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小艳
摘 要:***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切实成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迎来跨越式发展,一大批全国重点及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推出起到树典型、立榜样的作用,“传帮带”的做法为实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提供助力,机制化的平台、中心、研究院等的成立为促进同行交流、学科创新发展提供窗口;高校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招生,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贯通。展望未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仍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增强智库意识、发挥资政育人属性和建强师资队伍、更好践行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5·17讲话”;“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
2021年5月17日适逢***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发表五周年,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五年来,在“5·17讲话”精神的指导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学院建设:推出“重点”,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
(一)遴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在全国高校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落实党中央加强意识形态部署的重要一环,是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研究阵地的关键一步。首先,在高校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2016年1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发布首批包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所高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单;2017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共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2019年7月,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公布,包括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内的1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另有4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目前,全国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达到37所,地域上涵盖东中西部,从各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来看,综合实力均较为雄厚。从各方面数据如国家级课题立项、发表核心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来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其次,遴选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为引领,各省(区、市)也相继评选出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如四川、浙江、福建、陕西、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指导文件,制定本省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评选标准,一大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相继入围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突出表率、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全国自上而下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政府通过制度、经费、组织设置、师资投入等方面给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支持,这有助于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
与全国高校范围内评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对比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滞后,如师资力量不强、科研经费有限、生源质量不高等。发展滞后的院校中,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院校实力很强,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属于“双一流”高校,但作为学校的二级建制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乏力,属于“强势学校”中的“弱势学院”;从专业方向看,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专业特色突出,如理工类、农林科技类、语言类高校等;从地域看,不少发展滞后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位于西部、中部地区。为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促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利用“传帮带”机制帮扶后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子,实现精准帮扶,增加互动往来,发挥先进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高地的“工作母机”作用,先后选派7名教师到兄弟院校挂职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开展“手拉手”援建活动,在全国高校系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助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
(三)成立更多机制化平台:中心、工作室、研究院
五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推动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上而下得到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新成立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当一部分系、所、部、室从原有学院的“小单位”走向独立建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比如,2016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此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建成各类科研平台,涌现出众多中心、工作室、研究院等,如北京地区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多个省(区、市)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以及党的十九大后多地高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等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专业科研平台有效扩大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为学界同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二、学科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一)“双一流”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培养更多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人才、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2017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高校及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新疆大学为“自定”)。这几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均有较长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教研资源,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以此为契机,其他高校如湘潭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纷纷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对照国家“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研究制订方案,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并改进思政教育工作。
(二)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的显著变化。2017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在此之前,党的建设作为一个附属专业存在于其他一级学科之下,如今将其单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學科下属二级学科就由6个增加为7个。近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陆续开招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研究生。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培养掌握党的建设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专业人才,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战略需要,是国家加快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构的学术需要”。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包括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比较研究等。
(三)开招本科生,人才培养“倒三角”格局渐趋扭转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培养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提供生力军。《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发布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但多是研究生阶段的招生,本科阶段的招生几乎是空白,人才培养体系呈“倒三角”格局。近年,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有所扭转: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被列为新专业(见《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高校成为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高校,其联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码030504T,“T”代表特设专业)被正式列入其中。截至2020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并开展本科生招生工作的高校有几十所。从招生数据看,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收2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兰州大学招生28名,同济大学2019年招生10名,总体招生规模不大,但随着开招院校和招生人数的陆续增多,研究生培养规模与本科生生源“倒挂”现象将逐年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设置顺应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对推进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智库意识,发挥学科资政育人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设和发展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智库是国家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科研人员集中、科研氛围浓厚的特点,高校在智库建设方面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突出的资政育人属性,但其在专业智库建设方面尚有较大进步空间。从数量来看,目前高校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专业性突出、知名度高的智库不多;从研究内容来看,部分智库采取“接单式”“定制式”研究模式,研究内容大多“向上看”,即集中研究党的最新思想、方针政策,而“向下看”力度不足,缺少关注社会层面的议题,如社会思潮、某个社会群体等;从成果发布来看,现有智库成果产出普及度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以“内参”“报告”等形式上报于决策部门,或者以论文、研究报告形式分散发布于各类期刊或其他出版物中,缺乏系统、专门、定期的发布渠道。
鉴于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肩负起智库建设重任。近年,中国人民大学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及其他相关院系学科力量,组建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CPPS)”。该平台树立世界视野,进行世界范围内政党研究,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重要缩影。除此之外,还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研究平台”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高校应本着严格准入的原则,适当引进民间力量,推动成立一批研究方向明确、定位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机构,加强智库间的机制化交流;另一方面,高校可利用新时代丰富多彩的大众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成果发布,如以期刊(集刊)或年度报告等形式定期、定向发布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设法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智库的资政育人功能。
(二)建强师资队伍,充实学科发展后备力量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开招本科生,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贯通,以及新增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专职教师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2019年3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做“领航者”“引路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先要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在马研马。教师只有自身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带动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要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课教师业务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效。信息大爆炸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特点,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引导性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罗心欲.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意义重大[J].管理观察,2017(35).
[4]杨德山,张冬冬.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现状调查及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5]靳诺.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2).
[6]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2021-03-01).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
202103/t20210301_516076.html.
[7]王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问题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21(3).
[8]***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编:莞 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