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乔宗楼
摘要: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具有主题小而精以及学习的便捷性、趣味性特点。它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微课和翻转课堂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结果,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联结,实现了优质资源的高度共享,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基于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依靠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应用研究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个核心知识环节进行解读的一种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的联结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完全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知识传播中的优势作用。作为翻转课堂模式的核心资源,微课与传统学习资源相比具有内容精、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契合了信息化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必将在未来的信息化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微课教学大赛的推动下,微课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推崇这种教学模式,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有助于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构建微课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载体
(一)以小片段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
利用微课课例资源进行教学的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Leroy A.Mc Grew教授的60秒课堂以及英国 T.P.Kee教授的一分钟演讲。微课是一种以小片段视频为依托的教学资源,主题的小而精以及学习的便捷性、趣味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微课的主题小而精。微课长度一般为5到8分钟,往往只围绕一个单一知识环节进行,教学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因此,微课的内容虽然短小,但其功能却非常强大。其因小而精,因微而便。二是微课的资源获取非常便捷。容量小、碎片化的资源特点简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契合了学生用移动终端设备自主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率与利用率。三是视频化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非常强。微课教学以视频演示的方式进行,相比文字资源在内容上更加直观、形象,趣味性更强,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更利于学习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契合了信息时代學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规律,能完成预期的学习目的。
(二)翻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的背景
翻转课堂将学习主场从课中阶段迁移到了课前阶段。学习者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自主达成了对新知识的接受和领会,并将其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带到课堂供师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并有效地掌握知识。
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的最早实践者是2007年美国落基山地区的两名高中教师,乔恩·伯格曼和亚伦·萨莫斯。当时的背景是位于落基山地区的许多高中学生因为自然环境的原因常常无法按时到校学习而造成了较多的缺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乔恩·伯格曼和亚伦·萨莫斯两位教师想到了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过程上传至网络供这些学生进行远程学习的办法。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来解决学生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四年的实践,被发现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往教学,要归功于翻转课堂整合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基于此,乔恩·伯格曼和亚伦·萨莫斯研究并探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日渐成熟。其中,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在线教育机构可汗学院,是至今翻转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的最成功案例,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启发。萨尔曼·可汗于2011年创立了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萨尔曼·可汗和可汗学院的大力推动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重视,我国许多高校都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翻转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非常需要微课的融合
在翻转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课前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微视频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下载学习。微课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课前学习资源。这种碎片化的知识资源体系,满足了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规律,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最重要载体。微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研究空间,也赋予了学习者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借助微视频进行展示。学习者也将学习中的疑惑带到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讨论。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也逐步改善微课的质量。翻转课堂既增强了对微课的运用,也检验了微课的质量。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联结的优势
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结合,顺应了信息化的趋势,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高度共享。微课与翻转课堂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对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目标。
(一)契合了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更好地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优秀的微课资源能够借助网络媒介的传播快速实现资源的共享。微课的核心资源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网络媒介展示的微教学视频,方便存档、适宜保存,可以反复使用。而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为微课搭建网络平台,让学生利用网络获得微课资源进行学习,达成知识的内化。微课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学生借助网络媒介学习,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率和使用效率,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微课资源通过网络展播和师生推荐,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翻转课堂强调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交流的结合,充分顺应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了知识的传播途径,进一步提高了微课的有效利用率。
(二)强化了学生的自立学习能力,快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为,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来同时展现学习材料的效果要优于单纯靠文字来展现的效果。同时,当多媒体信息包含内容更为简洁时,学习内容更容易被学习者领略,即简洁的材料要比华丽的材料的学习效果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短小视频的视觉和听觉情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兴趣与积极性,顺应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规律,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自我学习,并可以把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给教师,以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将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这种个性化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对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了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专业水平是一种强挑战,要求教师对所授知识非常熟悉,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问题,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予以应对。微课视频的制作,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微课多媒体视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资源,微课的拍摄好比导演一台舞台剧。教师要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合理使用信息化元素,精心设计高质量的系列多媒体微视频,并能巧妙地把媒体微视频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翻转课堂在知识传授体系中的作用。微课资源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联结,丰富了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基于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建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上。其精准定位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考验了教师运用信息媒介的能力。
(一)制定教学目标
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设计应具有整体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开发必须明确。一次微课一个具体问题的目标要清晰。目标过多,容易使微课流于形式,达不到微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制作出的微课既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又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各个环节要紧密相联,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自主思考,提升学习效果。
(二)选择教学内容
微课内容一般应包括微型视频、课件、教案、实践、拓展、反思等。微型视频是核心,时长一般为5到8分钟,不宜过长。微课视频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选择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既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预期,紧紧围绕学科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录制上传视频
视频内容的准备与制作是一件十分耗力的事情。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准备与录制。教师在制作视频时可使用专业的录屏软件来录制教学视频。录制微课教学视频时,要在满足目标需要的基础上,重视视频的录制效果。一个好的视频场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良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录好之后,教师将录好的微课教学视频实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上传微课视频后的下一个任务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多種形式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吸收内化新知识。以微课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教师课前环节活动设计主要围绕目标内容预测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课堂环节由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对课前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课后活动环节的设计,一是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匹配的训练,填补空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课后要认真做好对学习效果的总结评价,为后续的教学决策提供反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 (4).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17).
[3]于姗姗,王俊义.“微课”“翻转课堂”应用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5, (8).
[4]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 (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