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校合作探索教改新模式

时间:2024-05-08

◎ 汤立宏

区校合作探索教改新模式

◎ 汤立宏

自2011年起,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主题,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中教科、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共同组建区中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区校合作项目管理组,有效借助区校合作项目实践这一区级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平台,主导开发、指导实施了252个涉及中学各学科的区校合作项目,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平台的架构、接地气的教科研项目选题方式以及有效的项目实施过程性管理,使虹口区近年来的教科研实践探索了一种“接地气”的教科研新模式,为深化区域内中学各学科课程改革实践、推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办学奠定了厚实的工作基础。

一、区校合作项目开辟了区域及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不少基层学校现有的教科研课题实践模式颇受诟病,许多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重理论研究和考据、重论文发表和获奖、重出版专著和造势,习惯于书斋房里的引经据典,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实践摸索与应用,陶醉于装点门面的盆景式个案成果,而轻视或忽略课题实施过程中全体成员(学校领导和教师)相关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地,轻视或忽略学校通过课题研究而致力于建设形成新型有效可行的教学常规与课堂生态,轻视或忽略学校通过课题研究而致力于建设丰富具体的特色课程产品。还有一些课题,选题缺乏前瞻性和新颖感,要么是沿袭外地、他人成果进行简单重复,拾人牙慧;要么是重复追述以及翻新早期的个案经验,原地打转;要么是沉迷于深奥艰涩的术语阐释、神秘玄虚的测量数据分析,闭门学问,花拳绣腿;要么是着眼于过大而空泛的宏观或抽象的话题研究,空穴来风,架空操作,一些课题甚至只是编撰一个方案,拼凑了几篇论文和组装了一个结题报告,属于“应景学问”。而没有真正地关注教学中、课堂上的真实与鲜活问题,失去了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立足校本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实践根基,造成课题研究失去实际价值。同时,一些地方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课题实践中重撰写文章轻研究、重论文发表和获奖轻日常实践、重研究成果的获得轻成果应用转化的风气。

为了充分激励基层学校通过务实的教育科研,走出学校有效和特色办学的新路,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努力在全区尝试并探索实践一条有别于传统教育科研实践与管理的创新之路。

上海市虹口区在全区中学着力推进的区校合作项目实践研究主要针对初、高中学段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所有项目应源于日常工作,以一年为周期,鼓励贴近课程开发与建设实施的实际,选择切入口小、有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基于校本和教育现场的真实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中心,要求在规定时间、有限资源和明确要求下,通过组织人员集中攻关,重点突

破,在责任约束的机制保障下,解决有限问题,其项目实践积极关注实施过程给教师带来的体验,关注行动方案的细节,关注责任与目标达成,也就是说,项目实践的核心是关注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或者是通过一年的项目实践,能在某一学校或区域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及区域共享课程,或者是建立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

与传统课题研究有着显著区别的是,其一,上海市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强调明确的任务驱动,在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想透彻、想明白”之后,“具体做、深入做、扎实做”,以使零星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上升为有系统的教学改进、课程实施行动,项目一年的实践成果来自于聚焦课程和课堂的系列化、系统而扎实的课改实践。基于此,与一般教科课题研究活动相比,上海市虹口区所开展的区校合作项目实践更强调在项目设计阶段对工作方案有较周密的预设及初步的论证,强化了项目方案的顶层设计、对项目过程、阶段性成果、项目预期目标的把握监控。其二,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强调在项目研究实践中不能只是“栽盆景”,而应“育苗圃”、“种大田”,必须充分凸显某一主题下的连贯性实践,持之以恒,重视积累经验,生成规律,以能够更好地推广辐射,从而有效避免了中小学传统教科研课题研究普遍存在的专题实践蜻蜓点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零星肤浅、课题实践案例等方面成果盆景式乃至移花接木等问题。其三,在项目团队人员组合上强调灵活性。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组织行动团队。原则上,应以一所学校组成实践团队申报项目,开展项目活动(根据项目选题需要,也可以在在区域范围内跨校组成实践团队)。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还应积极争取区内外的专家资源对项目实践开展有效指导,以提升项目实施的质量。其四,为保证项目取得预期成果,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项目管理组有效加强了“项目启动”、“中期调研”、“结项验收评审”三个环节的专家对话活动,突出项目运行中的实践性特点,凸显了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资源及时介入、有效指导的特点。

