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4-05-08

张 丽

(厦门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3)

一、引言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提出明确要求,要在各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发挥好课程的思政育人功用,切实提升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说,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各高校的校情、学情,以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为总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因此,医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 鉴于此,本研究将语言基础强化、语言能力应用、文化知识积累、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摸索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施路径,以期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娴熟的跨文化技能、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中国情怀等基本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发展模式始于1918 年英国«现代研究»杂志提出的“嵌入式教学法”,强调二语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其人们的文化生活[2]。 于是,外语教学重点转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Stern(1992)总结出外语教学中的三种文化,即事实文化、行为文化及成就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应重视人文与情感维度。Byram(1997)等人提出了一个内含语言学习——语言理解——文化理解——文化经验四要素的新方案[3]。 Kramsch(1998)主张要帮助学生构建起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学习的双重模式,并尝试参照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4]。

通过检索相关关键词发现,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代表研究有:«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8)、«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吴进业、王超明,2005)、«跨文化外语教学»(张红玲,2007)、«跨文化交际»(祖晓梅,2015)等。 截至2022 年6 月30 日,中国知网检索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发展的研究性文章多达8400 多篇,其中与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相关论文近5000 篇。 张红玲(2012)从文化教学的宏观目标入手,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法”“语言与文化融合法”等[5];郑萱(2016)从行动研究视角构建了“反思性跨文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6]。 胡文仲(2013)强调从交际活动中组织文化教学,增强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7]。 葛春萍、王守仁(2016)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切入点[8]。

然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胡艳(2012)指出,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侧重语言知识讲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培养其文化差异敏感性[9]。 黄文红(2015)指出,我国学生的语言能力远远超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这与外语教学中文化常常作为事实性知识被传授给学生有关,文化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10]。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体系严密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也兼顾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在教授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必备的语言知识、中西文化知识和沟通技能,提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 例如,教学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使学生接受润物无声的人文和思政熏陶,在真正全面熟悉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在课堂教学中,全过程全方面地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文秋芳,2021)[11]。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不仅要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要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使大学英语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提升能力,也塑造学生的“三观”。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面临两大亟待解决的难题:教什么和怎么教。 具体来说,首先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即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涉及哪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其次是构建什么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即教师应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等。 因此,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选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4»为教材,深挖思政元素,重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全过程全方面地融入立德树人理念,不仅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引导学生塑造“三观”。

(一)注重育人效果,强化教学目标上的立德树人导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较为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知识的灌输,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的人文性以及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而现实教学中,语言学习永远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学习实现课程育人。 正如文秋芳所说,外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到引领作用(文秋芳,2021)。 因此,应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以第一单元Ocean Exploration 为例,本单元主题是海洋探索,意在呼吁社会关注海洋探索,加大海洋探索投入。 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在设计课程单元目标时,强调思政育人目标,选取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奋斗号”胜利返航对我国海洋探索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海洋强国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二)重构教学内容,扩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宽度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注重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等基础语言知识,较多忽略中国文化、价值观、道德情操等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主题进行适当拓展,重构教学内容,如增加丰富的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内容和文化差异对比,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跨文化意识。 另一方面,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力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第三单元Job Hunting 为例,本单元主题是求职就业,以此主题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如教学对象是医学生),引入一段视频新闻“美国瑞克•霍兹医生的职业选择”。 20 年里瑞克医生一直在埃塞俄比亚默默奉献,对患者满怀激情,耗费毕生精力,独力挽救了数百条年轻生命,在施予人文关怀中履行着医生的天职。 通过完成这一段视频新闻的听说任务,将语言学习、运用及阅读技能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多项与主题相关的自主学习、调查、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医者仁心”没有国界,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医者仁心。

(三)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之下,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增强育人效果,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法宝。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情景模拟式、小组讨论法等,重视学生参与、体验,创造团结、合作、友善的氛围,推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和知识生成,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比如,在学习第二单元China in Transition 时,教师可以将同时期中西方城市发展对比的视频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近代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迅猛速度,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相信中国力量。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中西方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学生真正参与课程,增强互动,这种探究合作式和体验式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加强学生的线上、线下交互,延伸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稳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整体上给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

第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创设各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课后通过模拟仿真和职场实践将文化知识转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让学生尝试翻译本校甚至各大高校的校训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标语、格言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 此外,也可以把课外英语实践活动扩大至飞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商场等公共场所,鼓励学生主动与外国旅客交谈,能够在跨文化交流时传播本地文化,为我国文化传播的提升添砖加瓦。 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不仅提升自我的本土文化感知,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政育人效果。

(四)注意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育人的实施和效果。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教师要保持学习精神,持续加强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夯实专业素养;要提升、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明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同时,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在传授学生语言文化知识、提升英语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三观”。

五、结语

总之,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大学英语课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双向的,既要从语言工具性视角,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而从人文性来讲,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本研究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索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是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