都市”言必“车水马龙、钢筋水泥”,或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繁华喧嚣”;要么诸如“人群熙熙攘攘,生活节奏飞快”。另外,还有不少考生将四川地震的事件硬生生地放入文中来,似乎不提地震,便无法博取阅卷老师的好评。
可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内容如何让阅卷老师爱得起来?选材上就要努力挖掘细节,于细微处做文章,在语言上加以锤炼,做到表达规范,自然妥帖,才是得高分的硬道理。
董威力老师发言:
高考作文因篇幅的限制,要求写作尽早进入主体内容,有些考生犯了入题慢的毛病,开头全盘照搬作文导语,有的考生还把简洁的导语进行扩展,有的考生开篇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另一种常见情况是,考生开头便写到,“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本无可厚非,但见得多了,普遍给人的印象是:平庸入题,而事实上,开头的这一段给阅卷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衢州二中 许倩老师发言:
本次作文考生采用的多为记叙文或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散文,议论文较为少见。考生的谋篇布局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都市或乡村的人文特点为纲,穿插都市或乡村的细节片断,二是从描写都市或乡村生活的一件事情或某个人物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展现空间文化特征。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作文主要存在三类问题:
空洞化
请看两篇考场作文的选段:
“都市是苍白的。都市的繁华使都市苍白。都市似乎找不到一丝宁静,从繁华到苍白,就只剩下可悲了。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为寻找那一抹苍白,而远走他乡,离开都市。都市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了。不能承受太多压力的人们越来越多,难道就这样让都市苍白下去吗?
“乡村生活是一种超脱拘束的文化,它可以洗涤你的心灵,净化你的思想。乡村中人只剩下关爱和欢乐。然,这不是生活的本质吗?
“人活一世,难道是为了钱?我想并不是吧!钱只是你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快乐和周围的快乐而活。有人为你生,有人为你死,有人为你而快乐,有人为你而悲伤。人生在世,难免遭遇酸甜苦辣,重要的是不放弃。
感受乡村让你领略了如何去生活,生活的真谛遍布了乡村的角角落落,它让我们明白了关爱的重要,让我们了解了邻里的意义,让我们仿佛时光倒退,回到了孩提时代。”
前者写都市的苍白,显而易见,文字始终漂浮在“苍白”、“可悲”、“压抑”的表面。 “苍白”实指是一种色调,它与“多彩”相区别;选段文字涉及的是“苍白”的虚指,考生想要表现繁华都市忙碌的生活使得人们紧张、压抑、迷茫和空虚,这些精神层面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可感的事例来表现,比如现实社会中心理疾患案例的急剧增加、人们工作之余的无所适从等等。唯有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才可使虚指的层面不致于空洞,方使文章言之有物。
后者则完全脱离了表现乡村人关爱的意图,虚晃一枪,写起了人生的真谛。而真正能表现关爱的细节全无,让人遗憾。当然,也有考生用平实的笔调写出了乡人情谊:
“望着麦田中一望无垠的麦子,我不禁问正在给麦田放水的张伯,“这么多的麦子,你一个人怎么收割得完?”“有啥好担心的?有这么多乡里乡亲都会帮衬着。”说完又弯下腰充水了。原来,张伯不是只身一人,他有这么多的后援队呢!
“农村人都是这么互帮互助,从不计较的,而且他们还十分大方哩。在农村有句俗话叫‘一家烧肉,十家吃肉。什么意思?就是一户人家在烧肉,别人闻香而来,主人必会让他们尝尝自己的手艺,有时主人还等着他们夸奖一番呢!”
与上面的文字一比较,就会被眼前自然真切的场面感染,这样的温暖怎不让人喜上心头?
平面化
面对都市和乡村这两个生存空间,考生轻易地为它们扣上帽子,乡村永远是“淳朴”、“宁静”、“平凡”的脉脉温情,都市则常常是“竞争残酷”、“冷漠”、“自私”的狰狞面目。
现实社会是复杂和多变的,就如都市,现实中喧哗浮躁与宁静淡泊并存,狭隘自私与真诚坦率交织,繁华显赫与平凡普通同在……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集合空间,都市人的心灵分分秒秒都激荡着多重感受。那么,为数不少的考生的目光停留在何处呢?政治书上“辩证的哲学观”,“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都学哪儿去了?
