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赛事名城”背景下的口译课与体育英语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以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时间:2024-05-08

杨 蓓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一、背景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发布以来,全国体育赛事呈现井喷式发展,体育赛事对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地关注。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相继提出创建国际体育名城、国际赛事名城的产业发展目标。 成都为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8 年2 月,成都发布«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提出争取到2035 年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赛事名城”。

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2022 年9 月,成都将举办世乒赛;2023 年7 月,第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成都举办,这是中国大陆继北京、深圳后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共设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18 个体育项目。 届时将有来自约170 个国家和地区的1 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赴蓉参加。 成都大学作为第3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村所在地,即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和媒体工作人员。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以此为机会,分批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语言服务工作,学生的翻译能力,协作能力,职业意识和对体育赛事的了解程度都大大提升。 主要负责此次大运会的翻译公司、机构也与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建立了联系,具有提供口译实践机会的可行性。 至此,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教学实践,都已基本搭建好为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平台。

二、大学“内容依托”教学模式

(一)“内容依托”教学的定义

“内容依托”(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学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语言类知识和学科类知识的教授、习得的同步,换言之就是语言教学应围绕学生需要的专业知识而开展,有的放矢[1]。 这样的教学法既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最终学会并使用目的语。 在学习者以往积累的语言知识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语境而非通过一些零散的单词或句子来正确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接触有效、有意义的语言来为自己第二语言学习创造条件。

(二)附加式语言教学

“内容依托”教学法分为三种具体教学模式,即:主题式语言教学、保护式语言教学和附加式语言教学[2]。 其中,主题式语言教学多用于语言基础阶段或没有特殊需要的群体。 而保护式内容教学中,是由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生内容,而不是由语言教师来承担。 附加式语言教学则是特别设计的语言课程和正常专业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附加式语言教学是由专业教师负责学科内容教学,由外语教师负责语言方面的教学,二者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科教师以讲解概念等学科知识为主;语言教师以学科内容为背景,为语言教学提供语境,同时也向学生提供学习策略[3][4]。 学科教师和语言教师需要紧密地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 语言教师要熟悉学科内容,随堂听专业教师的课,根据授课内容做出自己课程的调整工作。

三、教学实践实施过程

(一)现状

我国英语专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程占总课时的67%,专业知识课程占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8%。 从中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 然而,由于课程多以语言技能为主,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人文基础较差、跨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这并不符合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5]。 从体育英语入手的口译课程教学实际上亦存在语言课教师在体育专业领域知识不牢固的问题,如何将体育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地融入口译课程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6]。

目前,国际体育赛事中的体育英语翻译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 笔译服务、口译服务以及机动语言服务[7]。 其中,笔译服务泛指各类书面文件的笔译服务;口译服务主要包括各类相关会议口译与新闻发布会,如为筹办比赛各国间开展的会议、赛前赛后新闻发布会等。 另外,比赛的海外转播、领队、教练和运动员的陪同口译、比赛期间的国际社交平台服务等也都属于口译服务的范畴;机动语言服务是指除事先就已经准备妥当的语言服务岗位,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适宜变动的岗位。 因此,机动语言服务既包含笔译服务,也包含口译。 结合成都大学2021 级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具备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为跨文化领域提供服务。 因此,从口译这类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口译技能为国际赛事提供体育翻译口译方面的语言服务能力。

根据成都大学2021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英语专业在第五、第六学期开设交替传译1、交替传译2 和专题口译三门课。 根据课程大纲,交替传译1、交替传译2 两门课程主要为综合性课程,课程通过介绍口译相关技巧、采用口译技巧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内训练及讨论的方法,结合课内外口译实践,使学生掌握口译基本技巧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英汉两种语言口译互译的能力,并能承担一般性质的口译工作。 而现有的专题口译则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专题或专业口译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 课程采用纵向延伸与横向铺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授内容涵盖国际政治、经济、体育、外交、商务、金融、科技、环境等领域及议题。 从教学目的来看,三门课程均包含口译实践,并且实践内容涵盖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和重合之处。

(二)口译课程改革实施

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重合之处,凸显专业知识+口译技能的特点,从专题口译的教学目标来看,在培养学生口译基本技巧和相关口译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具备专题或专业口译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 因此,交替传译1、交替传译2 可以在国际政治、教育、商贸、体育、外交、科技、环境等领域及议题上对学生进行口译实践指导,而专题口译课程则可以向服务于体育赛事翻译方向的口译课程转向。

要让学生实现既要懂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附加式语言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参见参考文献[1]译序第8页,译者乐民成写到“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正文332-334页,费尔南多·杜德拉(Fer nando Tudel a)阐述了建筑符号学在意大利的发源与法西斯主义的抑制有关。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执政时间为1922年至1943年,推测建筑符号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与参考文献[4]等文章中所说的50年代有所偏差。

