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思: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概念

时间:2024-04-24

文/张汝伦

黑格尔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哲学理解为“对思想的思想”。对思想的思想就是反思,黑格尔自己的哲学正是起于反思,终于反思。反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具有灵魂和枢纽的意义。没有反思,绝对问题(黑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能被发现和提出;没有反思,黑格尔也不可能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的非主体性

思辨可以说是黑格尔哲学真正的思维模式,辩证法还只是思辨的一个初级形式,不是思辨的完全形式。在日常思维中,矛盾导致矛盾双方的消解,但在思辨中,矛盾(差异)不但没有被消解,而且被坚持,但是同时又在将它扬弃在更高、更原始的统一中,从而达到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反思是将事物加以对立二分并将此二分固定下来,思辨则是要重建被分离的事物(世界)的原始统一。反思的本质在于对立,通过对立建立事物的关系;思辨并不简单地否定事物的对立,而是从它们的原始统一出发来思考对立的事物。

如果说,对于反思来说,绝对永远在世界的彼岸,是世界的外在超越的话,那么对于思辨来说,“有限性是无限焦点的活动半径,它辐射出它们,又由它们构成;焦点在它们之中,它们在此焦点中被设定”。黑格尔用焦点与半径的比喻来说明,无限与有限、绝对与事物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同一性。绝对是超越,但它是在事物内部的超越。而要达到此种认识,必须通过批判反思来超越反思。但是,黑格尔批判反思并不是把它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将它纳入绝对之中,由此将它改造为他自己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方法论原理,这就是绝对反思。绝对反思就是思辨,黑格尔用它来克服近代反思哲学造成的心物二元论,重新确立世界的原始统一性。

但是,绝对反思的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传统反思概念的升级版,传统反思概念是知性的产物,而绝对反思是理性的产物,但归根结底是主观意识的活动。黑格尔自己在《逻辑学》中明确表示:“这里所谈的,既不是意识的反思,也不是以特殊和普遍为其规定的知性反思,而是一般反思。”

要理解黑格尔的反思概念或思辨概念,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黑格尔哲学的初衷。黑格尔的哲学归根结底要解决近代文化道术为天下裂的局面,解决世界的分裂以及生活的分裂和碎片化。他认为人类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是由于知性反思造成的,这是一种只分不知合,只知事物的区别,不知世界的原始综合统一;所有的分裂都是以统一为前提,分裂总是派生的。但知性反思只有小慧却无大智,不断推出新的区分并将它们固定化和绝对化,导致世界和思想的不断分裂,这是我们今天还在面对的现实。黑格尔看得很清楚,反思只要以主观意识和自我意识为根据,并成为哲学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原则,那么,反思造成的种种二分就根本不可能得到克服。这就使得绝对消失在种种有限事物中,消失在相对的杂多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造反思概念;而反思改造的关键,在于让反思与意识脱钩,与主体脱钩。只有始终记住黑格尔绝对反思概念的非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这个困难的概念。

反思的三重结构

黑格尔从他哲学生涯一开始,就以解决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主客体分裂的思维方式及其造成的现代世界的种种分裂——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思辨即思辨反思的概念,是他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关键,甚至决定他自己哲学的成败。

近代反思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反思与反思对象是一种外在关系,并且,由于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思维与存在)的外在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二元分裂。思辨就是要将知性思维造成的思维与存在的外在关系,变成存在本身的自我关系。存在的这种自我关系就是本质:“本质首先是单纯的自我关系,是纯粹的同一性。”但是,“本质必须表现”。在传统哲学中,本质是不变的规定。与之相反的是人的主观思维、反思,是不断活动的。

黑格尔的本质概念与传统本质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本质就是反思,通过自身的运动显现。因此,本质有其自身的直接性。但这种直接性与知性思想的直接性概念迥然不同,它是“只是在它的否定中才存在”的直接性,黑格尔将其称为“反思的直接性”。而Schein是这种直接性的又一个称呼。

Schein这个词在德语中本来就有“假象”“幻相”“表象”的意思,这些意思中都含有直接性的特征,但这种直接性说到底是不真的、虚假的。黑格尔正要利用这个词的这个意义特征来扬弃传统哲学直接性概念。传统的直接性概念总是与纯粹存在、有规定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在一般人眼里,它意味着固定、可靠、明确。“所予的神话”就是建立在此直接性概念基础上的。如前所述,休谟和康德哲学使得这种直接性概念难以为继。黑格尔同样不接受这种直接性概念,但他认为直接性这个概念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是他思辨的本质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否则思有同一根本不可能,而本质本身也将只是没有规定的空洞概念。