当然,仍然有少部分考生用他们大气的文字获得了阅卷者的青睐:
“触摸都市,都市无法触摸。都市是一个散发着眩目迷人光彩却滚烫的火球,在众人远观的目光下变幻着自己的光与影,任何人想让它停止或是在上面寻觅自己回忆中的一个碎片,也许终究会是徒劳。一个朋友最近愤愤不平地提起,他在乡下老家的一间平房被拆除了,连同平房所在的地皮将作为开发区,‘那还是我出生的地方呢?他说。我对他笑笑,让他不必介怀,经济发展和时代行进中,无法阻止这样的事发生,但只要拥有美好的回忆,作为人生路上的驿站和安慰,那便足够了。
“我所熟悉的城市,是一个坐在火车上呼啸而过的城市。生活敲着急促激昂的鼓点,每天的日子都是快餐式、快节奏的生活,这里不容许自由和散漫,也不准许驻足停留,贪恋沿途风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已有了精准的安排。我们是踩着每一个鼓点,和着节拍,飞速地前进的。”
每一个人生存于都市和乡村中,感念着欢乐、伤悲、淡泊、奋进,被各种情感的湍流冲击着。所以,无论美好还是丑陋,都是空间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笔端摇曳出的“童心”。
粗糙化
粗糙化可以表现为情感的粗糙、思维的粗糙和语言的粗糙。无法在考场上调动平时的情感体验、文字幼稚和矫情可以视为情感的粗糙。对人、事的看法单一、浮于表面体现的是思维的粗糙。语言的粗糙涉及的是字句通顺、表达方式、修辞等多方面问题。简言之,情感和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如果说情感的丰富性和思维的缜密度决定了文章的立意高下,那么,语言则承担了如何更有效地表现主旨的重任。
先看“钓龙虾”的选段文字: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和几个好朋友出去钓龙虾。那时侯,一块块田地间有条小沟,里面有许多龙虾,我们几个总是在放假时去钓龙虾。我们拿着竹竿、桶子、网和诱饵,一起去‘出征。
“其实龙虾是很好钓的,在钓竿上绑上诱饵,放进沟里,没过多少时间就有龙虾上钩了。那时的龙虾很多,有时甚至有两三个龙虾同时上钩,那时甭提有多高兴了。每出征一次,就能带回许多‘战利品。”
再读“插秧苗”选段文字:
“我风风火火地卷起裤脚,两脚往田间这么一站,这气势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妈在我前面弯腰速战,我跟在后面也不敢马虎。尽管深一脚浅一脚很是难受,尽管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尽管腰弯得直不起来,尽管两只手有点不听使唤,我还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能停了,别让老妈给看扁了。我紧紧地跟在老妈的后头,田间只有‘刷刷的插秧声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滴答声,一行行整齐的秧苗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
“天空骤然变化,连老天也不忘凑一番热闹,豆大的雨点打在脖子上、头上和脸上,这时,我们再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冒着风雨继续前进。虽然田间大雨不断,但田间我们的笑声不断,划破了天际,穿向了更高更远处。”
相形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前者表述粗糙,语言单调,干巴巴,无甚趣味。后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不敢马虎”、“告诫自己”)、环境描写(“豆大的雨点打在……”)、细节描写(插秧声和嘀嗒声)、排比等手法,从不同角度较为细致妥帖地描绘了插秧苗的艰辛和快乐,读来就较为自然、生动。
绍兴县鲁迅中学 金钡老师发言:
今年评卷规定一个错别字扣1分,这个规定最直接的影响是满分作文比往年少了很多,56以上的作文明显少见了。限于高考特殊的环境,考生确实很难彻底消灭别字,这实际上也给优秀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摘录的是考场作文出现率较高的错别字,以供借鉴。 (括号内为改正后的字)
1.它描绘了一个显为人知的故事。(鲜)
2.外婆为我享制了可口的美味。(烹)
3.署假的第五天,在他的崔促下赶往他家。(暑)(催)
4.孩子们则捉些莹火虫。(萤)
5.旧时的泥泞小路现已被交措相连的大水泥路所代替。(错)
6.都市的宣闹吵杂让我们的心沉不下来。(喧) (嘈)
7.夜晚这儿宠盖着肃穆静谧的气氛。(笼)
8.我总会按耐不住活跃的心灵。(捺)
9.而生活在乡村的一些人,却喜欢都市的热闹与喧华。(哗)
10.小桥流水人家勾画出一幅安详静谥的乡村夜景图。(谧)
11.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已让我们身心疲备。(惫)
12.山村生活让人感觉舒适庸懒。(慵)
13.呼吸着新鲜的的气悉,我又回到了奶奶家。(息)
14.我喜欢在外公的苗圃中游玩,闻着那罄人心脾的花香。(沁)
15.我出生于农村家庭,从小就喜欢乡村那种自游自在的感觉。(由)
16.乡村干干净净,没有城市的繁锁。(琐)
17.奶奶很慈详,对我很好。(祥)
18.乡村是个大家庭,男女老少和偕相处。(谐)
19.早晨,到处都是清翠的鸟鸣声。(脆)
20.喜欢那质普的语言,那甜美的声音。(朴)
2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层。(沉)
22.大商场里物品简直让我眼花瞭乱。(缭)
23.因城市的不断扩大,一撞撞的建筑拨地而起。(幢幢)(拔)
24.公园里花团紧簇,美极了。(锦)
25.在乡下,我最喜欢的就是去钩鱼。(钓)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而这些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从分析例句我们可以看出造成书写中错别字频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书写习惯差。平时不注意书写,对错别字持无所谓的态度。且在QQ聊天为了快速打字,不注意汉字的正确应用,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有些学生还想当然写出很多生造字。
二、认知错误。我们知道高考基础题中本就有错别字专项,学生对有些字词确实容易混淆。
三、紧张而形成的笔误。语文卷答题时间比较紧张,出现明显的笔误,漏字、多字、换字的现象比较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