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适合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8

□王建梅 陈静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参与筹建并担任一所新建学校校长时,将“适合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为学校题写的“适合,回归教育的本真”作为校训,让每一位师生过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活。本文试图以这一新建学校为例,阐述笔者对“适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一、“适合教育”的理念架构

何为“适合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具体而言,“适合教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动体现;就是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角色相适合,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适合学生的经验与经历,适合不断生成的状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就是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生命拔节的自主权、选择权、决定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孩子阔步行走在成长之路的最中央。[1]

(一)构建以“适合”为内核的精神文化

学校紧扣“适合教育”这一文化内核,追求“尚德、和雅”的学校文化,“修身、力勤”的教师文化,“明礼、乐学”的学生文化,“多元、丰富”的发展文化,“智慧、共通”的共育文化,并努力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升师生素养。学校还从地域文化入手,挖掘海洋文化、滩涂文化,将风帆、海浪、弄潮儿、旭日等元素融合到校徽图案中。班牌、室牌、展板、文化墙等,“浪花”和“风帆”都成为其必备元素。“适合教育”的内涵巧妙物化,彰显了海纳百川、敏思笃行的精神风尚,也使得学校的办学目标里蕴含了“广阔”“拼搏”“奋进”“力勤”的时代精神。

(二)塑建以“适合”为方向的物态文化

建校几年来,学校按照“适合教育”理念精心打造物态文化。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等都根据区域特点开展,彰显校风学风。《香樟树下》《香樟苗》等师生读书笔记、校刊,均由学校校树衍生而出。开放书吧、楼梯书屋、诚信小站,以及随处可见的“跳方格”等,因地而设、因生而建、因需而为。学桌的绿色、校服的红色、廊顶的蓝色、警示带的黄色,皆为了学生和教学而定。正常开放的“生命教育馆”、随时可报名参观的“STEM 创客中心”,在满足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特长的契机。物态文化的建设营造了优美的文化环境,滋养了心灵,鼓励了创新,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家园、乐园。

(三)匡建以“适合”为指南的行为文化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秉承“创办 ‘适合教育’,研发多元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发展理念,坚持“书香校园有磁力、足球文化有张力、社团课程有活力、生命教育有引力”的办学方向,始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有机开展双语读书节、“小海星”志愿者行动、快乐星期三社团等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综合活动有创新,社团活动有个性、足球活动有张力、志愿活动显担当”的局面,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成长平台。

(四)统建以“适合”为根本的制度文化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研究学生,使我们的教师由心中有书进入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2]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氛围和基础,需要教师的全程介入,需要积极统筹谋划、创新制定落实、不断修订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校制度体系。那么,指向学生成长的教师发展范式又如何体现“适合”理念呢?一方面,学校以《城东实小教师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试行)》为导引,鼓励教师申报个人发展意向,再依据他们的发展需求,给每位教师量身定做培养清单。从聘请导师到安排学习,从助力课题研究到搭建展示平台,有意识地倾斜资源为他们勾勒发展蓝图、创造发展条件、促成发展欲望、实现发展可能。另一方面,学校以《城东实小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修订)》为评价依据,切实弱化教师发展的“木桶理论”,大力提倡“秀林之说”,不搞强制入轨,不把视野局限于“教师缺什么、差什么”,而是先关注“教师有什么、长于什么”,给教师出头的机会,如发现语文教师的音乐天赋、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能,适当安排其在校园内大范围、全方位、个性化地展示才能。

二、“适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围绕“适合教育”内核,建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通过课程开发、课堂打造、实践体验、阳光评价加以实施。

(一)课程开发:私人定制,适力发展

学校着眼于生本立场,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发展规律出发,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课程开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分为“童蒙养正、书香励学、艺术尚美、健体强魄、科创启智”5 个板块,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适合课程”层级建构模型

“适合教育”引领下的5 类近40 门课程中,又分为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两种。以足球、阅读、书法、国学等必修模块为载体,学校“适合、快乐、好玩”的足球特色、“读写悟人生”的书香校园特色和书法特色建设卓有成效。在自主选修的模块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菜单式的个性化成长管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学校以年段为单位,采取“走班制”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展选择,让学生接受更适合的教育,为其可持续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二)课堂打造:多维本真,适材施教

