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唐 铭
农村薄弱学校的薄弱点主要体现为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如何改变农村薄弱学校的这种现状,让农村薄弱学校得以向好发展?笔者担任过海南省澄迈县瑞溪中学及其他几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在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进行了相关思考。
瑞溪中学作为笔者的母校,曾经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教学质量领先、学生和家长向往、社会声誉较高的农村完全中学。但在2014 年,笔者调至瑞溪中学时,这里却已变成一所教学质量较差、社会声誉较低的初级中学。学生闹课堂、教师闹调动、家长闹转学的“三闹”现象比较突出。一所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知名老校,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
经调查发现,瑞溪中学当时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环境问题,笔者接管时,学校已经是一片破败景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教学大楼的窗户破损严重,学校角落垃圾遍布,杂草丛生,整个校园破败不堪。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还经常跑到学校来寻衅滋事,闹得学校人心惶惶。学校周边环境不安全,校内育人环境不得安宁,造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不稳定。二是学生问题,很多学生没礼貌、没规矩,留红头发、穿拖鞋,语言粗俗爱打架,上课不带课本学具,无心听课,上课时睡觉,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突出。三是教师问题,因为教育教学环境恶劣,教师显得很无奈,工作情绪低落,无心研究教学,上课不在状态,无力管理纪律,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散漫行为不管不问,放任自由。四是家长问题,家长漠视学校,不重视孩子教育,不关心子女学业,不配合学校工作。
聚焦这些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立德树人、课改提质”为着眼点,多措并举,整体推进,步步落实,促使学校发生“蜕变”。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是他们的“第三任老师”。阿德勒在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一书中提及,孩子身上的任何错误行为,都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找到诱因。[1]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具有奇特的感染力、约束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学校要发展,首先要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建设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内卫生环境、人文环境等,而这些单独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争取属地政府、各村村委会、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合力支持,才能还学校一个稳定、安全的育人环境。于是,笔者作为时任校长,经过对当时瑞溪中学校园环境的认真分析,以瑞溪镇人大代表身份向本级人大提出建议,并多次召开退休、在职教师座谈会,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将学校三区分开,进一步完善校内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争取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行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大整治。通过巧借外力,合理整治,改变了校园及周边的脏乱差状况,净化了学校环境,创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中提到,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2]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在学校管理中,笔者始终把德育摆在首位,坚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围绕育人“四要素”(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实施德育奠基“四步曲”,启动“家校共育”模式,真正做到学校发展、德育为先,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一是正思想,学校采取“思想教育+自我塑造”的被动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新生入校第一周,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和《好学生标准》 等,并进行笔试。同时,通过日常的班会礼仪课、国旗下的讲话、心理健康辅导、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二是训意志,每学年初,学校都会组织初一及转学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训练学生做事的意志。另外,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三是抓养成,学校坚持“每周一训”“每日一查”的德育常规检查及班级评比,主抓学生仪容仪表、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坚持实施“家校共育”模式,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制定家校共育相关方案,确保家校始终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环境、舆论导向和日常管理方面保持一致,彻底消除“5+2=0”(指学生一星期中五天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因周末两天在家庭和社会中缺少教育或受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五天的养成教育“清零”)的乡村学校德育状况。四是立榜样,学校坚持以开展活动为契机,表彰文化课学习中的优秀生、体育比赛活动中的体育健儿等,特别是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与家长同台的表彰活动(由家长亲自把奖状颁发给自己的孩子),既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又促进了家校合作。
德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和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过去“管、卡、压、罚”的德育方式转变为“疏、导、育、教”,坚持通过自我认知、规划、承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塑造,从而主动端正思想,铸就优秀品质。学生入校伊始,学校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测试,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指导其规划自己未来三年的初中生活,拟出三年发展目标,再通过建立小组团队,互助前行,实现目标。由此,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思想教育转化为自觉追求发展,这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课堂讲解员,学生是被动倾听者。当时的瑞溪中学,生源差、基础弱,如果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烦,教学质量必会每况愈下。因此,打破传统,推进课堂改革刻不容缓。2016 年3 月,瑞溪中学正式启动了“一引、二动、三清”的课堂改革。作为时任校长,笔者在本次改革中勇当“领头羊”,率先给教师们上示范课。“一引”是指教师从学情出发进行“引导、引学”;“二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引领下“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课堂学习;“三清”是“当堂知识当堂清”,即教、学任务当堂清,这是最终的目标,也是“以练带教、以练促学”的教学策略。
“一引、二动、三清”的课堂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学生厌学、瞌睡、打闹等诸多现象,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变为“导”师: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引学者,由“演员”变成“导演”,卸下“课堂一直讲”的沉重包袱,轻松引领课堂;学生由“听众”变成“主演”。在课堂上,教师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强弱”搭配,各学科分配均衡,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自我,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改革,做到了知识当堂学会,问题当堂解决,作业当堂完成,课上学习多一点,课后作业少一点,真正达到了减负提质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改革,不但兼顾了教与学的互动,更兼顾了教、学、评的一体化。约翰·格里高利在《教学七律》 中谈到的七条定律的最后一条是“复习定律”[3],教学任务的完成、检验和确认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复习和应用来进行,而在学生“自学展示—教师导学—检测评价”的教学框架下,检验与巩固是贯穿始终的。
为了让课堂改革落实到位,学校还坚持课堂监督,每天安排值日领导进行课堂巡查,记录每个班级的课堂情况。同时,还启用课堂过程记录表,及时记录教师上课情况、课堂实时情况,实行课堂双检,为有效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为深入推进课堂改革,检测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使用课堂教学任务达成情况观察量表,对课堂教学进行不同层面监测,如学生任务达成情况、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是学生成长的指路灯。因此,在狠抓课堂改革的同时,学校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学期,学校都会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研讨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比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还与一些省级名校结为联盟校共同办学,实行优质资源共享,借力联盟校的帮扶,让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同时,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还特别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抓实“四个常规”。每学期都计划三至四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教案设计、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情况等,举行晒教案、晒作业和练习、晒成绩活动。通过抓实常规管理,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学校教研风气越来越浓厚,培养出一批有教育智慧、有教研能力、有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这为课堂改革注入了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过学校在环境、德育、课堂、师资方面推进的一系列治理和改革,原本的一所农村薄弱学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校园变成了魅力“花园”,课堂变成了学习“乐园”,学生的好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风貌大为改观,教学成绩迈上新台阶。这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没有办不好的学校,只有没有用心办学的校长。作为教育人,只有怀着对教育的赤诚和热情,才能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才能推动学校向上向好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