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校长领导力

时间:2024-05-08

◎ 王文英

构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校长领导力

◎ 王文英

一、学习型组织的成功构建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2007年被列为政府定点吸纳前来太仓市务工子女的小学,于是学校规模扩大,大批新教师上岗——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口音。如何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我们成立了“百川讲坛”。最初这只是让青年教师练习普通话、锤炼口头表达能力而专设的培训项目。九年之后,“百川讲坛”成为学校青年教师团队的代名词,成为享誉苏州教坛的师资培训品牌。团队成员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他们中不乏有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太仓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是什么让“百川讲坛”华丽转身,成为让学校为之自豪的优秀团队?

学习和思考:2007年9月始,每周二下午四点半到六点,是青年教师用来团队学习和思考的固定时间,九年来风雨无阻、从无间断,至今已有250期。从最初的读课文练习口齿,学习用普通话清晰表达,到如今学做课题,用前沿理论指导每天的教育实践。期间青年教师读了大量的书:古代传统文化、现代育人方法、国外教育名著等,开阔了视野、夯实了底气,同时变得爱思考:思考教育的热点问题、课堂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学校的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等——这些都曾是青年教师茶余饭后讨论的主题。就这样,青年教师从懵懵懂懂变成了有观点、有思考、有底气的教育人。

交流和分享:每一次活动,总是毫无保留。从一开始介绍自己的家庭、学习背景、从教原因,到后来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某一现象的思考与困惑、处理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学困生”的帮扶机制、班级文化的建设举措等。我们常常因交流的畅快而欲罢不能,忽略时间的流逝;常常因受到启发而灵感迸发,欣喜得满目生光。就这样,青年教师从陌生变得熟悉,从关注眼前到放眼社会,从点滴思考到专题研究,交流和分享让他们成为彼此相互影响的教育伙伴。

实践和创新:九年以来,团队成员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将看到、听到、想到的落实在课堂、落实到班级。比如,听了雷夫的演讲,尝试在自己班级和孩子们定出班规,用班规约束和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建立学习小组,尝试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帮助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到大阅读的好处,就在自己的班上实践起来,与家长联手,构建阅读特色班集体等,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摸索、修正,有的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带班经验。老师们巧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建立特色班集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累转变“学困生”的有效经验,利用网络和家长,建立育人共同体。虽然实践并非都取得成功,然而在实践的路上,享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学习思考、交流分享、实践创新,这是学习型组织形成的标志,也是“百川讲坛”成功的密码。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现实意义

那么,“百川讲坛”的成功是否能给学校管理带来一些启发?是否能给校长教育领导力提升带去思考?

学习改变习惯。在现代社会,学习是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与学习有着天然联系的学校,更应将学习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一些学校,教师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教案几年甚至近十年雷同,教学方式永远是一支粉笔、一讲到底。在工作闲暇,注重穿衣打扮、相互家长里短、逐梦股票房产等,学校成市井的缩影。要改变这样的工作习惯,唯有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常态、学校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十年前就犹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个市级骨干,没有承办过公开教学活动,教师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就连评中级职称的热情都没有。然而成立“百川讲坛”,打破这“一潭平静的湖水”。通过学习,教师看到窗外的精彩、自身的不足,渐渐用于看书、用于讨论的时间多了,用于学习新技能的实践多了。学习“挤占”教师的闲暇时间,他们变得忙碌起来;学习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现代媒体辅助手段的优势让他们兴奋不已;学习改变教师的话语系统,闲言碎语变成“最近你看了什么书?”“我教学时这样做……取得了好的效果”等,教师习惯的改变促使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分享带来和谐。分享是彼此启发、感悟、领会、知识沉淀的过程,也是团结、开放 、民主的组织文化的体现。知识的“雪球效应”告诉我们,在相互交流中,知识可以得以发展。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可见,知识在分享中能够增值。在“百川讲坛”上,每位老师没有了遮遮掩掩,“班级管理金点子大家谈”、“我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我让家长成为后援团”,常把自己的“拿手好菜”和盘托出。新教师上岗,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组成智囊团,随时接受求助。哪位教师要上公开课,同学科老师出点子,一起做课件。正是彼此乐于分享的良好氛围,让学校呈现出和谐的教育生态。