二、区校合作项目平台助推重点校本课程高点起步

上海市虹口区中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区校合作项目平台的创建,其积极影响与意义在于,鼓励各中学将校本课程纳入教育科研的框架体系内,促进了各学校重点校本课程的加快开发、高点起步和规范建设。为此,我们积极鼓励支持区内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事关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瓶颈以及师生共同关注期待的内容主题进行科学设计,使之成为区域层面予以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纳入区校合作项目平台,加强规范管理。

六年多来,上海市虹口区共有252个区校合作项目由区立项,其中,100多门校本课程以区校合作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项目研究实践,重点校本课程从开发酝酿到顶层设计、从开发论证到教学实施、从学习评价到教学改进,整个流程严格按照项目工作推进的序时进度和质量要求加以检查考核,这无疑较好地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

根据区校合作项目对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的管理要求,近年来,虹口区各中学积极开展课程观摩、典型课例分析、课程开发研讨、经验交流、案例评比,优秀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还面向全区进行展示,分享经验。尤其是典型课例的剖析,各中学校长、校本课程管理人员、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或观摩、或讨论剖析,共同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达到了总结经验、推广方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

复兴高中体育组教师针对复兴高中虽具有25米短池温水游泳馆和室内3片标准排球场地等体育设施,但长期以来没有适合的游泳和排球教材这一实际,将《游泳》、《排球》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其领衔的区校合作项目《复兴高中体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核心任务。项目组专门编写了两门课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着重分析两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详细介绍了游泳和排球技术每个环节的练习方法,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且图文并茂,让学生一目了然,非常适合自学。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各年级均正常开设了游泳课(高一必修游泳--蛙泳,高二、高三选修游泳——其他泳姿);在高二、高三年级还分别开设了排球选项课。随着项目的顺利推进、实施,复兴高中倡导多年的“人人会游泳,人人会打排球”的口号终于化为现实,游泳和排球成为学校的“大众课程”,游泳和排球两项体育运动由长期一贯的精英运动、小众运动项目普及、推广为“大众课程”、“大众项目”,国家教育部还在复兴高中召开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研讨会,肯定和和推广了复兴高中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

再以上海市霍山学校为例,该校地处提篮桥社区,提篮桥的历史文化是上海城市文脉的核心内容之一,提篮桥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犹太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祈福文化、航运文化等经典文化相汇于此。提篮桥不仅是虹口,也是上海可贵的一段城市记忆,那些代表着上海诸多之最,也最能体现上海的精神内涵和国际内涵,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为此,学校利用地处提篮桥地区的得天独厚地域优势,使其化为课程资源,《提篮方舟与犹太文化》、《探寻提篮桥监狱的历史追记》、《走近下海庙——从下海庙到世界航运中心》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对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培养学生做现代中国人、传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围绕学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主题,于近年来,先后通过区校合作项目,开发了《阳光男生教育》、《沙盘游戏与学生心理疏导》、《开心情商课堂》等校本特色课程,鲁迅中学建构了以鲁迅为特色专题的“立人教育”系列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较好地挖掘、利用了区域及学校教师所拥有的优质资源,同时,满足了区内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校的特色办学,在这一过程中,区内各中学的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大大提高,教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区校合作项目关注课堂教学行为改进、提高教学效益

为引导各初中学校紧紧围绕课堂开展教学改革,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精心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方面的项目指南,重在围绕具体项目串起区域课程领导的主线。

