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

时间:2024-05-08

□吴明平

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要严肃而认真地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意义,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最近几年,国内中小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掀起了深度学习实践研究的热潮。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通过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进而引导学生达成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发布,再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印发,“五育融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五育融合”的实施也逐步落地。

在当前“双减”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把深度学习置于“五育融合”视野下来思考与实践,为的是更好地引导教育回归本质,更好地实现以高质量教育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所在学校最近几年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谈几点思考。

一、以备课转型为抓手,“五育融合”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好课,无疑都是“备”出来的。一所高品质的学校,不仅关注教师个体日常备课的规范,也尤为重视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备课是最有效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但当前,不少集体备课还停留在传统的“三定、四备、五统一”等最基本的要求层面,常有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倾向。正因如此,教师如果不在备课转型上下功夫,深度学习就难以真实发生。那么,备课究竟如何转型?“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究竟应当备什么、怎么备?

一备教材的“五育”育人点。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承载的不是简单的应试功能,而是育人价值。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智育、学科知识点的把握上,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可能蕴藏的品德、劳动、审美、健康等育人点。当然,挖掘“五育”育人点,并非要在课堂上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简单而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对“五育”进行适当融合。

二备学情的“五育”发展点。当前,无论是各种名目的赛课、研讨课还是常态教学,大多数学情分析都是泛泛而谈。真正有价值的学情分析,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学生在“五育”发展上的薄弱点。基于学情准确把握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三备实施的“五育”着力点。无论是备一个单元还是备一节课,必须要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大概念是什么?基于大概念的核心目标如何表达?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核心问题或者核心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在与学科高度相关的实践参与活动中展开深入探究?换句话讲,备课转型就是要转向备好大概念、核心目标、核心问题、核心任务及实践参与方式,这些都是“五育融合”视野下深度学习的重要着力点。

二、以课堂变革为核心,“五育融合”让深度学习常态发生

备课转型使“五育融合”和深度学习有了基本保障,但要在每一堂课中去真正转化和适当融合,依然比较艰难,课堂变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中小学课堂依然处于转型期,绝大多数课堂还比较传统和保守,深度学习的特质还不够鲜明,“五育融合”的意识、能力和行动亟待增强。

要真正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堂,每一位教师都要坚定不移地主动走出“知识”情结,真正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往往充满挑战、乐趣、智慧和活力。“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摒弃“满堂讲”“满堂问”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如今的课堂,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是更充分的实践参与。实践参与并不难,它要求教师跳出知识点、聚焦大概念,引导学生在核心问题、核心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此外,多做与学科高度相关的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汇聚生成学生后续学习、终身发展的动力。

三、以作业创新为突破,“五育融合”让深度学习主动发生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进一步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如何以创新为突破,来实现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呢?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探索建构“基础作业+个性作业+特色作业”的作业设计模式,我们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都愿意完成作业,都能完成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当学生每天课内、课外都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富有创意的作业时,深度学习自然也就会主动地发生。

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要把基础作业的分层设计与实施放在作业创新设计的首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选择基础作业呢?我们首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选择“他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层次的作业去完成。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参与分层分类课程的学习情况、考试结果等级评价等,适时、科学地指导学生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对学生个性作业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学生如何为自己安排最需要的个性作业呢?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盲目和随意。因此,教师的指导不能缺位。笔者所在的学校把每周三定为“自主作业日”,倡导所有学科不统一布置任何形式的书面作业,而是由学生自主安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比较保守。如何放手把“星期三”交给学生?如何给予学生“自主作业日”最有效的指导?如何一边“留白”,一边为“五育融合”赋能增色呢?当教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就可以大胆去尝试。这实际上考量的是教师提升育人质量的智慧。

如果说基础作业和个性作业更多是指向学科本身,那么特色作业则更多是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生活。当教师把作业创新置于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与广阔的生活洪流中去设计时,无疑拓宽了育人的空间。通常情况下,特色作业安排在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无论是探究类的和实践类的特色作业,还是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色作业,往往都能适切地彰显“五育融合”的特质,这样的作业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学生在深度参与特色作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多个方面的发展。

四、以课后服务为载体,“五育融合”让深度学习广泛发生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课后服务正在成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必要补充,因此,课后服务不应只是简单完成“5+2”的规定动作,还应从课程的高度进行系统架构。2021 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基本架构起基于“五育融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其中,线下课程是重点,主要包括自主发展课程、选课走班课程、分层分类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体育锻炼课程、服务学习课程、多彩梦想课程,这样的系统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五育融合”的理念。“课后服务一人一课表”,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卓越发展、可持续发展需求。

在落实好国家所倡导的“5+2”课后服务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笔者所在的学校还尝试了课后服务的“三个延伸”。

一是课后服务延伸到线上。在不断优化线下课程的同时,借助学校自主研发的在线平台“泛在育才”,陆续开发学科拓展课程、心理辅导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居家运动课程、梦想课程等微课程,学生自主登录平台因需而学。

二是课后服务延伸到家庭。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晚自习成为很多学校的另一道“风景”,于是,很多学生过上了早出晚归的学习生活。晚自习固然需要,但有没有比晚自习更重要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认为,最美的课余活动是亲子陪伴,最强的教育合力是家校共育,最佳的学习方式是独立自主。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在各年级大力推行“居家自习”。我们期待通过学生居家自习,更好地整合家校力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自我调整、自我补救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居家自习不仅是课后服务的有益延伸,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良好习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样的习惯、能力、品格一旦形成,学生将终身受用。

三是课后服务延伸到周末。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也在自发地开展周末托管服务。当我们在积极主动作为的时候,不妨也多一些思考:属于学生的周末生活,最需要学校提供怎样的托管服务?除了相对局限的校园、教室,还有没有更广阔的学习场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尝试着将周末托管延伸到区域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大自然、影剧院、实验室,系统架构起周末托管“五进”课程,即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走进大自然、走进影剧院、走进实验室。场馆即课堂,依托更加广阔的学习场域、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扎实推进“五育融合”,助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资源,周末带着学生走进文化名胜、劳动基地、古街古巷、田间地头等,也未尝不是一种非常好的托管服务。

在“双减”纵深推进的同时,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走出“唯分数、唯升学”的狭隘与局限,让教育回归本质,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这是当前学校育人品质得以真正提升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