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具身德育”促进知行合一——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具身德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8

□钱洲军

“具身”(embodied)与“离身”(disembodied)相对立。在具身认知中,心理过程受到身体(包括身体的形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影响。传统认知主义认为,身体被视为是心灵的载体,心智或认知是可以“离身”的。具身认知针对离身认知的缺陷,倡导人类认知过程应建立在身体及身体与情景互动的基础上。具身德育,简言之就是基于具身认知科学的德育,或是建立在具身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德育。

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宁波四中”)拥有177 年历史,是浙江省现代化学校、一级特色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以“具身德育”为抓手,弘扬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知”思想,结合本校“崇信明德”办学理念,将道德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建设“身心互动,内外呼应,行知合一,体用不二”的“具身德育”课程体系,即“具身德育”的管理模式、情景实践、文化内涵、路径拓展等。正是“具身德育”的“诗外功夫”,让宁波四中的教育质量实现了持续、快速提升。

一、全员育人:创新“具身德育”管理模式

2015 年,宁波四中取消了行政班班主任,开始探索全员成长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全过程中的“具身”作用,深入学生心灵,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校探索构建了“具身德育”管理模式。在各个年级建立学部,由校长室任命学部主任,学部主任下辖4 位首席导师,分别为行政首席导师、教学首席导师、德育首席导师、生活首席导师,每位首席导师分管3 个班级的9 位导师。这样,各个学部组建了由学部主任和首席导师组成的5 人领导小组,成为学部工作的核心团队。每个班级又由3 位导师组成导师团队,全面负责学生的德育、教学、生活等组织管理工作,构建了德育管理的“具身”网格体系,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具体来看,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一位导师与十余位学生组成共同体,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和个性化指导更多,在学生的生涯指导、选课指导、心理疏导上发挥了切实作用。与原来的班主任制相比,在导师制下,学生人数减少,教育的针对性明显增强,教育质量也大幅提升。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缩小,学业水平呈整体上升且个体差距缩小的趋势,明显的差生、差班已不复存在,使学校朝着教育均等化踏踏实实迈出了一大步。

第二,师生关系更和谐。过去,班主任给学生的传统印象是“怕”,在“具身德育”管理模式下,导师给学生的感觉是“亲”。因为导师面对十几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这种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导师制,他们不再像原来一样敬畏和躲避班主任,而是把导师当成朋友和亲人,愿意将内心的想法与导师沟通,也乐于听从导师的建议和要求,德育效果更加显著。

第三,家校沟通更顺畅。导师制实施后,教师的家访也相对轻松了,每位导师每学期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遍访。不仅如此,跟家长的沟通更频繁,交流互动也更言之有物。同时,导师召开的个性家长会针对性更强,家校沟通更加充分有效。

二、情景育人:筑牢“具身德育”实践根基

1969 年,为了响应学工学农的号召,宁波四中与宁波市天童林场携手共建盘山林场。在那个年代,四中人分批上山,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背运木材,并坚持文化课学习。50 余载春秋,一代代四中师生用勤勉坚守的意志绿化了盘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盘山劳动精神成为了宁波四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拥有万亩专属劳动实践基地的宁波四中,每年都组织500多名师生前往盘山参加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活动开始前,带队导师会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劳动任务、劳动安全、劳动团建与劳动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沿着四中前辈的足迹徒步登上盘山后,学生在林场工人的指导下,参观前辈劳动、学习的场所,参观盘山劳动实践教育展览馆,开展林场基本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包括林木识别、林木种植、林木修剪、林木搬运及林间土地管理、生物标本制作等。完成劳动实践课程后,带队导师会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其进行考核评价。盘山劳动实践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四中学子的实践必修课程。完成盘山劳动实践课程的学生会被授予相应学分。

近年来,宁波四中以劳动实践为支点,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形成“具身德育”情景育人的多维度成果。在家庭维度,学校倡导学生参与“扫一屋”等5 类家庭家务劳动实践活动,建立多种方式的劳动督查和评价机制。基于学生未来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挥“具身德育”管理模式的优势,把劳动教育与自主自立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等多项德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具身德育”情景教育体系。在学校维度,学校建立了“菁菁苑”校内“具身德育”情景育人实践基地。“菁菁苑”是学校整合有限的空间资源开辟出的一块农业体验园地。在班级导师的指导下,每个班级负责一块园地,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做一群快乐的“农夫”。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值周管理、志愿者义工等情景育人实践活动。在社会维度,学校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街道、社区、企业、工厂、农场、群团组织等合作,搭建更多的情景育人实践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中来。近十年来,学校还探索了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立体式学习方式,通过全员参与的短线、中线、长线的研学旅行,筑牢“具身德育”情景育人实践根基。

三、“三礼”课程:丰富“具身德育”文化内涵

学校“三礼”德育课程分为三个维度:明礼、学礼、行礼。

明礼,蒙以养正。“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维护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的政治准绳,又是规范人们言行的道德标准。《周易》提出了“蒙以养正”的思想,孩童自幼读书,皆以伦理教育为主,必修长幼尊卑等礼仪常识,现代学校德育也当以“明礼”为先。

学礼,润物无声。明礼只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礼”之习得才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任务。学礼不同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它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统一的学习标准,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考核办法。学礼,由个人仪容、仪表、仪态的规范,到家庭的孝悌尊卑的规矩,再到社会群体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则,由“仪”而“礼”,由外而内,以己及人。宁波四中的“三礼”课程是系统性的,既有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也有研学旅行的文化熏陶;既有德育公开课、“校园之星”评选、校园艺术节等德育活动的引领,也有家长、教师、社会人员的认可与参与。

行礼,顺理应物。行礼,即通过德育专题教育活动,达到“礼”的要求;通过具体的德育活动,践行“礼”的主张。宁波四中的“三礼”课程中渗透“礼”的德育活动主要有三个:向青春致敬——十八岁成人礼;向劳动致敬——盘山劳动礼;向国旗致敬——以“国旗下讲话”为蓝本的升国旗礼。

学校通过各种“具身德育”实践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并推动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生命品质,让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发乎情,止乎礼”,“礼”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它不同于刚性压制,而是使其情性归于中正平和的柔性引导,让德育工作更为合情合理。

四、研学旅行:拓展“具身德育”实践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具身德育”就是身心互动、内外呼应、行知合一的道德践履的体知过程。要做到行知合一,关键是将“体”置身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中,将“行”落到实处,去体验、体察各种生活场景与自然生态,去体证、体究现象下的本质,从而体悟某些内涵与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体恤之情,实现知、情、行的结合。

自2011 年开设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以来,宁波四中师生的研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例如,以慈孝文化、孔文化等为代表的短线课程体系,以吴越文化、徽文化、赣鄱文化等为代表的中线课程体系,以敦煌文化、秦汉唐文化、燕赵文化、楚文化等为代表的长线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的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体系逐渐完备。

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有7 大主题,长、中、短十余条路线,已有数千人次参加,形成了数百万字的考察日志、研究报告,11 本校本教材出版,3 部学生专题作品结集成册,3 本相关专著出版……研学旅行课程大大拓展了学校“具身德育”的实践路径,已发展成为宁波四中的一大品牌,也成为了宁波教育的一张名片。

教育质量的提升绝不能靠延长教学时间、提高学习强度、挤压学生的活动时间。成绩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得成绩的过程,即“不 ‘唯分数’,赢得分数”。“具身德育”是宁波四中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坚持情景实践教育,注重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全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正是这些“诗外功夫”,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潜力,释放了学校活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自信心,好的成绩、素养、品性、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