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口译教学设计——以《专题口译》课程为例

时间:2024-05-08

毛 岚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一、引言

课程思政指在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1]。口译课是翻译本科专业的核心技能课,长期以来都重视口译技能培养,却并未对价值教育的内涵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这一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2]在设计口译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局限于技能传授,而是应该在充分理解育人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口译核心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思辨教学为依托,将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口译课程,实现价值塑造[3]。文章以笔者讲授的翻译本科专业的《专题口译》为例,介绍在口译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做法。

二、案例基本情况

《专题口译》是面向翻译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前序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口译知识,具备一定的口译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构建国际形象,开展外交话语建设,在此大背景下,《专题口译》课程旨在培养专业水平硬、政治素养高的外事专才,为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服务,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专题口译》教学目标

三、实施方案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专题口译》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实践。

(一)教学设计和方法

《专题口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基于驱动、促成和评价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 POA)[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发挥“脚手架”的作用,通过讲授、演示、讨论、练习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每一次口译任务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同时精选慕课资源、学术期刊、中外媒体资源等作为教辅手段,启发学生开展科研探索,拓展课堂深度与广度,为教学目标服务。具体来说,课前利用视频导学、问题导入、情境创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习欲望;课中设置课堂讲授、内容演示、案例分析、学生产出、巩固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课程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布置线上作业、安排答疑并提供自学指导。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专题口译》课程流程设计

(二)教学内容

《专题口译》课程力争融合思政育人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深耕教学资源,综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确定课程思政内容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有提炼、有深度、有拔高、能拓展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从口译实践的客观要求出发,结合每一个主题的材料特点,详细讲解、展示口译的指导原则与方法,并辅以技能强化的练习素材,把知识点落实到学生的实践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资源的选择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分利用中国慕课网的平台资源、专业期刊资源和中外媒体资源开展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高级口译教程》(第五版),该教材涵盖了系统化的口译理论与专题训练资料。

以教材第十三单元“改革与发展”为例。课前视频导学环节,教师选用一段回顾中国发展的历程的视频,来引入口译主题,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导入问题:中国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众多成就,你最想介绍给世界的是什么?设置这个问题有两层寓意,第一是让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回顾并深切感受祖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第二是为了培养学生译前准备的能力,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涉及一些专业术语的表述,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积累双语表达和必要的背景知识。如此便将课程目标、内容和活动匹配糅合无缝衔接[3]。教师要求学生将回答整理成文字和录音上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然后教师按照POA的流程和要求选择了若干典型样本作为批阅和拓展练习材料,学生的回答涉及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翻译本科专业的学生,很有可能他们的第一场口译实战活动是在大型志愿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借鉴此真实口译活动的情境,以2019年6月在长沙举办的第一届中非贸易博览会为背景,将学生在问题导入环节的回答改编为对话口译的材料,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角色分配为中文讲者、英文讲者和二位口译员,分别负责中译英和英译中。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此轮展示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的对话口译任务。

通过批阅学生在对话口译任务中的表现,教师将本单元的口译技巧锁定为意义识别,理由是:(1)典型,即覆盖面广,几乎所有学生提交的对话口译产品中都出现了意义识别的问题,只是频率和程度不同;(2)基础,意义识别是口译听辨和加工转换信息的基础,历来是口译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涉及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专题的材料时,还是出现了意义识别的困难,说明此类材料的特点,如独有内涵表述、高信息密度、特殊历史背景等对学生口译过程中的意义识别造成了困难。因此教师在技巧讲授时注重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两个知识点:何为口译中的“意义”以及如何识别此类专题材料中的意义。随后教师演示此技巧在口译活动中的应用,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此前对话口译任务中的典型样本,共同发现译文问题,并用所学技巧解决问题。

在之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选用的中译英练习材料包含若干个能够反映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比如中国新基建、中国高铁、航空航天、杂交水稻。这些关键词既是口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外宣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际操练和学生产出等方式,在“练中学,学中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以下将以巩固练习的口译原文为例,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做法。

口译文本1:中国高铁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从 2008年到现在,十年间发展迅速。2017年6月26日,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被命名为“复兴号”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亮相,开启了中国铁路技术装备一个崭新的时代。2018年6月26日,“复兴号”迎来运营一周年。随着“复兴号”的问世,中国高铁不仅取得了技术领先的新突破,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成了一张国家名片。

这是一段教师自选的介绍中国高铁的文本,选题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话题从中国高铁最具代表性的“复兴号”列车展开,通过一系列时间与事例突出了中国高铁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彰显了大国的科技创新力量与实力。除了忠实传达语言信息之外,口译时还需要注意译员的举止,时刻牢记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口译文本2:回顾历史,中国在解放初期,还没有自己的机车。而如今,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运行着中国的机车产品。在“复兴号”上,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适应运行需求,“复兴号”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标准还多了20万公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我们从中国高铁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变化,看到了中国在交通领域的飞速发展,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中国高铁将为全世界带来福音。

对话主题从高铁的发展自然过渡到国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实力,原文中列举了许多数字来证明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变化,由于涉及中英文数字口译,口译难度进一步升级,主题也进一步升华[6],对学生的口译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原文不仅句式结构更加丰富,还有“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类需要译员快速、准确进行意义识别的汉语特色表达,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顺利掌握口译技巧,成功进行了意义识别与口译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学生在巩固练习中不仅掌握了“意义识别”这一口译技巧,还深刻体会了高铁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交通实力的日益强大。对原文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达成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即“正确认识译员的角色和担当,肩负起民间和官方外交的使命,运用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评价方式

口译评估能够检验口译教学的效果,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维度[7][8]。在口译教学中,以学生为评估主体的形成性评估是更为实用高效的评估手段,有如下几个优势:(1)能够提供及时反馈,以评估推动学生改善,进一步提升学生练习的频次与积极性;(2)以学生为评估主体,本质上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审视和反思口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同侪沟通;(3)通过形成性评估,教师可以洞悉学生口译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动态,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并通过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提升口译教学水平,达成教学目标[9]。因此《专题口译》课程借鉴了POA的新评价形式,将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课上既有教师主导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课后也通过线上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定期抽查。评估的维度则参考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简称CSE)中的口译量表对口译能力的界定与描述,确定了内容、表达和交际三个评估维度。具体来说,内容上,主要评估口译信息的完整度与准确度;表达上考察译员是否存在不自然和不恰当的语言使用,以及整体传译的流畅度;交际层面关注口译产品的交际性和逻辑性。

教师布置的课后口译作业,既有对当堂所学的口译技巧的考察,还将学生对口译产品的评估与反思(包括自评与互评)纳入考察范围。因为反思是集主动性、探究性和批判性于一体的思维活动,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也有助于学生践行价值观[3]。至此,学生在《专题口译》课前体验了教师创建的真实的口译场景,课上与教师和同伴协作开展学习和评价活动,课后及时练习并反思,这些课程思政方法都高度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10]。

四、结语

文章介绍了《专题口译》课程在教学设计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为学生展示了口译行业中的专业水准和道德规范,激励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助力我国国际形象的构建;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文化自信;此外,在评价方式中引入更多对人文素养与内涵的考察。作者的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并行不悖,在口译课堂中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