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时间:2024-05-08

康顺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一、引言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复合型工科人才,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外语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一文中,钟登华指出我国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要注重以下核心要素:“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素养。”[1]这一培养标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英语作为世界科技与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在新工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充分认识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探索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全球思维、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之余,也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获取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使用英语写论文、做报告、进行学术和工作沟通,助力其成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工程人才。所以英语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大有可为。

二、河南省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挑战

随着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河南省内高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方式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据调研,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基本上都开展有3~5个中外合作项目。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目前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达到了9个,包括质量管理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物流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2021年招生计划为627人,占本科生招生计划的10%左右;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大多数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未能够很好地达成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因为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低于普通本科的录取分数,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弱,英语水平不甚理想,部分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听不懂外教主讲的专业课,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饱受“费时低效”的诟病;部分学生的外语能力无法达到对外交流的目的。一位从深圳来郑州的国际友人曾向笔者表示他在机场问了十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才搞清楚飞机延误的具体原因。其次,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内在驱动力不足,倦怠情绪严重。蔡基刚[2]认为这种普遍的懈怠状态正是大学英语定位在基础、通用英语,造成学习内容重复而产生的。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英语学习都是通用英语,内容主题年复一年的重复,基本上都是为了应对考试,鲜有体会到实际用途,这种模式的英语学习不可避免地挫伤学生的进取心与积极性。再次,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训练和素质教育有点脱节,英语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之前被忽视,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语言技能训练,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语言教学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总之,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多重功能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实现突破。最后,部分高校的双语课程及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能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较少,不能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显然,现在的学生如果仅仅是完成当前基本语言技能课程和文化类课程则难以应对国际化专业课学习和全球化的职场。通用英语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以及全球视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难以帮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在促进工科学生国际交流、提升综合素质方面比较欠缺,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国外优秀工程教育资源。

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围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语言能力培养展开,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优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积极为新工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切实提高工科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以满足新工科建设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为工科学生应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学习与工作挑战做好准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

针对目前的人才需求、办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三全育人目标,从构建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大类深入推进分级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目标与教学内容、组建英语教师+专业教师的虚拟教研室、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等五个方面优化新工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才提质,课程先行。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召开加强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会议的通知》,明确提出把公共外语纳入国家战略,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在此背景下,河南省部分高校采取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拓展课程多是文化类课程与英语测试性类(四、六级考试辅导课程)的课程,在满足新工科建设的人才需求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要从以打基础和能力等级达标为驱动的通用英语向以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转型;要从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通识英语向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重的通识英语转型”。[3]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为主的特点;同时又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的一种方法。根据Hutchinson&Waters[4]的观点:专门用途英语可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每个分支又可再次分为职业(EOP)和学术英语(EAP)两个次分支。国外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以普及。国内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在其文章中介绍了ESP的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定要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蔡基刚教授反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学术英语,社会发展需要专门用途英语。杨枫、孙凌[5]也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契合某些关键学科和专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市场驱动型英语学习。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新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同步进行,以“新工科外语”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71篇相关研究成果,涵盖物流管理、材料、建筑、生物工程等工科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研究内容设计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013年,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3〕2号),要求上海各试点高校“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围绕‘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稳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6]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除了语言技能课(综合技能)以外,还应该在中西文化课(经典与现代)以及专业基础课(ESP),甚至是EMI专业课程上进行拓展”。[7]

然而,河南高校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却相对滞后;部分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基本还停留在通用英语阶段。仅仅专注通用英语的教学未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过渡到高阶的专业课学习,难以调动绝大多数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势在必行。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将大学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新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发展、毕业目标达成度,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多方面调研以及对河南省地方高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文章拟定了新工科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在目前分级教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按照大类招生,理工类的学生根据成绩分为A,B,C三级,A级学生占全体学生的20%,B级和C级均占40%。对三个级别的学生实施分类别培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A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即是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用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三类课程。教学目标借鉴上海市各高校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跨文化沟通意识,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CBI)教学模式,强调内容与语言相结合,在学习中外文化或者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循序渐进,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一般情况下,建议开设两个学期的大学英语通用课程,因为根据教学观察学生在结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后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倦怠期,如果继续进行通用英语教学,学生的专注力和进取心都会下降。部分院校生源质量整体较好,可以把通用英语教学缩短为一个学期。大学英语通用英语为基础,在通用阶段通过第二课程开展中外文化比较教育,之后过渡到通用学术英语阶段,通用学术英语教学主要强调各专业通用的学习技巧和实践,如学术英语阅读、学术写作、听英文讲座与做笔记、查阅英文文献等。最后一个学期则是聚焦某一个专业的英文文献阅读与学习,如工程英语、建筑英语、材料英语、航空物流英语等课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A级)

