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童林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专业,以培养英语专门人才为目标。本研究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充分发挥课程的基础作用,挖掘思政知识的育人功能,确立任课教师的主体意识,强化二级院系的领航能力和构建学生多维评价模式的方式,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专业;育人模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自该专业开设至今,其培养模式、教学法等均已逐步体系化、系统化。
一、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笔者于2020年12月在中国知网平台数据库中对“英语专业”“英语教育”等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结果达万余条,年均发文量均在千篇以上。笔者又对“课程思政”进行主题检索,从2015年开始,年均发文量也在百篇以上。然而笔者在分别对“英语专业思政”“英语课程思政”等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时发现,探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论文不足百篇,也没有博士论文进行系统探究。这在一定程度说明英语专业教育虽取得喜人成果,但学界对课程思政研究仍有待开拓,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析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英语专业以培养英语专门人才为目标,但近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存在一定争议,在国内一些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甚至成为弱势学科。“作为单纯语言训练的英语专业是无法立足于学科之林的,注定成为其他专业的附属品”。因此,英语专业在语言训练之外仍需思想、文化的介入,提高语言的人文价值。此外,冯光武认为英语专业存在专业性质模糊、学科内涵越位、通识教育缺位、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英语专业需要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案。而课程思政可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新思路,即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环节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实现由单纯语言人才培训向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语言人才培养转变。
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以下简称翻译课程)为例,笔者确定的思政育人目标为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通过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红色基因、翻译发展史、翻译大家、优秀译作翻译过程等,实现思政元素价值认同,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在翻译课程的课程思政培养机制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课程的基础作用
“课程体系问题与专业定位关系密切,又直接影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这是英语专业建设改革的核心所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载体在课程,传播在教学,依据在教材。课程设置既要符合新文科培养理念,也要落实“两性一度”,同时要能“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强调知识传授的复杂性和中心性地位,使学生了解、熟悉学科的基本逻辑结构,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学方法可立足产出导向,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师生同频共振。教材方面要立足专业知识,突出课程思政理念,并与时俱进,将优秀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及国之重器优秀译介成果纳入教学与实训,既可弥补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现“课程—教材—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充分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
思政教育“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强化价值、促进行动;横向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动‘三全育人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信息化教学挖掘英语专业课程隐性育人功能,比如,可录制趣味思政微课弥补课堂教學不足、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丰富教学渠道、开展汉英双语教学语料库建设、制定主干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方案。此外,也可以多媒体平台为工具载体,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使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及新时代精神;还可以英语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引入语言服务行业真实案例、实训及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协作精神、职业伦理意识。
(三)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是育人主体,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这里所说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等人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四化”,即教师认同化、教学成熟化、师资团队化、学科交叉化。教师认同化指教师具有政治认同,可肩负英语教学中党政“喉舌”的重要性;教学成熟化注重教师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师资团队化注重师资梯队、师资协作;学科交叉化注重英语与思政学科积极融合。
(四)提高院系的领航意识
思政与知识“两张皮”、育人效果不佳、教学思路不通、课程之间缺乏联动等是当前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院系及党组织要积极充当“思政—教师—课堂—学生”之间的润滑剂与联络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落实育人责任、覆盖全部课程、开展检查督导、强化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推进师德建设、保障教育方向、发挥理论指导、领会根本要义、坚持问题导向、引领学生修身、主动转换话语、增强教学实效等实现上下联动,进而建立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生态。
(五)构建学生多维评价模式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评价要兼具模式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模式化评价既要注重评价模式体系建设,也要避免评价单一与固化。比如,教师可考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专业技能考核与思想价值考核相融合。特色化评价注重课程差异,评价模式要具有课程特色与课程育人属性。比如,翻译课程既要考评学生译文质量,也要观察其译文完成过程的翻译态度、翻译伦理。多样化评价鼓励教师探索多维评价模式和多途径评价模式,翻译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融合模式,语言技能考核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中,采用译文自我评阅、同行评阅、教师评阅相结合方式进行全面测评,设置“传神时刻”探究性专题汇报、语言服务行业话题研讨和微课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翻译职业价值观塑造评估。
三、结语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立足思政育人培养目标的战略定力和基于“课程—思政—教师—院系—学生”五个层面的育人模式。本研究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还不够深入,仅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进行演绎分析,未来将以更多专业课程为基础研究“五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期使该模式更加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顾悦.回归人文学科: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路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1).
[3]冯光武.《国标》与新时期外语类专业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6).
[4]李蓝玉.人文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6).
[5]龚玉苗.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的超学科属性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
[6]杨宝珊.课程思政重在“润物无声”[N].甘肃日报,2020-12-08.
[7]毛立刚.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04.
[8]金向华,方年根.高校二级院系“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新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11).
责编:嘉 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