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汉对比研究下的记叙类短文翻译

时间:2024-05-08

陈婉汀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双语对比研究是对语言本体研究的方法之一,在理论上与翻译关系十分密切,近些年英汉对比语言学兴起,英汉对比研究在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上有切合实际的作用。[5]英语是通过变换词态来反映时态,转动为静,而汉语没有词态变换,只是通过语序和时间顺序间接反映时态。

由此,笔者选取了一小段记叙短文片段,片段主要通过家庭人物之间的简短对话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伤感和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 内容虽是瞬间发生的一幕,但通过人物的口头语言和动作表情,揭示出不同的人在特定场景中不同的感情,人物形象却活灵活现。 作者收集了三位译者的译本与自己的试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文章将通过英汉对比理论中的“综合语和分析语”“刚性和柔性”“形合和意合”和“繁杂和简短”等对比研究来分析一小段情景对话中的四个版本。 由此见微知著地让更多人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英汉表现方法和英汉语法特征。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效率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等不同,造成了英文与汉语之间的差异[4]。 比如英文语篇多存在动词和动词短语,句子结构复杂,中文多出现形容词和副词,句子结构简单。[7]英国靠航海和捕鱼为生,习语很多与海有关,像“不知所措”的英语是“all at sea”;而中国自古依靠农耕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习语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西方人认为“dragon”是邪恶残暴的象征,而东方人认为“龙”是吉祥的化身。 由此,要做好翻译,译者需要跨文化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美国学者霍尔最早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提及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要实现信息交换而进行的语言上的交流。 要进行翻译活动的前提是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而后运用英汉互译的方法和技巧。 无论人工翻译还是机器翻译,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之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更多的是模仿和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和概念,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碰撞使得众多专家学者开始创建独属于我国的文化语言学,于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文化语言学(Chinese cultural linguistics)”诞生于世。 20 世纪60 年代,人们不仅局限于本国和本族人的语言交流,还有与外国人交流的需要,但是异国之间的交流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于是又一门新学科“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出现了。 在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英汉文化语言学(English-Chinese linguistic)”便应运而生,我国语言学学者认为单从语言角度研究是行不通的,必须将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细致地了解和认识中国语言。

从学科演化过程来看,跨文化交际离不开英汉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其语言文化相辅相成,翻译时要将思维方式从结合国家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语言中体现出来,抽象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语言间的特征差异来分析和判断。

三、以英汉之间的特征差异分析文本

(一)综合语和分析语的分析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英语的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常常结合起来,运用其形态变化,表示动词的时态、体态、语态和语气。 汉语没有这类变化,多数是隐含在句中或上下文里的。

例一:他要出国。

A: He was going abroad.

B: He would go abroad.

C: He is going abroad.

试译:He was going to go abroad.

分析:A、B、C 版本使用的时态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英文的时态多变,不同的时态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A 版本,它的意思是表示过去眼下就要发生的事情,含有“计划,准备” 的意思;B 版本,“would”的原型是“will”,表示过去将来发生的事情;C 版本用的现在将来时,不符合语境,为错误用法。 试译版本用的是过去将来时,表示过去明确计划做某事。 原文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所以全文应用过去时,但是中文一句话中无法辨别时态,只能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时态。

(二)刚性和柔性的分析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结构通常由名词性短语和动词性短语构成(刚性)。 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主语和谓语的形式多样,缺乏严谨性(柔性)。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搭配,形成句子的核心(kernel),谓语动词控制句子的主要成分。 英语句子主从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 “英语是一种条理清楚的,雄壮有力的,一本正经的和头脑清晰的语言,不关注华丽和优雅而关注逻辑上的一致性。”[1](Jeperson 1978,16)英语的表现形式受逻辑形式支配,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子的各个成分各司其职。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也就没有这种关系可以驾驭全句。 汉语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diffusiveness)。 汉语语法的柔性现象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2]。 就词汇层面而言,主要指词语在静态和动态中所具有的语义模糊性。 就句法层面而言,主要指各种非对应性、非均衡性的句法现象。

例二:人没有出外贸局的大门,这消息便不胫而走。

A: The news spread rapidly even before he left the Foreign Trade Bureau.

B: The news has went around like fire while he hasn't left the foreign trade bureau yet.

C: Not until he left that this news flew.

试译:The news had spread before he left the gate of the Foreign Trade Bureau.

分析:A、B 版本都把后面的消息放在前面翻译,C 版本省略了具体的信息“外贸局”,它运用“not until...that...”这个连接词把逗号前后的两个信息连接起来。 与汉语相比,英语倒置的现象比较多。 英语语序能够如此灵活倒置,形态变化和运用丰富的连接词是两个重要原因。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语序相对固定。 A、B 和C 版本都有连接词连接两个分句,但是原句没有连接词连接,说明汉语不受形态约束,而英语句子严谨,受形式的支配。

(三)形合和意合的分析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取形合法。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汉语造句主要采取意合法。[3]

形合这种形式主要是通过一些连接性的词语将各个部分完整的联系起来,在这种形式之中,关联词和词的形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语义的表达和句与句的区别主要是通过它们来完成的,形合的方式是英语的主要表达方式。[6]

与形合不同,意合概念产生于19 世纪的希腊语言,主要是指句子中的语言接应,意合现象可以不利用其他语言方式,仅仅通过语义和语序等来连接各个语言成分,使得整体更加的流畅,偏重于语句意义上的连接。

例三:“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丈母娘也高兴得什么似的,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

A: “Nothing else, just bring me a washing machine!” Answered his mother-in-law, grinning to the bottom of her ears. She was very happy.

B: “Bring me a washing machine, that's fine.”His mother-in-law answered and grinned with delight.

C: “Nothing more than a washing machine!” In such a delight that the mother-in-law smiled so wild.

试译:“I want nothing but a washing machine!”The mother-in-law was so happy that smiling from ear to ear.

分析:A、B、C 版本中只有C 版本用了连接词“Nothing more than...”和“such...that...”,中文属于形合语言,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 英文属于形合语言,句子的从属关系由连词明确表示出来。 试译版本用“nothing but”和“so...that...”来连接句子成分,将中文句子中隐性的逻辑关系进行显化。

(四)繁杂和简短

英语句子除了有主谓宾外,还常会采用各种连接词、介词、短语、插入语、同位语、从句和独立成分来修饰,显得冗长繁杂。 而汉语结构简化,少用或是不用连接词,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安排语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的,词语的先后次序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理关系来排列的。

例四:他的眼霎时湿漉漉了,两串珍珠似的东西滴在妻的秀发上。

A: At this moment, tears welled up in his eyes and streamed down her beautiful hair.

B: Suddenly, he burst into tears, something like pearls dropping in his wife's hair.

C: Soon shimmered his eyes, two pearl -like dropped on the hair of his wife.

试译:His eyes were suddenly wet with those tears, which like pearls dripped on long and black hair of his wife in a row.

分析:A、B、C 版本都为简单句,试译版本将中文后半句话译为从句,“tears”用介词“with”连接,“串”用了固定短语“in a row”来表示,增加了句子成分的丰富性和句子结构的灵活性。 再者,“秀发”没有明确的定义,可以是长发、黑发或是柔顺的头发,所以试译中将“秀发”具体翻译为“long and black hair”。

四、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不仅需要考虑中英文的文化差异,还需要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字词和句子上使用方式的不同。 运用英汉对比理论中的“综合语和分析语”“刚性和柔性”“形合和意合”和“繁杂和简短”的特点,来探究英汉翻译中的难点和弥补文化差异上可能带来的误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