(二)按照专业大类深入推进分级教学改革

目前,部分河南高校的英语教学在进行分类别、分层次分级教学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目前已经完成了一轮。具体改革措施如下:大学英语教学区分普通专业本科生和艺术类本科生两个类别,普通专业本科生人数占绝大多数,采取分级教学,艺术类本科生不组织分级教学。普通专业本科生在入学军训期间进行一次分级教学考试,根据入学成绩分成A+,A,B三个级别;A+班只有一个,不限专业,从全校普通本科生中挑选分数最高的55人,免修大学英语第一册,直接学习第二册。这样一来,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可以选修一门拓展课。分级教学改革满足了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注入了活力,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也增加了交流,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A+班的55名学生,在大二上学期一次性高分通过了四级考试。A+班的学生在完成了新视野大学英语四册的学习以后,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无法统一开设商务英语、社科英语或理工英语。最后,该班学生在第四学期集体选修了英美文化与国家概况作为拓展课程。

因此,分级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推进,把更多的优秀学生纳入A+级别的培养,优化目前这种把全校所有专业类别全部打乱的做法,以专业大类为单位进行考试、分级、分班。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A级的优秀学生分班时可以把航空航天类、工业工程类、物流管理工程类、安全工程类等理工大类的学生在一起分级排课,而不是把航空航天类、工商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的学生混在一起排课,这样方便后期开展针对专业大类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够将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此外,也可以针对B级的学生开展拓展选修课,这样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英语教学对专业学习的支撑。

(三)推进课程思政,优化英语教学育人目标与教学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8]《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9]也明确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选择应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考虑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基础,新生第一学期还是开展通用英语教学,在通用英语教学阶段,一定要把握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互动特征,要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沟通能力,同时也要向外传播和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多彩故事。

以课程面向大学新生的《大学英语(一)》为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使用的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第一册,教学计划为48个学时,共讲授6个单元,内容主题包括:责任、人性、科技、经济等,整本教材富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课后翻译作业兼顾西方主题和中国故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西方文化的介绍与输入,而且要将相应主题的中国文化融入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在英语语境中的阐释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和文化沟通能力,滋养学生对自我文化的情感、态度。同时,还要根据教学主题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引导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在开展文化类的拓展选修课时,也同样要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以《英美文化与国家概况》为例,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系统、全面地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总体面貌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力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0]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时事案例的对比与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组建英语教师+专业教师的虚拟教研室

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理解不同体裁和主题的语言材料,能够领悟语言的内涵和语言风格,针对不同的话题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分析、论证,并恰当地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所形成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以在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对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高校可以组建英语教师+专业教师的虚拟教研室,充分开展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间的合作。让英语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有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发展其英语学术语言、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对学术语言的理解和沟通技能。以这些能力发展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在后续专业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跨学科思维、跨学科能力。对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与英语教师的交流合作拓展其语言能力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够促进(工科)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协同发展,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五)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除了要展开校企合作外,还要与国外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搭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实施的“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022~2024),以南乌拉尔学院为依托,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项目执行期间,学校每年将选派2名访问学者、4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本科插班生赴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学习,此类项目对河南省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校还应不断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营造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知识能力等的培养,还需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一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充分认识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探索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全球思维、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之余,也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获取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使用英语写论文、做报告、进行学术和工作沟通,助力其成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因此,构建以专门用途英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既能够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助力其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又能够促进(工科)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协同发展,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教学相长,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希望河南省各高校都行动起来,在强化当前通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次、分类别教学,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增设专门用途英语,更好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用英语进行沟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服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和河南地方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