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罗晓,航刘
全面发展蕴含着人对完整生命的价值追寻。毋庸置疑,生命是完整的,它有着年龄、自我实现、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着成为完整的人。[1]生命的完整意味着需要建构一种完整的教育。[2]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必须具有整体性。因此,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建构一种融合德智体美劳内容的整体性教育。[3]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融合性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整体育人价值,则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突破口。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以下简称“盐小”)以培养整体的人为根本目标,形成了学科内、多学科、校社间三类融合性课程形态,通过具体实践单元统整、主题统整、问题统整、概念统整四种课程融合策略,不断推动学校课程更新迭代,以期破解“五育”分离的难题,发挥融合性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从融合性课程的内容上看,小学融合性课程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融合性课程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应包含学生发展所需的全部要素。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存在学科知识内部分化、学科知识之间分离、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面对这些问题,盐小从单元统整、主题统整、问题统整和概念统整四条路径上实现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体现了知识建构和素养生成的整体性特征。同时将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实现“五育”均衡、平等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从融合性课程的实施上看,小学融合性课程的实施方式应体现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实践参与是将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有机融合的根本途径。[4]我们认为,参与性和实践性体现了融合性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融合性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都要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活动经验必然要通过亲身参与和亲自实践才能产生。从整体上讲,参与和实践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而也是学校建构融合性课程的基本原则。
盐小在推动融合性课程多样化实施的过程中,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合作探究和实践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发现知识与事物、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行动,以及知识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层层建构,实现素养生成和整体发展的目标。
从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上看,小学融合性课程的建构应体现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反思性和发展性是指学校在建构融合性课程时建立一种课程迭代机制,以促进融合性课程不断发展和进化。
盐小如今所建构的融合性课程,便是经历了四次迭代。第一代课程体系是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整合性课程三大板块组成的线性课程体系,比较单一,也不够灵活;第二代课程体系以学生成长为目标,以课程组织形式为划分依据,形成了由四大课程领域(语言与理解、品行与健康、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和三大层级(共通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构成的融合性课程体系,实现了从线性结构到平面架构的升级换代;第三代课程体系在四大课程领域的基础上继续细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实施与评价。目前,盐小已形成了第四代以培养整体的人为宗旨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5]
盐小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对学校课程结构进行系统优化,构建起“学科内融合性课程”“多学科融合性课程”“校社间融合性课程”三类融合性课程形态,创新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育人载体。
盐小以“学科大单元”建构学科内融合性课程。“学科大单元”解决的是学科内部分化过度、不均造成的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观。学校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炼学科内单元核心概念,并整合与之相关的知识,形成知识板块,从而建构起以某一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学科内部进行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事物、知识与行动、知识与学习者的整合,优化以分科为主的国家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盐小以“主题情境”建构多学科融合性课程。“主题情境”是对多学科核心知识的融合,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内容重整和结构优化,以提升学生运用整合性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入手,提炼主题情境,围绕主题系统设计与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广泛迁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学习。由此,形成了盐小独具特色的多学科融合育人课程的基本形态。
盐小以“真实问题”建构校社间融合性课程。“真实问题”是连接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抓手,是打破学习场域限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建构的关键。学校以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导向,开发出一到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从了解社会、认识自然、丰富体验、发展自我等方面开发不同主题,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类场域资源,拓宽学习场所,丰富学习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社间融合性课程在空间上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打破学校教育中的内容、形式等限制,拓宽了育人的场域,使教育不再是狭隘的学校教育,而是更加广义的能对人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
学校在具体实践中,提炼出单元统整、主题统整、问题统整和概念统整四种课程融合的实践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融合性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单位统整主要是指以教材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课程融合。学校遵循整体性原则,尊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或原有教材的编写结构,重新调整或重组教材内容,使课程成为更有意义的教学单元,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与整体提升。在单元统整的课程融合实践策略指导下,盐小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开发出了各个学科内的系列融合性课程,从学科视角培养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并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具体的运用。
以数学“观察物体”课程为例,其课程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物体中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从实际观察中抽象出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形状。该课程将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统整,以“可以从哪些方向观察物体”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位置进行实地观察,体验在不同观察位置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主题统整主要是围绕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概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盐小在课程建构中以主题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建立了两大主题融合性课程,并以主题为核心创设复杂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场域。
主题统整的课程资源实施主体包含学校教师、学生和社区等,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我衣我秀”,就是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投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在学校课程团队的帮助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最终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系列融合性课程。各年级学生自选主题,完成对应实践任务,最后在学校举办的舞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建立了知识概念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和跨学科的迁移运用。
问题统整的课程融合是以设计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序列,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核心问题,再将其分解为纵横关联的子问题串,形成问题序列,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进阶过程。盐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经历、生活经验等来统整多学科知识,去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回到“真实场域”学习观的启发下,学校广泛发动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积极寻找课程教学与真实生活中的连接点,以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去融合各类学科知识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校外,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体验感悟、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使命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水稻的生长”课程中,学校五、六年级学生前往校外田野实践基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农作物育种、播种、施肥、除草等一系列活动,了解水稻等植物生长的过程,从而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了综合素养。
概念统整的课程融合是以概念作为课程融合的核心,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基本结构。概念是对现象或事实的抽象性、概括性认识,反映了事物或知识的本质性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学科内部的本质性联系,如数学“空间模型”概念,也包括超越学科界限,对学生成长更加重要的“大概念”,如“节水环保”概念。学校通过概念统整的课程融合方式,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基本结构。在概念统整的框架下,基于概念对课程进行融合,以概念为核心进行联系,使知识点关联性更强。如学校特色红色基因课程,就是以“大概念”融合各类红色教育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在五年级“系延安、悟精神”课程中,以“延安精神”这一概念,充分利用延安红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历史,深入学习“延安精神”的内涵、价值。学生在参观、访问、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了革命历史,领悟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起到培根铸魂的教育作用。
当下,围绕德智体美劳构建全面发展的育人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盐小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了融合性课程的形式和实践策略,正逐步推进以融合性课程实施为导向的整体育人模式,但对于融合性课程的体系架构、组织方式、教学实施、评价体系、教师发展、管理体制等问题还有一些不足。未来,盐小将继续以“培养整体的人”为目标,不断探索融合育人模式,以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