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 肖远骑

基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 肖远骑

在 2016 年举行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习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全社会都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人文精神。

一、培养下一代人文精神的基础在中小学

在讨论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之前,必须弄清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关于基础教育本身的任务,教育学有多种说法,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把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人和动物有许多区别,但最本质的区别有两条:一是人能制造使用工具,二是人有文明感,有语言和文字,只要是人就有人文精神,因此,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他的天职。

首先,人文素质是现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从人才的成长看,人文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个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成就总是相伴而生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人文精神推动人们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服务,为集体和国家的繁荣贡献才智,较少为自己谋求私利和危害社会。人文素质差,才气越高,对民众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一个人“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其次,呼唤人文精神更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日益发达,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发展和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如科技进入战争。要使科技服务于人类,就应在发展技术中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科学道德,全面提高个体的科学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认知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人文素质。

再次,呼唤人文精神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却面临着道德水准的滑坡,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人文精神的淡化,人性的异化。社会上人文精神的缺失也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基础教育,造成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有的学生家长功利地看待教育,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造成了重理轻文、智育第一的倾向。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今天我们在强调中小学生核心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当以道德教育为重要任务,立德树人。

二、转变观念,以德治校,以课堂为阵地,营造教育氛围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何种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加强人文精神培养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我们过去的教育有很多成绩,也有不少问题,例如急功近利,应试教育,把学生当作工厂的产品,学校成了生产产品的车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敢提的。今天我们看待学生,要把学生作为有个性、有潜能的人来看待,要着眼于他的发展,考虑孩子在终身发展中的潜能是什么,怎么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是有限的,社会进步就停止了。我们说“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一个学生”,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有的学生读书不行,学习成绩一般,可当老板却不错,这说明他是有潜能的,只是没有被发掘和培养。

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前提是坚持以德治校。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胸襟开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人。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心理有两个明显特征:首先,正面的时代精神气息。主要指学生普遍具有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维度不断拓展,知识层面日趋丰富。其次,负面的时代病。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健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有极少数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意识潜滋暗长,传统道德的滑坡,理想信念的淡漠,法纪观念的淡化,耐挫能力的弱化,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多。在摸清时代脉络,研究学生思想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德育内容、德育目标进行优化整合,力求向深层次开掘,向高品位攀升。德育内容不再局限于讲时政、学守则,而是增加传统伦理、民主法制、理想信念、意志毅力、协作创新、承受挫折等内容,尤其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德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守纪律、做好事,而是以此为基点,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协作的精神、创造的欲望、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坚持“以德治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根主线,在德育工作中既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又以法警人。把情、理、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能“兼济天下”。

我们懂得,人文教育的基本要义是要塑造一个民族的品质,个人的品质。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专业,都要面对什么是人的尊严、人类文明。一个人是否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关系到他能不能为祖国尽心尽力,为真理奋斗以至献身。具有深厚人文修养的人,决不会把人生降格为仅仅是赚钱的机器,只为物欲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而是具有强烈的人生意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正如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呼吁的“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两点,即他服务于社会的意愿以及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喜爱程度。服务于社会应该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精髓。

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发挥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都有人文精神的内涵。上海师大嘉善实验学校严格要求每个教职员工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以人格吸引学生,以情感打动学生,以才学折服学生。确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两种基础的教育方式,它们都是重要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科学教育是要建立国家的骨胳肌肉,它使一个国家强大有力,那么人文精神塑造的是一个民族健康的灵魂,没有强壮的躯体是可怜的,没有健全的灵魂则是可悲的。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还算是身强力壮的,但是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争”正是精神方面的疾病。鲁迅弃医从文,也是出于国民健康人格方面的考虑,人文教育对于人来说也许更为重要,它要解决的是怎么做人的问题,而科学教育则主要解决怎么做事的问题。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对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人文科学对于人“以文教化”,它用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养料滋润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改造心灵,塑造人格,具有特别坚韧的教化功能。人文素质化育于人,塑造人的气质,气质升华为精神,使人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产生不断进取和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科学史、人才学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和文化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具备优良的人文精神。大师级的人才,无一不是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成长的。钱学森曾说:“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他认为,自己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又如,在居里夫人逝世后的纪念会上,爱因斯坦没有崇扬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高度赞扬了她的人格力量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科学家追求真理就是为了对人类做出贡献,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则很难承受各种艰苦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接受信息,发展智力,熏陶感情,培养人格。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大门,学生才会有腾飞的希望。

四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需要努力创造一种优美的教学环境,提供一流的教育设施。校园环境被称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刻意倡导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有强烈的教育影响。

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润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地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一种“心灵的火药”。就如同荀子所称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因此,我们强调打造浓浓的校园精神文化。现在的学校教育,遗憾的是学生读书的氛围不够浓,由于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更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更多地是看一些浮光掠影的影视,而咀嚼深思的读书活动则比较少,这不利于汲取人文知识的养料。学校一方面要用知识的清泉浸润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创设浓厚的人文环境,要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融化学生的心灵,通过举办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节和艺术欣赏等活动给学生留下一首铿锵的诗歌,一支优美的乐曲,一座动人的雕塑,一幅扣人心魄的图画,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不断被唤醒,不断被丰富,不断被提升……没有了这些,学校所谓的文化如沙上建塔,全无根基;没有了这些,学校就像是一座建筑的空壳,是一间空荡的教室,呈现出来的是灵魂的迷失与精神的荒芜。

李政道先生有句名言: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扩展开来,科学和人文也是一币两面,是文化的两翼,科学的双生。在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两种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它们二者之间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对待。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承担起为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打牢基础的历史重任。素质教育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展现智慧。学校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从教材中挖掘人文价值观的元素;走进经典,培养民族情怀,老师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会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

G412

C

1673-9949(2017)09-0014-03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