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翻译视角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时间:2024-05-08

路明彰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一、引言

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首先是强调对自身所处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其次是加强文化的自主转型能力,既不赞成“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朱振武认为,这些年来,我们在文化外译时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但较少注意到我们翻译活动的重心早已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自觉[2]。 同时,在文化自信方面,国民对待自身文化时存在文化自信不足[3],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自卑心理,其次是文化自负心理。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以其包容、交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进而充实自己而在世界文化当中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的文化没有断流的古老国家。 持续几千年的文化强势地位,使得国民对自身文化高度自信,并且自豪。 巨大的反差让国民对外来文化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敏感,不肯接受来自异质文化的批评,以前的文化自信转变成了一种文化自负。

二、鲁迅“硬译”思想和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背景

鲁迅认为,为了生存,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踏倒在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建立一种适合生存的新文化。 在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时,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林纾模式”和“豪杰译”[4]。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程度极高、缺乏边界意识的翻译方法,对原作进行大力改写和改编,使之“中国化”,导致原文特色尽失,不利于中国读者了解原语文化,面对那些近乎文化自恋情结、妄自尊大的归化翻译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发表了犀利的观点:“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旗者。 或谓之顽固;且将抱残守缺,以底于灭亡[5]。”为此,鲁迅提倡采用“硬译”的策略来引进外国先进文化,以求“保存着原著的丰姿”“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起到“不但移情,也要益智”的作用,积极汲取异质域外文化,帮助建构符合现代世界潮流的中国新文化。

(二)“硬译”思想的本质

和以归化为主要方式的“豪杰译”不同,“硬译”主要强调异化,即在翻译引进外国文化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的特色,“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方法”,不但要改造中国的语言,更要改造国人的思想。 鲁迅的文章有时候读来句式不通,其实包含着一种刻意的成分。 在鲁迅的时代,他觉得我们中国的语言表达是不周密的,它是一种审美性的思维,而鲁迅想通过求教于胡人,求教于域外文明和外国的东西,去改变中国人那种八面玲珑的、抒情的、很典雅的东西,他要用生涩的、陌生化的东西来表达,他使我们能够有另外一种思维方式[6]。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一方面,“豪杰译”翻译模式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以读者为本”的译作生产模式,对原作中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不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内容都大加改动,体现着一种过度的文化自信,以至自负。 另一方面,没有认清自身文化所处的发展时期、地位以及发展趋势,仍坚持一种复旧的,即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对自身文化缺少一种“自知之明”,对他者文化持一种歧视和排斥态度,不符合真正的文化自觉。

鲁迅批评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妄自尊大、歧视他者文化的痼疾,并且在自身文化处于劣势之时仍然没有主动放弃这种自大心态,终将会导致自身文化消亡。 同时,他坚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进而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种改造。 在当时那样一种或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负的社会环境当中,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批判观点,即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也是对他者文化的理性对待,体现了充分的文化自觉。 但是,如果“为了生存,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踏倒在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从而建立一种适合生存的新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文化自信不足。

文化自觉不足和文化自负,其结果就是封闭、保守乃至自大,拒绝向异质域外文化学习,最终导致其落后乃至消亡;文化自觉可以对自身文化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认识,但是,如果自觉而不自信,则会出现全盘西化的倾向,不利于自身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觉与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我们在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品质的同时,更要彰显充分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要强调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文化自觉与自信从何而来? 关于这个问题,***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来自我们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智慧,造就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主张,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不走极端、平和处世的“温良”心态;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既体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也反映出了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除此之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共同造就了中国品格和人生态度。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哲理深邃,是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根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更是人类文化历史所罕见。 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至今而不断流,且更加繁荣发展,充分表明中国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强大的、自信的文化。

(二)伟大的革命文化

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革命文化应运而生。 在革命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用于奉献、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战胜敌人、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为理想信念、为民族危亡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构成了我们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充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实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四、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石[7]。 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自信与繁荣是必由之举。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充分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更要推动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翻译是重要的环节和方法之一。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不论是在通过翻译引进异质域外文化还是在对外传播自身文化时,都要有一定的翻译原则需要把握。 如果翻译原则出现偏差,则有可能造成文化自觉不当和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无法实现文化的有效、平等交流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论述,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翻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充分的文化自信为基础。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必须坚持文化自我,不能一味地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而采取消极的“妥协”翻译,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偏差走样。 如果为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而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做出改变,不符合文化自觉,也丧失了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翻译要注重跨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差异,中西方文化当中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存在差异。 在坚持文化自我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不能死译,从而造成文化误解。

最后,文化翻译应该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翻译转换来对外介绍中国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翻译方式。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除了这一种翻译方式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第一,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纳入文化展演项目,提炼传播方式,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核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因此应该将我们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有机地纳入具体文化展演项目中。 同时,还要重视对外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与参会者所属国家、地区、民族、语言等特征相结合发展为相应传播方式,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圆满统一,并以世界五大文化圈为传播对象,使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针对性。 另外,还要重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如中国特色饮食文化的展示区域,若以信奉伊斯兰教国家为对象,就展示清真饮食文化,而若以佛教国家为对象,就展示中国素食文化等;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传播为目标,可考虑规划凸显丝路文化主题;在海外媒体上进行推广,通过视频直播或者网络视频来扩大影响。 文艺展演节目还可以融合其他文化类型的部分文化元素,为了提升文化传播亲和力。

第二,在文化晚会中加大文化项目的可参与性,促进文化的可参与度。 可以加入两大种类的文化活动项目,这些活动项目有可参与性:参与生产的体验型,实地体验劳动成果,比如面食现场生产,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小饰品生产。 另一种是艺术家的现场创作型,应参加者要求命题创造艺术作品,例如书法、国画、剪纸。 对第二类,会议组委会要请有关专家严格评审艺术家水平,才能确保作品的创作质量。 另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主办方还要与组织者合作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保障其合法权益。 现场翻译应作好项目介绍,给予积极指导,让嘉宾尽可能地参与,亲身感受并领略中华文化之魅力。

第三,注重城市地域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与展现。 中华文化是中国多种地域文化构成的共同体,每一个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呈现载体,因此,对外文化宣传同样不能忽视主办城市地域文化展示工作。 就对外文化宣传而言,应适当增加城市地域文化宣传的比例,既要在国际化都市中显示现代气息,反映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还要在表现中国文化整体特征时,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在共性文化中反映个性特征。 承办城市亦可借此机遇,有机地融合本都市地域文化,由此促进城市文化定位、发展方向和凝练城市精神,这些应该是利在当代、利在未来的千秋伟业。

五、结语

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一脉相传,除了其自身是一种优秀、自信的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具有积极向异质域外文化学习的特点。 通过向他者文化学习来使自己获得新鲜的内容,保证自身不萎缩和退化。 此外,它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论向他者文化学习,还是促进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始终要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不能自卑,更不能自负。 要始终坚持一种自信、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观,既要积极学习他者文化的优秀之处,也要促进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国,应当以鲁迅“硬译”思想为启示,坚持中国文化本质和翻译方向,积极构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介绍的体系,力求中国文化能够尽可能以原本模样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