实践促进创新。只有实践于课堂、落实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教师的学习、思考才有意义。“百川讲坛”名为讲,但并不止于讲,还着力于做。每当教师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当他们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时候,团队总鼓励去实践。比如,老师对绘本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团队成员从家里、网上一起帮忙找来需要的绘本,教师回报的是带领学生绘本阅读的体会,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爱上阅读等,由于教师积极探索,学校的育人方式发生可喜变化,比如营造立体化的故事空间,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品故事、写故事,引领学生的品格成长;编写校本德育课程《百川故事会》,用绘本故事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由此,在实践中寻找适合教育方式,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新常态。

成功推动成长。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认可、被赞赏的需求。如果说有些老师不进取、不进步,那只是没有刺激到兴奋点。“百川讲坛”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一篇有深度的案例反思、一个有亮点的活动方案,都会得到赞赏。

由上可见,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对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校长何为?

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校长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校长要有作为。

改变“人称”——成为学习者。在一所学校,最忌讳的是有不同的称呼,“我”、“你”、“他”,当不同的称呼充溢在校园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合作,团队不可能和谐,知识也不可能共享。所以,构建学习型组织,首要的就是统一“人称”,变成“我们”。首先,校长要成为学习者,使自己成为组织中的普通一员。要求教师读书,自己也要读书;要求教师演讲,自己也上台演讲;要求教师发表观点,自己同样要毫不吝啬自己的想法。在每一次“百川讲坛”活动,校长都参与,教师习惯了跟校长讨论,乃至于争论。其次,校长要善于营造家一样的氛围,若有困难,一起伸出手;若有任务,一起接下来;若有成绩,受表扬的是大家。再次,校长需要引领话语方式。在不同的场合,校长总以“我们百川”来称呼,久而久之,每位老师都以“百川人”自居。称呼的改变不仅仅是称谓发生了变化,更让每个人把自己真正纳入组织,只有成为组织的一份子,思维方式才会随之发生改变,行事风格也会有所变化。

抛出“话题”——成为引领者。学习型组织需要确立研究的方向、讨论的话题、关注的视角,需要校长去引领。校长如何引领?可以通过抛“话题”的方式。话题的抛出与学校文化建设相一致。在每学期初,学校都要精心策划“百川讲坛”活动方案,拟定活动主题,比如围绕“活泼的教育”来策划,研究“活”的学生文化;围绕“融课堂”来思考课堂教学主张的落实。同时,话题的抛出也可以结合当今的热点问题,引发思考,比如“先学后教”成为潮流的时候,抛出“先学后教,我们准备好了吗?”;当激励性教育成为津津乐道的时候,抛出“激励性教育的冷思考”;当教师纠结于“分数高低”的时候,组织讨论“何为教学质量?”看似无意的确定,事实上都是反复思考后的话题,或引发思考,澄清一些认识;或促进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和学校文化的建设。

搭建“平台”——成为促进者。要保持学习型组织持续向上的激情,校长需要搭建一些平台,让教师得以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我们为“百川讲坛”搭建“两大”展示平台:“五月百川”和“岁末百川”。“五月百川”是德育专场,展示的是德育研究成果,具体有校本德育课程展示、班主任沙龙;“岁末百川”是教学科研专场,有课堂展示、“百川讲坛”总冠军决赛。每年的五月底和十二月底的某一天,学校教育教学的“两大”盛事都会飘然而至。在每一次,我们不仅邀请全市兄弟学校的教师前来观摩,还邀请领导、专家前来指导。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对青年教师扎实学养的赞赏,兄弟学校青年教师羡慕和崇拜的目光,无疑为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注入力量。

营造“文化”——成为构建者。让学习型组织持久生存,就要不断扩大组织成员外延,形成学习的大环境,同时要将组织文化扩展成为整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在推进“百川讲坛”之后,逐渐成立面向学校各学科骨干的“百川学科”核心工作组、35周岁以上教师参与的“百川论坛”,以及由班主任参加的“百川沙龙”——这一“百川系列”呈金字塔式的培训项目几乎覆盖全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上述过程中,“百川”渐渐成为学校的代名词,“百川文化”逐步形成,甚至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2014年9月,学校获人社部和教育部共同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作者: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71.2

C

1673-9949-(2017)03-0029-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