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 王 妍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指出,“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是新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有助于监测高中学校课程开设与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可见,高中教育已进大众化、普及化阶段。随着新高考的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也将与时俱进,为转型发展重新定位。本文以招考改革为背景,以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为切入点,通过对新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的分析,努力探索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和等级考的考试方式与方法、探索物理选考人数大幅减少的解决办法、探索高中学校课程配置与开发、探索基于学生选择和发展的生涯规划指导,实现高中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普通高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 2020 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高中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知识掌握应该是全面的、基础的,不应该文理分科,只有专业教育才文理分科。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高中毕业步入社会后,能担负起个人的生活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高中阶段是个性和才能显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此时,“三观”基本形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正当时。通过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选择,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规划好今后的人生发展及未来的职业方向。高中阶段学习结束,将要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可见高中教育的选择性。新高考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选择,选择给高中学生带来更多机会,通过选课、选学、选时间、选老师,学生具备基本的选择能力、生存能力、知识素养,以及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对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等具有教学指导作用,是教材编写、日常教学、教育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最值得称颂的是《考试大纲》的取消,由此还《课程标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发挥《课程标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素养、促进高中教学回归正常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彻底改变教师授课只看“考纲”不看“课标”,“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化办学思想,这是壮士断腕的决心。
新《课程标准》的研制是本次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环节,目标、要求和结构等都蕴含素质教育理念,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思想。修订后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即必修课程指向学业水平合格考,选修一课程指向学业水平等级考,选修二由学生自主选择,在自主招生中提供高校参考。同时,将必修学分由过去的 116减至 88 学分,将选修学分由过去的28 增至 56 学分。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制度,是促进学生差异化、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手段。2014 年 9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2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本次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以期分担现行高考承载过多、过重的评价功能,增强新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
合格性考试是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基础教育终端学生学业水平的检测和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科目设置上,覆盖《高中课程方案》设定的所有科目,保证学生完成国家所规定课程的学习,改变学生高一入学即分文理科,即“文不学理、理不学文”,致使学生严重偏科的现象,从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课程;在命题原则上,合格性考试是素质教育的保障,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的考核,应降低试题命制难度,考试内容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型课程范围,即必修内容;在成绩使用上,合格性考试成绩是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和高中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成绩可使用高中学考成绩”,那么合格性考试成绩又是高职院校入学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学习后,根据兴趣和学科优势确定等级考科目。等级性考试是在合格性考试必须合格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面向有进入大学深造需求的学生。在科目设置上,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理、化、生、政、史、地、(技术)6 科(7 科)中自主选择 3 科,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选,6 选 3 有 20 种选法(7 选 3 有 35 种选法),由原来文综、理综“套餐式”选择变为“自助餐式”选择;在命题原则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考查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应适度加大试题命制难度,考试内容为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和供学生选修的拓展型课程范围,即必修加选修一的内容;在成绩使用上,3 科等级性考试成绩按卷面得分折算成相应的等级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设置,是本着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共同必学的科目,也有个人选学的科目,有利于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高中“学考”与高考“选考”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分开考查,不能有交叉,保持两者的独立性,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某省“选考”与“学考”设计在一张试卷上,同一时间考试,试卷总分 100分,其中必考题 70 分,加试题 30 分,这种考查方法区分度低、考查目标不明确、考试组织容易混乱,不值得提倡与效仿。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引导教师和学生从课堂走向课程,开发潜能、发扬个性,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新高考中,文理不再分科,新修改的国家课程方案将选修学分由原来的 28 学分增至 56 学分,增加 28 学分,并对学生选考提出明确指导,选考科目的多样化促使以尊重学生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前提的选课走班将成为教学组织新常态。过去的行政班向现在的教学班转变,这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变得较为复杂,过去课表的制定手工就可以排好,如今课表的制定极为复杂繁琐,非人工可以解决,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安排。选课走班究竟怎么走?这个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校走班方式也不同,体现了本次改革个性化、多样化的理念。每所高中学校根据本校生源特点和学生选课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选课走班方案。人数多的课程必须满足,人数少的也必须开足、开齐、开全,过去学生围着学校转,现在学校围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转。
选考科目的多样化带来学校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新的课程理念。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选课走班若要真正走起来,还需要有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和足够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在课程设置上,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课程,以所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和语数外高考要求的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主要内容;面向部分学生的拓展性课程,以自主选择的等级性考试科目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为主要内容;面向少数学生的研究性课程,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和大学先修课程等为主要内容。在课程质量上,需要建立课程监测与评估机制。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质量是否合格,只有发挥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作用,才能促进课程体系结构更优化、更合理,才能提高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质量:一看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能否对能力形成有支撑;二看课程组合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三看支撑课程体系的教材是否具备,如何开发与编制教材;四看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情景是否满足课程的需要;五看相关课程开设后是否取得成绩或成果。在课程实施上,把握、协调好共性与个性,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解决好相关课程的比例关系。既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开发,既要保证学生正常的课业学习,又要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与条件。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生涯规划课程,成为本次高考改革中普通高中学习的意识变革核心。生涯规划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校本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自我认知是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目前生涯规划课程已纳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从高考改革先期试点省份上海和浙江来看,很多学生及家庭在等级考科目选择上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当前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
在高中三年中,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规划。在高一阶段,主要是完成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明晰自己的目标;在高二阶段,主要面临选科问题,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综合考虑后自主选择学科;在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多讲授与志愿填报、选择大学、专业等升学指导紧密相关的知识与内容。生涯规划从选择等级考科目开始。等级考科目组合,20 种也好、35 种也好,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是自己心仪的、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要求的考试科目,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事情,等级考科目选择的好,成功考进层次更高的大学是极有可能的,这就是新高考倡导的理念,即“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既要考虑兴趣专长,又要考虑得分最大化,若想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或专业,必选物理或历史科目,对高考备考和大学专业选择,造就很大余地和空间。从上海和浙江首次高考反馈结果看,物理选考人数大幅减少,社会上反响很大,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物理选考人少的方法:一是借鉴江苏对选考科目要求。江苏省现行高考政策中理科必选物理、文科必选历史的选考方式,值得新高考借鉴;二是提高物理等级赋分值。目前各省方案中等级性考试成绩大多采用等级赋分办法,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6 科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均为 100 分,由于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地位,与其他学科赋分相同,本身弱化物理学科。因此,提高物理赋分值也是解决目前物理选考人数大幅减少的办法。
对高中生来说,最难的不是高考,而是选择专业和学校,选学、选考以及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要考虑兴趣爱好、学科专长,也要考虑就业前景。根据大学提出的考试科目要求,确定选学选考科目的同时,还要了解大学专业方向和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做到科学选学选考、提前认知大学专业,才能做到进入高校学习后,不会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
我国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较晚,在资源配备和经验指导方面还不够成熟,与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教师专业化上,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的教师目前还很稀缺,专业化指导能力急需提高,对学生的问题不能进行专业性的解惑,在普通高中学校里,生涯规划教师大多是其他学科教师转业而来;在课程内容上,既要正确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务实、接地气,不能过于浅显,更不能把生涯规划课开成另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时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要保证足够的课时,不能为了高考科目的课时挤占生涯规划课时。
总之,新高考引领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此重塑高中教育新生态,使高中教育逐渐回归育人本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定位更加多元,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加强烈,我们将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在教育路上且行且思、且破且立,我们就能对教育做出的自己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