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补齐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短板”

时间:2024-05-08

□虞孙芝

***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可见,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一种实践活动,是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然而,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冲击,劳动形态的变化及劳动价值观的改变,导致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淡化。如何补足劳动教育的“短板”,广大中小学大有可为。

一、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上莫“短视”

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体能和劳动知识技能的培养。从育人功能来讲,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作用,不但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劳动教育不但不是“鸡肋”,反而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一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劳动教育,而不是以短视、近视的眼光去看待劳动教育。

在一些学校的实践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相当短视、忽视,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认为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劳动教育会影响智育的发展,最后变成唯“智”独尊,唯“智”是本。显然,这种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应试”教育给学校的育人导向带来诸多弊端,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与核心素养理念不相适应。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它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学生智育的视角来看,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对劳动教育意义的认识莫“短视”,而应以“远视”的姿态去看待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二、劳动教育目的的认识上莫“短线”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因此,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导致学生轻视劳动实践,忽视劳动价值,无视劳动作用。一些学校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采取“短线”的方式去开展劳动教育,试图通过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高大上”的活动与方式,短期内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从而达到劳动教育效果。

学校对劳动教育目的的认识要“长线”,用发展的眼光去统筹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绝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扎扎实实的底子工程。学校除了做到课时、教材、师资、评价“四到位”之外,更应注意劳动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性、长期性。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同时,要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劳动教育的视野去解决问题,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学科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只要学校长期地、扎实地推动劳动教育,何愁学生的劳动素养不能提升呢?

三、劳动教育过程的认识上莫“短时”

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劳动素养得以外化、劳动技能得以外显、劳动精神得以彰显、劳动习惯得以培养的动态式、渐进式过程。劳动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校内外劳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等体力型实践活动,更包括劳动技能培训的智力型实践活动。因此,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站在理性的角度来为学生创设劳动的空间、留出劳动的时间,通过系统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劳动教育营造合适的环境。

学校对劳动教育过程的认识应“长时化”,不拘泥于一时的新颖与噱头,不局促于暂时的困难与反复,杜绝“短时”性劳动教育过程的“大场面”“大活动”“大平台”,而是以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一些学校往往追求“短时”性的劳动教育过程,意图高效、快速出劳动教育的成果。殊不知,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教育成果的隐性化、长期化、动态化。所以,学校对劳动教育过程的认识切莫停留在“短时”的区间,而应以“长时”的理念去统筹安排学校的各项劳动活动。

四、劳动教育方法的认识上莫“短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是指单调繁复的体力活动。学校应在劳动教育方法上创新,把学校的劳动教育与智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劳动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就学生而言,仅仅是机械、单调、呆板的劳动教育,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一旦让劳动的过程充满智力的探索与挑战,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喜悦。

现在,一些学校劳动教育方法上存在“短见”行为,将劳动教育“过度课程化”。从劳动教育方法来讲,是非常不明智的。劳动教育“过度课程化”,将劳动与天然的生活隔开,就像将学科从现实世界中剥离出来一样,无根无基。显然,这样的劳动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劳动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因而劳动教育就是要与生活无缝对接,与教育紧密融合,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五、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上莫“短评”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的价值,劳动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上切莫“短评”,认为劳动教育价值不大,是学校可有可无的课程和活动,这样的认识无助于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性,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劳动教育应突出技术性与创新性,帮助学生建构符合个性发展且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增强幸福感,提升成功感,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六、劳动教育评价的认识上莫“短缺”

劳动教育的评价,在于精准地评价学生就学期间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思维等各项指标,并给出方向性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曾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提到,中小学要推动建立课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劳动评价将记入学生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参考依据。现在,学生的劳动评价依然存在“短缺”现象,一俊遮百丑,只要学生应试成绩好,那么劳动教育评价就可以让路。

劳动教育的评价,在于我们要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意识,详实地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上,要克服虚无主义的影响,不要以为劳动教育不重要,相反它是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的关键。劳动与教育本来应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对劳动教育内核把握不准,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从而导致劳动与教育的剥离。

从认识上真正重视,是补好中小学劳动教育“短板”的关键。只有大家从认识上重视劳动教育,切实抓好劳动教育,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改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