本课程以双师制为主要授课形式,即前面的体育英语的专业知识部分的讲解由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专职教师讲授,口译实践部分的课程由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负责讲授。 前期的体育英语课程部分,专业教师通过事先向学生提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及成都近几年承办或即将承办的重大赛事,选取了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滑雪等五项运动,并对这些项目展开结合PPT、短视频等不同的媒体方式的专业双语讲解介绍,以此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些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词汇;其后,英语专业教师根据前期授课内容,从口译技巧、口译场合、口译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授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既掌握巩固相关体育知识,又练习专业的口译技能。

«专题口译»行课时间为第六学期,共32 课时,每学时45 分钟。 该学期的专题口译内容将分为体育英语讲解与体育英语口译实践、中外文化对比、机场、酒店、运动员等联络口译。 从形式而言,口译内容包括会话口译、访谈口译、礼仪性口译和联络口译。 教授方式则选择双教师联合教学的形式。体育英语的讲解由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专职教师来进行,口译实践及剩下围绕赛事英语的口译主题内容的教授和实践均由外国语学院专职教师进行。

项目分为五个部分,即教学计划介绍、体育英语讲解、体育赛事英语口译实践、中国文化外译、礼仪性口译。 具体的课程主要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

表1 教学计划

续表

(三)附加式语言教学框架下具体采取的教学方法

1. 双师协作式教学

在体育英语专业教师授课时,语言专业的教师也在旁听课程,对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整理出适合五个体育项目的词汇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

2. 视听说式

3. 探究式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上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翻译方式,师生可以共同讨论,根据真实情景的需求,探讨出最适合的翻译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多次探讨好的翻译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4. 自主式

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两位教师整理出大量阅读、视听材料,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需求,选择他们的学习材料,并进行课前和课后的阅读、试听练习。 教师在系统平台上进行监督。 同时,每次课后都有交替传译的线上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提交作业,提交作业前可以经过数次加工修改,以最满意的一次翻译录音来提交。 教师在下次课前对学生的录音作业进行了评判,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

5.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了丹尼尔吉尔的交替传译精力分配模式的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更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更好地解决实践中笔记、脑记和表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课上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多做口译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理论知识。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结束后,笔者就课程效果的反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全班37 人中,91.9%的学生认为在本次课程中对体育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86.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比较自如地在普通的口译场合(如联络口译)运用所学到的体育英语专业知识;64.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后可以胜任赛前赛后发布会等场合更为专业的口译。 同时,在给本课程依然存在且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投票时,得票最多的分别是:(1)跨专业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2)专业词汇较多;(3)课堂的实践和真实情况依然有区别,不知如何调整现场翻译时的心态,如何更好地应对现场出现的突发状况;(4)课程评价:如何检测学生专业知识和口译知识掌握情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对口译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对以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性地给出解决对策。

首先,根据“内容依托”教学方式中的附加式语言教学的原则,本课程是由体育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共同承担。 体育英语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课堂难度,选择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水平,难度适中,词汇量适中的教材[8]。体育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互相听课,深度了解对方课程的进度和涉及的知识点,并合作编写出针对本课程内容的专业词汇表,作为辅助训练的资料。 增强学生对体育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的意识,学生在课前查询并记忆相关的体育英语的词汇,通过课堂口译实践和课下口译作业练习,巩固增强对专业词汇的掌握[9]。

其次,本课程共32 课时,与体育英语口译相关的实践均为课堂实践,根据课程的安排,所有的口译实践均是在最后20 课时中进行。 口译实践的语料虽然为真实语料,但训练形式却是以播放语料——翻译的形式进行,缺少现场的真实感。 因此,可以开展一些专题的口译模拟活动,结合口译课程涉及的内容,模拟会议真实场景,甚至可以制造一些突发情况,从翻译技巧和临场应变能力上对学生进行锻炼。

最后,目前还没有对口译(交替传译)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口译、练习口译以及最后的口译考试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目前对口译的评价属于主观性评价较多[10]。 因此,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应只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口译进行评价,还应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 将学生分组,每组中学生承担不同的口译任务,学生完成口译任务并聆听组员的口译,对组员在口译过程中的准确度、流畅度,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临场应变、职业道德的体现等都需要做出评价。

五、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定位的显现,成都想要成为世界“赛事名城”是必须要得到本地高校的精准扶持。 以体育英语内容为依托的口译教学的初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有效的口译技能,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随着体育英语专业教师的授课对竞技运动的学科知识获得更深入的认识,更能有信心应用语言技能承担更多体育赛事的语言服务工作,同时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英语的动机。 文章从“内容依托”教学下的附加式语言教学着手,对笔者所在院系的«专题口译»进行了改革实践。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收集分析问题成因,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尽管整个过程中依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仍希望本研究能对口译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