黑格尔的作为本质特征的直接性,不是外部(反思)对象的直接性,而是“作为回归的直接性”。反思本身就是这种直接性。但“回归”这个词在黑格尔这里不能理解为现象回到已有的固定本质,而要理解为直接性通过反思运动被设定。传统直接性已经“在那里”,无需任何事物。但黑格尔的本质概念将传统确定可靠的直接性变成了虚幻不定的显相,显相也是直接性,却是反思的直接性,即它是反思(本质)自我否定的产物,所以黑格尔说它是无或无本质。但反思的自我否定并非纯粹消极的,它被理解为“从一个否定物的回归,因此是自我扬弃的直接性”。“从一个否定物回归”意味着存在之设定或设定之存在,就此而言,反思就是设定。

黑格尔在这里讨论的是他的本质概念,他的本质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关系,自我关系是没有一个作为关系项的他者的关系,因此,否定就是自身回归自身。如果这样的话,回归自身也就是自我消解,在此自我消解中,它让它的他者出现,但这个他者就是它自己。也就是说,本质的反思运动通过否定(自我扬弃)使自身成为一个他物,但这个他物其实是它的自我异化、自我规定。他物是在反思运动中产生的,而不是现成、自在地在那里,等着反思从外面去反思它。

传统反思概念却正是这样来理解反思的,反思是外部反思,即主体从一个现成、自在的他物(客体)外面去反思它。这是知性层面的反思,是主体意识的反思,而不是绝对的反思、存在自身的反思。但黑格尔并不认为绝对反思与知性反思是两种彼此不同的反思,在他看来,反思只有一种,即绝对反思,知性的外部反思只是绝对反思本身的一个环节或形式而已。《逻辑学》中的“外在反思”,不是指主体的外在反思,而是作为绝对反思的一个环节的外在反思。它的目的,是要说明知性对实在的外在反思只是思辨反思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还原为绝对反思,从而证明只有一种反思。

因此,不能将《逻辑学》中作为绝对反思的一个环节与一种结构形式的“外在反思”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知性的反思。知性的反思当然也是一种外在反思。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思维对象,即主体与客体是完全分离的,但它们只有已经处于一种绝对的统一中,才能分离,分离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绝对统一。但是,绝对统一如没有分离,就是没有规定的空无。思维与其对象没有相对的分离,就不会有知识和事物的规定性。黑格尔从未要完全否定知性的外在反思;相反,他只是要扬弃知性的外在反思,用思辨的绝对反思来描述与批判知性的外在反思,以思辨的外在反思来消化知性的外在反思。

外在反思又被黑格尔称为“实在的反思”,之所以用“实在的反思”来称呼外在反思,是要强调这是一种产生规定性的反思。黑格尔在存在逻辑论述“定在”这一章中明确指出:“实在是质,是定在。”“但是在作为质的实在中,强调的是一个存在者。”实在总是关于一个有规定的存在者(定在),但强调事物的存在并不能说明事物的规定性。事物的规定性是通过否定性,即它的不是得到的。“定在就是一般的存在(是)和一个不是(Nichtsein)。……被吸收进存在的不是,构成了规定性本身。”由此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实在”和“实在的”都与事物的规定性有关。外在反思之所以又被叫作“实在的反思”,是因为它是产生规定性的反思。

产生规定性也就是产生新的内容。但黑格尔在《逻辑学》最后强调逻辑是一个自身环绕的圆圈,开头就是末尾,周而复始,永恒轮回,这样,逻辑自身怎么可能产生新的规定、新的内容?逻辑运动的所有环节早已定好了。其实,这是没有仔细研究黑格尔关于方法论的论述才会产生的困惑和误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有双重逻辑运动形式,即自身回归的循环运动形式和保证思想运动进展的线性运动形式。这两种逻辑运动的形式在《逻辑学》中都有明确的论述。

