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纺织化学》第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8

郑 瑾 杨 凯

摘要:第一节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每个教师都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并要精心准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过程、形成师生间的默契等是上好第一节课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第一节课;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认为,第一印象是影响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看法的重要因素。学生对课程地位、课程前后内容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课程所在学科的核心思想、课程内容等相关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第一节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仪容仪表、语言风格等都会在第一节课上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时,应特别重视第一节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不仅要系统把握课程教学的全局,还要提纲挈领地提出课程中最核心的思想和内容。在此,笔者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纺织化学》课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第一节课中可以利用的若干教学策略与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普遍明白专业课的重要性,因而学习目标十分明确,而对一些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却缺乏了解,导致其在基础课学习过程中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一些教师武断地认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不明白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二是教师没有阐释好课程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没有在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上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分析所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而且还要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就将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思路提供给学生,从而在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上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服装工程师。但服装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他们懂得纤维和纱线的性能、织造的组织规格常识、面料的性能特点,特别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纤维、新面料的发展趋势,掌握面料与服装的关联性。这不仅有助于服装工程师选择现有合适的面料顺利完成服装设计作品,而且会有助于服装工程师根据市场流行要素以及服装款式来设计(或提出要求)面料的纱线、组织、花色,推出全新的产品。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支撑这一方面能力培养的课程包括《纺织化学》和《服装材料学》。

在第一节课中介绍课程性质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纺织化学》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作为化学类专业基础课的地位,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服装材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服装工程师基本素质对学习《纺织化学》课提出的要求。随着对课程性质认识的加深,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纺织化学》第一节课后,学生普遍反映会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为后续课程及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利用课程的核心思想梳理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构——性能”思想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我们不仅用这一学科思想安排教学内容,还利用这一思想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从课程思想、学科核心内容上把握,就如同给了学生一盘散乱的珠子,虽然宝贵却不便携带。如果教师把课程的核心思想教授给了学生,就像给他们增加了一根丝线,散乱的珠子就得以变成一串珍珠项链,不仅易于携带,而且其价值也大大提升。

教师在讲授第一节课时就要将学科思想展示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指出学科思想在知识体系中的体现。《纺织化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从原子、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角度即化学的角度深刻理解面料的理化性能、服用性能,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笔者还结合对培养目标以及服装工程师的素质要求的分析和化学基础课的特点,将《纺织化学》课分为九章,每一章内容都用“结构——性能”思想贯穿起来,而这一思想在各章中的表现又不尽相同。以第五章“合成纤维”、第六章“纤维素纤维”、第七章“蛋白质纤维”的内容为例,不同纤维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们所构成面料的性能特点,继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使用领域。

在对《纺织化学》课的内容及核心思想在各章节中的体现进行集中展示之后,学生就会在课后急于与教师探讨身上所穿服装不同面料所表现特点的原因,并对以后各章节的内容充满了好奇。

三、用生动灵活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激活教学过程

授课方式不仅包括教师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所存有的认识。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在各门课程中被广泛使用,它的优点在于文字可与图像、声音、动画、影片、网络等结合起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板书和语言,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对于《纺织化学》课来说,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诸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提供的信息,如果全部采用实物展示的方法,教师上课所要携带的教具就会非常多,而实际上也不可能完成。而动态的展示更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如我们在《纺织化学》第一节课为了强调面料对服装风格的影响,用了一段服装表演的录像,展示了丝的柔顺与优雅、麻的刚硬与自然质朴等,以诱导学生思考各种面料的使用特点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而,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张幻灯片翻过去之后就被另一张所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跟不上的话,学习就会出现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合理地调整幻灯片的放映速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二是将课件上网,保证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课件,在课堂上把精力主要放在课堂学习上;三是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板书要提供整节课的脉络;四是遇到需要细致讲解的内容,就要利用板书一步步地把反应过程展示出来。实践表明,这种书写过程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优于放幻灯片。

考核并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是他们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以及教学活动所带给学生丰富而积极的学习体验。为此,我们提出的考核方式包括三项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平时作业占20%,小论文占20%。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而小论文的写作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区别于课堂教学的学习体验。

四、用教师魅力吸引学生,形成师生间的默契

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不但会对该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也会对教师产生初步的了解,继而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形象,衣着要大方得体,行为举止要自然优雅,语言要准确流利。

教师在第一节课要介绍自己的专业与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及成就,将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联系起来,阐述最新的学术进展情况,给学生留下学识渊博、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优秀教师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此外,教师若能与学生分享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可借此机会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所谓师生间的默契,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习惯以及对习惯的共同认可,它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甚至课件或板书字体的变化表现出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用“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决定使用”来表达该课程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地,当我们要表达这一核心思想时,学生就会意识到教师所惯用的表达方式,他们就会和教师一起说出来,然后露出会心的微笑。在师生默契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领会到了该课程甚至该学科最重要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钱同源.浅谈服装设计师应具有的素养[J].丝绸,2004,(1).

[2]刘妙丽,李秀艳,叶建军.纺织化学(第1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责编:路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