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 李翠兰 陈 伟
朝向“关键能力”培养 有效实施“和谐课程”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的探索
◎ 李翠兰 陈 伟
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三十余年建校历史的省级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自2005年倡行“和谐教育”理念以来,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到“和谐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再到“建构和谐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不断推进校本课程与教学创新,不仅使学校内涵发展充分彰显了“和谐”特色,而且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着力于课堂重建,实施和谐教学改革,是我校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行动之一。因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课堂教学面貌有所改变,少(学生活动少)、慢(教学节奏慢)、差(学习效果差)、费(费时费力)现象有所改观;但认真审视、考察教师的日常教学,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特别是师生教与学活动不能同步,课堂实效较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现状,2007年我校开始聚焦课堂,查找课堂低效症因,探求相应解决措施。为此,2008年、2011年先后申报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小学和谐高效教学实践深化研究”,山东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等;并在探索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研究中,及时引进“课堂观察”专业听评课方法,对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多因素进行课堂诊断分析。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验,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管理与研究”齐并进的原则下,我校建构了“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的和谐课堂模式及其实施特色,“民主、宽松、和谐”气氛弥漫整个课堂,“营造和谐,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得以逐渐实现。
其次,建构和谐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是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行动愿景。课堂创新必将带来教学改革的更深层次发展——校本课程的重构及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变革以往课程管理高度集中的做法,借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力图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学生的需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协调三级课程的关系?如何建立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具体特点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为广大教师赋权增能,合理有效地组织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在有效开发、利用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内涵丰富、实效性强的特色课程,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关键能力?上述问题也是我校在实施和谐教育、追求内涵特色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不断深化和谐课程与教学研究及改革实践的方向。实践证明,随着和谐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的建构实施,我校在校本特色培育、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实践载体、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课改经验。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各学科教研组注重发挥团队力量,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与策略。
1.课题研究准备期的自我诊断
我校通过对现有教学现状的透视与思考,寻找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对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前测工作。在数据梳理汇总和科学分析下,总结影响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专家评估、集体讨论、理论数据分析等,最终依据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把建设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成1个研究点、2个阶段、3个时段展开研究。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调查统计表
2.课题研究商研期的深入探寻
一是加强各项学习,转变思想观念,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在确定各研究点之后,各教研组依据研究点选取前沿学习观点进行理论学习,针对教学中如何建立由“惟教”变为“惟学”、由“惟师”变为“惟生”的“二惟新型师生关系”展开大讨论,由此重新认识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
二是运用课堂观察,采用行动研究法,分阶段深入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后,我校开展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系列研讨活动,形成集体备课制度,拉开和谐课程与教学研究及改革实践的序幕。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2008年形成了胜利实验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是采取“三线一点”“内外引领”方式推进课题研究。我校重视在实践中研究,重视把理论学习转变为教学实践,将学校行政力量推动研究转变为教师主动研究,本着“以点带面”的思路,把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采取“三线一点”的主攻方法,推动课题研究。“三线”即教育科研处、教务处、教研组;“一点”是实验课执教教师。除了校内学习研讨,我校还特别注意“内外引领”,一方面通过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与他校的经验分享,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先后邀请各级教研室领导、专家对我校课堂教学进行把脉诊断,同时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提出指导性建议。通过“三线一点”、“内外引领”,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真正使课题研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是以研究共同体互促共进,深化课题研究。我校注重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采取“主题教研”、“跨组教研”、“同组共研”等教研方式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每学期初,组织各课题组进行跨组教研活动,互传师本解读教材的经验;开展基于热点问题的主题教研,让子课题组互促共进。我校各种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自我反思平台。在与同伴互助过程中丰富自己,在反思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完善自己,以寻求自身课堂教学的新高度,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是分享研究成果,提升研究素质。为了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我校每学期都定期从横向——同一学科教研组、纵向——全校跨学科举行课题成果专题推介会。成果推介会分现场展示和成果陈述两部分,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展示使教师能多维度地考察研究过程,达到同侪切磋、共同提高、纵深发展的目的。
3.在课题研究反思期的适时调控
在和谐高效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来自省、市、胜利教管中心的各路专家,不定期到学校指导课题工作。针对专家提出的整改建议,结合学校课题研究的前情实际,我校不断重新审视研究情况,对研究进行自查,发现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时引领教师对研究意义以及概念界定的再认识,从而使课题研究得到实质性突破。
精细备课过程图
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和谐课程有效构建,定位于显性与隐性双轨并行、特色与高效并力推进,坚持以“和谐教育”思想为主旨,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和谐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和谐教育”文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生态,营造师生共享的幸福教育生活。
1.健全机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课程。2013年学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根据课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纲要,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步伐。我校把三级课程系统考虑、统筹安排,进行顶层设计,多管齐下构建和谐课程校本实践体系。
胜利实验小学的显性课程,由校内课程、校外课程以及将其联系起来的校内外阅读课程三大版块构成。其中校内课程包含:必修课程、德育安全课程、兴趣选修课程以及月主题节日课程;校外课程包括:“儿童访学”、“小油娃走油城”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周末学堂”课程。