逻辑循环运动和线性运动这两种逻辑的运动模式使得黑格尔的逻辑将不会是一个同义反复的形式空转,不是一个自身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不断产生新的规定的可能性的开放的体系。按照康德对科学命题的区分,分析命题是谓词的内容(概念)已包含在主词中,因此,分析命题并不提供给人们新的知识。综合命题则相反,它提供新的内容与知识,但没有必然性。康德试图以他的先天综合判断来使得判断既能提供新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黑格尔则要用他的逻辑运动的双重结构来实现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保证世界的开放性和必然性。他明确声称,他的辩证法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同一个辩证法的不同环节。“真理的方法是以概念来理解对象,它虽然如指出过的,本身是分析的,因为它绝对停留在概念之中,但它同样又是综合的。因为通过概念,对象将是辩证的,并且被规定为另一对象。”外在反思预设了作为它自身否定的直接物,这就越出反思最初的原始结构而达到一个实在的(有规定的)他者,这是综合;但那个他者源于那个原始结构,反思运动自身只是使其凸显而已,就此而言,这是分析;但该他物与原始结构不是纯粹的蕴含关系,而是生发关系。

知性的反思概念(即传统的反思概念)的基本特点是,反思者与反思对象是根本不同的,它们的关系是差异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也因此,是外在关系而不是内在关系,反思总是外在的反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知性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外在的孤立规定的基础上,这样,事物之间只可能有外部机械的关系而不可能有内部有机的关系。黑格尔的外在反思是思辨意义的外在反思,而不是知性意义的外在反思,那种“反思首先是对孤立的规定性的超越和关联,规定性由此被设定为处于关系中,但仍保持它孤立的有效性”。黑格尔并不否认知性和知性反思的合理性,他甚至认为,他的思辨方法即辩证法就其特有的规定性而言,“是知性规定、事物和一般有限物的固有的、真实的本性”。但与知性思维根本不同的是,辩证法是“内在超越”。这种“内在超越”不是主观意识的内在超越,而是存在本身的内在超越。外在反思则是这种内在超越的实现过程。

知性形而上学之所以问题很明显却难以被克服与超越,一个主要原因是:事物当然是有差异的,但在知性思维统治下,任何事物的规定都是孤立固定的,因此,事物(包括抽象事物,意义与概念)的差异只能是外在的。如有(存在)与无,是与不是,它们的区别的根本性的,是不可调和,更不可同一的。但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事情刚好相反。思辨反思的逻辑恰恰要表明,存在与否定之间不再有原则区别,因为在知性思维那里作为一切事物基底的存在之基本性,已经在反思(本质)的自我关系的否定性中被扬弃了。与此相应,规定不再像在知性思维中那样,是外在的规定,而是反思的内在规定——反思规定。

在知性形而上学—存在论中,规定性是事物外部关系的体现;但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存在是设定的存在,即反思规定,它也有他物,但它的他物是反思运动自身的产物,这个他物与它一样,也是反思自身的一个环节。

被设定的存在当然意味着规定性,或用黑格尔的行话说是“作为否定的否定”,但它也是自身反思的存在的环节。黑格尔把这种被设定的存在叫作“反思的规定”。知性反思的规定是孤立的、无中介的、彼此外在对立的。而反思的规定本身已经包含它们的彼此关系。“自身反思的存在”指的是反思规定不是人主观外在的规定,而是自身包含诸规定的总体关系,同时又是此总体关系的一个环节的存在意义的规定。黑格尔“自身反思的存在”的思想是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知性思维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分裂的困境。

结语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并非要取代知性思维,更不是要否定知性思维,而是要表明知性思维的片面性与根本缺陷。与其说他是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不如说他是要我们重新审视思维本身的性质,反思我们对思维的理解。现代人一般都将思维理解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存在没有直接关系,反而是始终与存在处于对立的状态。但黑格尔的反思学说却表明,思维本身是存在的反思(反映),人类的主观思维(知性反思)只是思辨反思的显相,是它的自我否定(主观思维当然不是存在本身),但终究也是它的自我回归(主观思维的合理性不在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在于存在本身)。黑格尔的反思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阐明了思有同一原理的内在理路,揭示了知性思维种种缺陷的根本原因。思有同一的基本原理使得思辨反思必然以被设定的存在(事物本身),而不是意识的自身反思(知识的主观条件或主体性)为重心。存在的基本规定恰恰是思辨反思的产物,而不是知性反思的结构与规定。反思就是存在本身,是存在自身的反映,而不是外在于存在的东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