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5-08

□朱承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因此,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广大中小学校长,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二十大精神实质

广大中小学校长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

(一)中小学校长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重要地位。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每一所中小学校,才能为整个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小学校长肩负着重要使命,是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切实提高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中坚力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中小学校长要自觉运用二十大精神,尤其是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来指导治校办学实践。

(二)中小学校长要清醒认识新时代教育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区域均衡,从“有学上”,进入“上好学”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有学上”重在机会,“上好学”重在品质。因此,要加快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差距,整体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着重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内容。我国教育要想从“大”,到变“强”,为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广大中小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中小学校长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基础。广大中小学校长要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起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广大中小学校,还要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小学校长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新机遇,调动资源,凝聚力量,深化改革,把党关于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落实到治校办学全过程,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固本强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基础教育的崇高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广大中小学校长要自觉强化使命担当。学校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要坚持全面育人、“五育”并举

教育是科学,育人有规律。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坚持全面育人,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要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要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意志品质、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强健体魄的独特价值;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努力为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牢基础。

(三)要坚持协同育人、凝聚合力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既要充分依靠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也要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统筹利用社会各类资源,丰富学生实践途径,促进教育的知行合一。学校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密切家校沟通,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让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同向同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聚焦内涵,切实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一)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成效

“双减”的本质是减负提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生作业总量、时长得到有效控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教学管理规范性明显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向积极方向转变,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今后,要继续把“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提高“双减”工作的水平,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校要继续强化教学管理,依照各学科特点,落实教学基本规程,明确教研、备课、上课、辅导答疑、考试评价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开展;要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严格依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做到应教尽教,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

二是要持续提升作业设计水平。作业设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拓展学习成果和诊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功能。学校要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学校要认真制定作业设计指南,强化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培训,积极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展示交流活动,促进教师科学把握作业的形式、数量和难度,统筹课上练习与课后作业的数量与内容。中小学校长要引导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设置好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是要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拓展了学校的育人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学校要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资源、上水平”,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要结合学校实际与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强化作业辅导、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精品阅读、文化艺术、心理健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课后服务。学校要在挖掘教师潜力的同时,积极利用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

(二)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要切实执行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目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把握课程育人目标。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各学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校和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必须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课程育人目标,深刻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积极应变,依标教学。中小学校长要引导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做到教有据、学有法、评有尺,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要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育人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是保障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和任务,对照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学校要注重学段统筹,做好幼儿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小学要坚持零起点教学,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科融合,推进跨学科、综合化教学,加强跨学科集中教研备课,让教师树立学科衔接意识,扩充教学资源,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学校教育要注重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三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情分析,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关爱帮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特点和发展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学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一是要将信息化、数字化融入教育教学。教育领域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进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学校要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数字化素养,强化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督导考核,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成效,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的重要参考,让线上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常态。

二是要探索多场景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的多场景应用创造了条件。当前已有许多地方和学校围绕教育教学的不同环节,探索出多种有效的信息化应用模式,这些经验值得总结、凝练、学习并推广。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特别是在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网络教研等方面的应用,全方位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更好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三是要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成为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珍惜这一宝贵资源,高度重视并做好应用工作,切实加强平台应用的培训工作,让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平台功能和资源内容,掌握综合应用的有效方法,积极借鉴平台精品课程、案例与信息,建立资源应用跟踪考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平台使用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