学校定位于“儿童立场”这一核心,着力建构“适合教育”视域下的“本真课堂”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坚守“学生学习中心”意识,回归教学的原生态,去表象浮华、去过程泛化、去主体错位,倾听学生真正的想法,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发现学生真实错误,和学生一起经历由未知到已知再到求知的探究历程。适材施教追寻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让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以观评课为例,学校将听课笔记的记录调整为“适合教材处理和学情的导路”和“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两个部分,要求课堂观察要看是否有效落实“六个适合、六个有效”,即教师教学是否做到“适切的教学目标、适才的教学设计、适当的让学思路、适准的评价语言、适量的分层作业、适用的板书内容”,学生是否能通过学习“有效习得学科知识,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有效激发探究思考,有效开展时间运用,有效选择分层作业,有效提高和谐素养”。这小小的变化调整折射出的,也正是学校建构“本真课堂”行动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与推进过程。

除上述做法外,学校还引领教师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三服从、五优化”。教学目标预设服从中下层学生有效习得,教学活动设计服从“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调控反馈服从学生自主学习。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优化“说”的过程,表达到位;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巧让精引”的“本真课堂”,在学习活动、学法指导、作业设计等环节分层施教、分类推进,在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上达到善教和会学的和谐统一,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最佳发展。

(三)实践体验:多元感受,适景践行

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学校精心筹划各项品位高、覆盖广、特色明的实践活动,力求让深刻的实践体验与有益的技艺学习留驻在学生记忆中,积淀在学生心灵里。

“小海星”活力社团:学校坚持“自愿参与为前提、兴趣爱好为条件、特长培养为重点”的思路,聘请有专长的教师、家长志愿者和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组建了篮球、剪纸、书法等45 个社团,让学生自主选择、全员参与,形成了内容具体、过程精细的社团管理模式。各类社团活动真正使每个学生“参与一个社团,获得一种体验,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每个星期三下午,学生们背着器材穿梭于各社团教室,已成为学校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浪花儿》书画集和“小海星”社团汇报专场演出,更是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小海星”社团活动让全校3000 多名学生都能通过参加至少一项活动,接触、接近、接受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

“小海星”志愿者行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学校于2016 年成立了“小海星”志愿者服务队,在全校师生中广募志愿者,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校外公共场所开展全民阅读宣传活动。每逢星期六下午,“小海星”们就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早早地来到活动现场。活动中,可以看到可爱的“小海星”们捧着心爱的书籍,向其他人或介绍,或讲解,或推荐。尤其是有人聚集过来时,他们就会热情地迎上去,向大家介绍读书的好处。显而易见,阅读推广的成效牵动着每一颗“小海星”的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家长也参与其中,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目前,“小海星”服务队已有成员600 多人,吸引了千余名阅读爱好者参加到全民阅读推广的行列中来。实践证明,紧扣时代脉搏应运而生的“小海星”全民阅读推广志愿者行动拓展了学校发展“适合教育”理念的深度和广度,更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在推广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增强了他们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此外,“入学礼”“读书节”“风筝节”“科技节”等各类主题活动节,“送春联”“赛花灯”“趣斗蛋”等民俗活动,“哈佛教授进校园”“长春叔叔话大丰”“院士科普行”等“ME 讲坛”活动,同样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四)阳光评价:多彩个性,适准观照

“双减”背景下,学校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序创设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体验到阶段性、过程性成功的愉悦,促进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学生个性化与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学生学业综合考评方案》,《城东之星(科技少年、美德少年、阳光少年、书香少年)评比方案》《集七彩阳光星,做金色好少年》等评价制度,将学生学业评价与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运动审美和成长记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手册,让每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学生的爱好、照片、爱心行动,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各种反馈信息。“七彩阳光星”的集星栏就在其中。“七彩阳光星”的评比对学生成长中涉及的七个方面用“阳光星”给予评价,教师、家长、保安、生活教师都可以颁发。集齐20 枚阳光星后,学生可以主动到班主任处兑换银色奖章,班主任授予其“银色好少年”的称号。获得三枚银色奖章的学生,可以到少先队大队部申请审核。审核通过,即被自动授予金色奖章,学校还将授予其“金色好少年”的称号,并由学校领导在升旗仪式时隆重颁奖。几年来,许多学生都走上了领奖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证明,适合学生成长的评价方案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适合教育”的美好愿景

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彰显教育的本真;只有适合学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与充分的发展。因此,发展适合的教育既是美好愿景,更是前行方向。近十年来,学校进行了许多实践,也思考了许多。“适合教育”关注的,是一种思想的变革,是视国情、校情而灵活提供教育资源、选择教育方法、开展教育评价的一种办学思想。在“适合教育”的背景下,应该看到的是每所学校都是优质学校,每位教师都是成功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学生。因此,发展“适合教育”,更需要有一个“适合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大环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