在区级层面,虹口区以“十大举措”的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温馨、情趣、有效课堂”为核心,发布项目实践,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具体为:

——课前: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校际集体备课和范式教案研究。

——课中:听课指导项目;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深化推进;以试卷讲评课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研究。

——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学业质量监测的研究。

——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教学改进的保障措施。

为指导基层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难点,虹口区中学区校合作项目根据不同年度区域课程改革重点,发布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指南,以2017年度为例,区校合作项目指南所明确的区域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关注热点为:基于STEAM理念的创新课程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验室的课程建设;高中走班教育实践;生涯教育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社会实践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英语听说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时政专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数字教材的建设与实施;校本化作业改进实践。

几年来,借助区校合作项目这一平台,虹口区各中学较好地汇聚了本校的骨干教师和区内外的专家资源,有效实践,科学改进,一批贴近校情、有效致力于学校教学问题解决的区校合作项目较好地推动了全区课堂教学新型生态的建构以及教学常规的确立。成果如下:

围绕学科教学改革,复兴高中薛建国主持的“分层背景下的数学差异性教学实践”,复兴实验吴炎主持的“课本剧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实践”,培华学校王健主持的体育学校两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中15分钟作业单设计应用,华一实验季恒主持的“自适应训练平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区校合作项目实践,这些项目实践,对课堂教

学结构、课堂生态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努力。

围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的应用,继光初级陆蓓主持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初中英语拓展性阅读的行动研究”,复兴高中肖萍主持的“以微课程为基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实践”区校合作项目实践,这些项目实践较好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无缝链接。

围绕学生品性养成教育,北虹初级吴佩芸主持的“基于成长护照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探索”,北虹高中张峻主持的“完善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虹口实验胡培华主持的“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基于学生学习课堂观察量表设计与教学改进”、华一实验中学范瑞平主持的“绿色生态教学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与改进评价方式实践”,等等,这些区校合作项目的实践,将教育教学评价与教师教学方式及行为改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能。

围绕校本化作业改进,海南中学潘红星主持的“当天作业当天清——以校内基础性作业改革带动教学策略改进的研究”、丰镇中学胡巍华主持的“开发错题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北郊高级赵军山主持的“基于适切、整合的高中暑假作业”、虹口实验胡培华主持的“初中生学习压力与校本化应对策略探究”,这些区校合作项目实践在学生作业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以及作业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围绕学校特色办学,北虹高中王皓晾主持的“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艺术专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曲阳二中温静主持的“校园阳光体育自助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与学生美术社团有效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些区校合作项目初创了相关学校在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围绕有效教研,北虹初级吴佩芸主持的“基于工具的听评课式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江湾初级张海波主持的“活用调研工具,提升教研品质——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这些区校合作项目实践充分关注校本研修的常态与高质量、高效益,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进的重要抓手。

通过上述等若干基于教学改进主题的区校合作项目的开发、实施,虹口区各中学较好地寻找、发现到当前学校教学工作中突出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区内各中学教师将常规教学实践、理论学习理念更新、教学反思行为跟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较好地响应了区教育局建设“温馨、情趣、有效课堂”和工作部署,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也推动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发展。同样,在这一过程中,区内各中学的教师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大大提高,教师素养有了较好的提升

六年磨一剑,借助区校合作项目这一平台,沿着“常态实践——反思跟进——项目提升”的行动轨迹,虹口区中学教师的区域和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有声有色,教师队伍素质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变得简单而朴实、便捷而畅行。在区校合作项目实践过程中,广大基层学校教师通过专业发展充分感受到日常教学与研究生活的充实、美好与愉快,进而实现了学生、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多方共赢,而这正是中小学教科研所应追求的真正目标和永恒主题。可以说,沿着这样的轨迹,虹口区在引导基层学校及教师开展有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项目实践方面,开辟了一条高效、务实的新路。

(作者:上海市虹口区基础教育课程指导与管理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20

C

1673-9949-(2017)03-0055-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