胜利实验小学和谐课程显性体系板块分布图
显性课程:
胜利实验小学和谐课程隐性体系板块分布图
和谐三原色课程的隐性课程包括本色课程,是科学、规范、必需的基础性课程;增色课程,是儿童的、自主的、合作的拓展性课程;异色课程,是个性的、创造的、选择的探究性课程。
2.依托科研,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2015年我校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整合优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省教学研究室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单元整合教学备课途径与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校采取了四项举措:学科分解法“研”核心素养;六步细化法“读”课标;案例示例法“煮”教材;角度转换法“析”学生。在此基础上,我校教师使用“瞻前顾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左顾右盼——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等方法,寻找整合依据,确定整合点,并运用增、删、换、合、立等五种策略,从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细致入微地由例题到习题的优化组合,适度调整并形成“基础加拓展”1+1基础性本色课程,由此促进国家课程的师本化、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现了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的根本转变。
3.立足实际,实现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实施。我校立足校本、量力而行,强化和谐课程研发与实施。根据学生成长需求,从我校优势资源出发,在教育目标与学生现实需求之间找准结合点,依据“个人填写研发申请表——学校统—调控研发项目——个人撰写研发课程纲要——研发课程资源——审议小组审议通过”等程序,对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建设;实施时遵循“学生自主申报——教师申请开设——学校统筹调控”原则,研发《红黄蓝校本课程评价手册》,进行实时评价监控,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个性成长需求。至今学校已研发四大门类、共计七十多种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4.着眼本土,助力规范课程特色化实施。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隐性课程。黄河三角洲特有的石油文化、黄河文化、渤海文化资源是教育的好教材。早在2003年,我校开设了“小油娃走油城”校本课程,通过运用社会资源建立教育基地,进一步把校本课程特色化。学校先后与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名牌采油队、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等,签订了教育实践基地协议;开展“小油娃走油城”活动,定时安排学生到基地去参观访问、实践体验。上述教育基地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油田、认识东营的大课堂,更是孩子们多彩童年的乐土。
实践证明,在和谐课程与教学深化研究实践过程中,我校有效解决了制约课堂效率的一些问题,落实了“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这一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特别是在和谐高效课堂学习中变得自信、自主、自立、自强,也使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校遵循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规律,借助多元的网络资源,学习的过程由“他动”变为“自动”。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结果如下:
分析: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实验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很浓,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明显转变,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课题组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和善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意识以及学习情感等若干方面的效果进行了检测。
分析:从以上结果来看,参与实验的班级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关键素质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经形成。
在进行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实验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对比,结果如下:
分析:进行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效率实践研究,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追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照班学生的学习重在知识的掌握,这说明传统教学和进行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效率实践研究下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力培养方面。
表1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学习方面
独立思考方面
实验前和实验后期的学习过程对比
建构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全体教师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引领每一位学生自主实现个性发展。经调查,50%左右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20%左右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并在各类创新成果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调查问卷结果表明,97.5%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这种课堂组织形式;94%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92.6%的同学认为自主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多年来,在各级部门组织的科技制作、设计发明等竞赛中,我校学生充分展现了才能,先后有百余人次取得优异成绩。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各个研究环节,并随时把活动过程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我监测、评价、改造。80%的教师认为,能支配自己教学行为的观念转变主要来自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其中约70%的教师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课改思想,80%的教师能自主设计本学科的课程资源,7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较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奖及发表数量已达达百余项。截至目前,我校共培养出省级教学能手3名,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7名;东营名师2人,市教学能手、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等37名。
近年来,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科研意识的增强,都为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校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名校、全国和谐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余项;全国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市五一劳动奖状等市级荣誉称号60余项。
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11-0046-06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朝向关键能力小学和谐课程建构及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李翠兰,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校长、首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长;陈伟,东营市胜利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责任编辑:严加红]
校长悟道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教育人,我深受鼓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见证、经历及参与这一伟大工程的我们,要主动领悟融汇到愿景中、担当贡献在岗位上、美好畅想于未来里。振奋的同时,我们要思考现代教育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如何与当地经济水平、客观环境相适应。无论教育走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首先,要坚持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育学生坚守道德良知,使之人格完善、自强自立、遵纪守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积极面对未来。其次,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知识中寻找见识,把敦品与励学融于学习中,让追求真理与砥砺美德同行。再次,作为人民教师要主动践行***总书记号召,努力成就一名学问之师、品行之师,用品识引领学生品学,用博才培养学生博雅,努力创造现代教师之精神、教学之价值、教育之力量。
——陈 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