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梅 罗云娟
摘 要:在哲学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充分体现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主体地位观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深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哲学意蕴,不仅可以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哲学意蕴
***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方式方法,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追求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是价值观的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在哲学层面充分体现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主体地位观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客观的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精神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反映。生活化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引领作用,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行动指南,为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发展规律决定的,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特点。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诉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及中国人民精神文化需要,集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以及实现个人日益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这种价值观诉求,充分结合我国现实社会政治文化基础,是对现实社会群众需求的真实反映,同时,其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一种集全体中国人民智慧并对全体中国人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正确社会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獨立性。这种独立性突出表现在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促进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一直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集中反映最广大人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得以提炼出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以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目的,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细、落小、落实,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化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发有为,促使人们为国家为社会脚踏实地,尽己所能地好好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使人们更好地掌握价值观的主导权、话语权,以增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实践证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产生了强大正能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人民主体地位观点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若要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优势,必须增强其实践性。只有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使核心价值传播得更加持久,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依靠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与力量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要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主体地位来实现。
第一,只有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定位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若人人都能主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与约束自身行为,那么个人、群体以及社会就可以达到相互影响的良性发展状态。第二,要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和方式,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的途径。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并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广泛的乡规民约、俚语等。又如,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提高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的引领作用。第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谋福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全体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从我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才能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造福人民群众
生活化依靠人民群众,生活化成果也造福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浸润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目前,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方式回馈、造福人民群众。一方面,各地结合地方特色、民族风俗大胆创新,探索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使原本理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改枯燥乏味的旧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另一方面,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为人民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舞台,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促使其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不仅日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且开创出弘扬主流文化、回归主流价值的新风采,为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还要回归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理论层面的价值要求具体化、形象化、日常化,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以改变生活、改变社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认识来源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实践,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和生活准则”。其在国家层面体现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体现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诉求,在个人层面体现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情感,这些都源于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奋斗追求。人民群众把对社会实践发展的长期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这也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集中反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始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认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深入发展。毛泽东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在观念和价值的层面上,更要体现在实践的层面上,最为关键的是要落细、落小、落实。“落细”就是把抽象的原则和要求具体化为政策、措施和行动,并落实到工作中。“落小”就是要抓基础,抓具体,抓日常。“落实”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为每个人的价值实践,我们的民族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追求,能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繁荣发展的“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把其作为行动指南,既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总之,深刻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哲学意蕴,不仅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提供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谈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 强基固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8-07(5).
[2]吴静,颜吾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J].红旗文稿,2017,(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责编:初 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