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时间:2024-05-08

郭媛媛

摘 要:本研究在分析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从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矛盾分析、整体与局部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队伍建设由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确保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支撑人才队伍优势与特色发展三个角度,总结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创新驱动;地方高校;人才队伍

2016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任务、战略保障和组织实施方案六个方面对实施创新驱动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纲要》是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创新驱动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高校作为创新主体,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在教育领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生力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起着基础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其人才队伍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力量。

一、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2020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51所(均为地方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7所(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普通高等学校9所,硕士学位授权普通高等学校19所),专任教师13.34万人,生师比18.71∶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4.42万人(其中,正高级1.05万人),占总数的33.17%;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63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4万人),占总数的57.22%;硕士及以上学位9.20万人(其中,博士学位2.20万人),占总数的69.01%。结合数据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呈现以下特征:

(一)规模庞大且增速明显

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数量的绝大部分。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974所高校中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14.70万人,其中1881所地方高校共有85.81万人,占比74.81%。2016年至2019年的高校人才队伍人数增长率数据显示,地方高校的人才队伍人数增长率年平均值高达7.62%,远高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80%。

(二)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

地方高校的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偏低。2015至2019年,该占比分别为35.25%、35.06%、35.54%、35.9%、36.03%,低于全国高校整体平均水平,五年内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15至2019年,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39.58%、41.46%、42.81%、43.56%、43.25%,远高于地方高校。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由2016年的10.29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3.34萬人,正高级职称人数由2016年的8685人增长至2020年的1.05万人,但正高级职称人数所占的比例却由2016年的8.44%下降至2020年的7.87%,凸显了地方高校人才规模扩大造成职称晋升压力增大的现状。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把握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确保人才队伍建设由要素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纲要》指出,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要素转变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总体战略部署,发展方式要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要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在发展环境、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方面适应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着力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对于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把握人才队伍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下一阶段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过去的一段时期,各地方高校都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有了全面认识,大力引进了一批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的青年教师,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青年博士的引进,一方面为地方高校注入了新鲜力量,营造了蒸蒸日上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创造了显著的人才红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为主的国家级项目、SCI/EI论文、专利数量均显著增加。在肯定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对地方高校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地方高校受人才编制、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单纯依靠人才规模驱动的发展客观上是不可持续的。单纯依靠人才规模扩充,会增加人才队伍内部的非理性竞争,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地方高校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对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人才队伍质量提升、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创新氛围培育等方面着手,确保创新成为人才队伍由量变到质变的助推器。

2.正确认识高层次人才对人才队伍由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作用。以青年博士为主的青年科技人才由于前期研究基础差异、领导力认同感差等因素,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科研合力。高层次人才可发挥其在青年人才中的影响作用,形成研究领域聚焦效果,帮助青年人才的成长。

(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助力人才队伍提质增效

《纲要》指出,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是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的保障,要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分类评价,实施绩效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意见》强调,要建立既符合国家标准又符合省情的质量标准体系,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贡献度、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地方高校人才评价要素通常包含论文、项目、奖励等短周期内的孤立要素,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人才队伍发展的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矛盾,这已经成为限制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以创新发展为导向,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和发展效率的重要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淡化数量指标,消除评价功利性,突出质量导向,灵活评价周期,树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建立政府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有效参与的高等教育多元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

2.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注重市场和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重点考核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统筹整体与局部关系,支撑优势与特色发展

《纲要》指出,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明确我国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力争形成更多竞争优势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地方高校的首要职责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应强化关键部分的发展对整体创新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突出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具体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环节,重点关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以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突破的“卡脖子”领域作为重点人才建设领域清单,构建差异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区域急需人才队伍高速发展。在高层次人才评审选拔、人才项目支持等方面,对重點领域急缺专门人才予以倾斜。同时,引导现有人才队伍向区域经济发展急需领域靠拢,打造发展需求能满足、人才价值有体现的良性人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05-19).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7696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EB/OL].(2015-07-20).http://www.henan.gov.cn/2015/07-30/

239245.html.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www.gov.

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6]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2017-04-17).https://www.waizi.org.cn/policy/

24185.html.

责编:莞 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