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摘 要:“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与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相适应。该模式通过“知识传递—综合应用—拓展创新”的过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教得好”,又注重“学得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大促进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性特点,并与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高度契合,大大促进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还是从当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现实需要出发,“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相关理念
《论语·学而》中孔子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的解读是“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这里所讲的“习”主要是指练习、实习等,它是一个知识内化、巩固和升华的过程。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叶适等浙东事功学派倡导“经世致用”思想,要求将经学研究与当前社会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明朝著名思想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在他看来,“知”和“行”既不是认识事物的两种途径,也不是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知”和“行”本就是一体的,即“知行合一”。任何真正的知识都必须是在“事中学,事中练”,不存在脫离事物本身的知识。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思想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并总结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观点。邓小平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他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的就是反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空对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机理
“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学习,手段是课程竞赛,目标是创新创业。其中,课程竞赛是该模式的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竞赛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一般来说,知识按照其存在的状态,可将其分为默会知识和明晰知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的知识都是明晰知识,即可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编码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而不是知识接受者的亲自实践。这就需要知识接受者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即有效地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课程竞赛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因为竞赛的本质是一种“干中学”,是理论联系实践并检验理论的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课程竞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大学生要创新创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具备冒险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上述精神、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课程竞赛的手段与方式进行培养和提升。课程竞赛是一种实力的展现,需要前期兢兢业业的准备。课程竞赛是有时间限制的展示,需要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课程竞赛是团队力量的展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可以说,通过一个大型的课程竞赛,基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是否适合创业。
(三)课程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但又有明确区分的概念。创业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少数人才能很好地创业。创新是一个通识性教育,每一个大学生走进社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课程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原理。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任何知识都具有强烈的情境依赖性,没有“现成的”知识,只有“生成的”知识,即特定情境下形成的知识。通过课程竞赛,学生依据不同的市场外部环境、不同的企业内部资源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步骤
(一)组建“课赛创”团队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伊始,就要根据不同方式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的组建可以让学生根据意愿自由组合,这种方式有利于成员之间和谐协作;也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组建,这种方式便于学生课后开展研讨;还可以根据男女生的比例搭配组建,这种方式可发挥男女思维差异的多样性。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组建项目团队,都需要团队推荐一名成员担任队长。团队成员一般为8人,超过8人,团队成员之间沟通的频率会受限,团队成员内部“搭便车”的现象会增多,不利于队长管理团队。
(二)甄选创新创业主题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课程教学是以项目为依托的,项目研究将伴随着整个学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上课的第一周,向学生介绍课程时,要把本课程讲解的主要知识内容和讲解进度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可研究的主题。在课程学习的第二周,教师要让学生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和一家熟悉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要求团队队长汇报项目成员分工、项目调研方法、研究进展、项目预期成果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进展要和课程知识讲授进度保持基本一致,以保证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项目实践活动同步。
(三)使用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课赛创”一体化对分课堂就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时间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保证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汇报自己的项目进度;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学生及时在课下进行实践活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简要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课程讲授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既强调教师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保证知识体系的有效传递,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四)组织集中实践周比赛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课程教学可以在每个学期的倒数第二周开展集中实践周比赛。在这一周,教师停止课堂讲授,集中展示这学期学生项目实践的成果。比赛活动的组织可让学生会或学生社团来负责,包括选择竞赛主持人、现场积分统计、奖品的采购、奖状的制作等。现场评委由任课教师所在的教研室其他成员担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可以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的初赛。
(五)改革课程成绩考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课程考评方法也要进行相应改革,不再以单一的理论课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一般情况下,课程总成绩的50%来自期末的试卷成绩,另外50%来自学生的项目实践成绩。对于项目实践成绩,根据集中实践周组织的比赛,给出每个团队的总成绩(以评委打分为依据)。项目团队的队长根据团队成员的实际贡献大小,将总分在团队成员间进行差别分配。团队成绩差别分配旨在激發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工商管理类专业“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根据《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结合某门课程本身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组织以下课程竞赛:
(一)广告文案设计大赛
广告文案设计大赛主要是为配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营销沟通等课程教学开展的配套性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助力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广告创意灵感,提高学生广告文案设计技能。广告文案设计大赛往往由某些社会企业赞助,让学生围绕该企业的一个或几个营销方案设计广告作品。广告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平面类、广播类、动画类、影视类等。
(二)市场调查与研究大赛
市场调查与研究大赛主要是为配合市场调研、创业学等课程教学所做的配套性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助力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该活动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市场调研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策划、组织、实施具体调研活动的能力,掌握“调研计划撰写—调查问卷设计—调研活动实施—问卷收集与整理—数据处理与分析—调研报告撰写”完整的方法和技能。
(三)市场营销计划书撰写大赛
市场营销计划书撰写大赛主要是为配合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课程教学所做的配套性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社会责任感,并助力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从市场环境分析、营销战略确定、营销策略设计、营销活动实施、财务盈亏分析、项目风险控制等方面,科学设计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为其步入社会开展营销实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财务案例分析大赛
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主要是为配合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教学所做的配套性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商业思维,并助力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该活动是让学生选择一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公司,对公司创业成长背景与特征、高管的经历、主营业务、商业模式、经营与财务绩效、治理结构、行业与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展开案例分析,并总结出该公司的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
(五)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主要是为配合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教学所做的配套性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会向学生提供一家公司的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给定的资料,并依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或做出决策,或做出评价,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等。
总之,“课赛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教得好”,又注重“学得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激励学生求真力行,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模式通过“知识传递—综合应用—拓展创造”的过程,强化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注入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有效实现了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共同创造知识的转变,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马勇,刘荣增,张道庆.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
[3]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4]马勇,刘荣增,张道庆.基于价值创新的现代服务业大学生创业路径探索[J].中国市场,2021(10).
责编:初 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