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谐话语框架下的环境报道语篇分析

时间:2024-05-08

俞 婷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在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人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揭露环境问题,透视背后的隐藏的生态现象,提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形成生态自觉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

中国日报作为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之一,代表国家形象,传播国家主流思想,其英文版更是面向海外重大思想决策的宣传平台。中国日报与环境相关的报道能够彰显中国的生态价值观以及其背后的生态相关意识形态。

文章在中国日报英文版网站上随机抽取了20篇环境类的报道作为研究的语料,话题内容不限,以控制语料内容对连贯性的影响。对于所选取的所有语料、字数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避免过长,保证语料的随机性、规模性和概括性。

二、中国语境下的和谐话语分析

黄国文(2016b)提出的和谐话语分析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和谐话语将中国语境相结合,突出语言的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突出话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和谐。和谐话语分析是结合中国语境下的产物,这里的中国语境,一共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从古代起就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来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老子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顺应自然;荀子认识到,动植物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过程,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即“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以人为本,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语境下的和谐话语分析,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的进步。要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这类语境下的语篇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涉及范围为绝大部分人,包括国家、政府机关、社区、社团以及个人,强调国家的执行力,体现了中国的宏观政策及其变化,通过人的努力,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在其中一篇保护江豚的报道中,涉及的主体有当地政府、渔业局、基金会、研究人员。当地政府通过推出环境改善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基金会提供相关的资金扶持;研究所和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普及保护江豚的科学知识,并通过互动活动加深了人们对江豚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的认识,从而了解到保护江豚的重要性。

三、和谐话语框架下的环境报道语篇分析

文章对中国日报英文版中随机选取的环境报道进行分类。其中有9篇关于保护动物的举措,涉及有江豚、大熊猫、鲸鱼、藏羚羊、鱼类、流浪大象、野生动物的保护;3篇关于国家推行的绿色及节能措施;1篇关于北京空气的质量;3篇提到了生态相关的环境法律;1篇关于生态文明的倡议;1篇报道了绿色生活与科技;1篇提到了长江主要水电站可提供60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1篇报道了巫山五里坡成为重庆第三个世界遗产。

(一)话语类别分布

斯提比(stibbe,2015)将生态话语细化为包括“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黄国文、杨旸(2018b)认为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处于一个连续统中。连续统上的两级分别是破坏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中间点是中性话语,以“-10····0···+10”表示程度。

将二十篇报道进行分类(划分标准具有主观性,不同生态观的人可能对同一话语理解不同),具体如如下:破坏性话语(流浪大象-3、暴雨警报-4);中性话语(生物安全法例0、赤水渔网禁令0);有益性话语(倡导生态文明+1、实现绿色目标+1、大熊猫数量增加+2、呼吁气候共同努力+2、自然世界遗产+2、环境案例受益于IT+3、空气质量良好+3、节能项目的数量增加+3、绿色App+3、伐木工人+4、野生动物茁壮成长+5、水电站清洁能源+5、生态保护、惩治+6、藏羚羊放生+7、帮助鲸鱼+7、成功拯救江豚+8)。总体来看,有益性话语占比较高,而中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占比较低。可以看出China Daily上的环境报道基调是鼓励、提倡、宣传,例如popularize,attracted,help build up,enhance等。 大部分都是对一些举措的肯定,鼓励等积极性的词。China Daily作为官方媒体,代表国家形象,通过积极宣传证明的做法,弘扬正能量,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极端的破坏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较少。例如,在全国各地都启动了暴雨警报这篇报道中,文章的前半部分提到受暴雨和大风的影响,受灾地区已有4578公顷的农作物被淹没,426所房屋受损等描述了暴雨带来的环境破坏、人财损失。而在文章的后半段提到了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预警和补救措施如派遣了三个工作组,协助防灾。可以看到China Daily在环境报道中不再单纯强调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是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警示读者生态破坏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同时,号召读者重视环境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去预防补救。

(二)参与者角色分析分析

基于何伟、魏榕(2017)以及何伟、张瑞杰的参与者角色主位(2017)对报道中所涉及参与者进行了生态视角细化:有生命参与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其中人类个体参与者角色(伐木人侯立强、道达尔能源董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经济增长项目主任、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人类群体参与者角色(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孩子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长江流域农业局渔业局、国际油气公司、动物爱好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工作组)。非人类个体生命体参与者角色(江豚陶陶),非人类群体生命体参与者角色(豹、大熊、藏羚羊、亚洲象、流浪大象、海龟、红火蚁、白鳄鳗、红火蚁);无生命参与者角色包括社会性要素参与者角色(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柳芽App、光伏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减少碳排放的在线平台、清洁能源、智能监控系统、PM2.5、二氧化碳、中国生物安全法)和物理性要素参与者角色(葛洲坝水电站、重庆市巫山县五里坡、太阳能、风能、庄稼、渔船、赤水河、栖息地、土壤冰雹、洪水、滑坡和泥石流、二氧化碳)。

参与者角色主要可以分为生命体和无生命体。在新闻环境报道中有生命的参与者角色对话语的推动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人类群体参与者往往是政府权威机关,反映了国家制度和政策导向。而非生命角色中社会性要素参与者也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它们的衍生物,身份具有多重性,体现了环保平台与不同领域的融合,比如环保+科学App,环保+法律相关的法案,也是人类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积极改善环境生态的举措。参与者角色变得复杂,并且带有社会因素。

(三)话语语境分析

和谐话语分析应结合中国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语言研究者需要将时间、空间、体制等背景信息考虑在内,以动态的视角观察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在选取语料中有一篇关于前伐木者保护当地的林地和的报道。故事的开头提到19岁时,侯成为一名伐木工,以砍伐树木为生,而在故事的后面成为一名护林员,努力消除任何可能破坏森林的危险。从生态观的角度来看,侯之前的工作是对环境具有破坏的,不利于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在报道中仅仅用了fell,chop down等词简单描述,而当他转变为森林保护者的时候,则使用了大量正面的描述。结合当时的语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伐木工人的工作是为了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提倡绿色理念,他们从砍树人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忠诚守护者。所以在分析的时候应该将当时的动态语境考虑进去,辩证地看待他们的社会身份。

四、结语

文章对China Daily上的20篇环境新闻报道进行了和谐话语分析,试图揭示中国语境下的环境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对于生态话语分析尤其是揭示意识形态方面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China Daily上的环境报道基调是鼓励、提倡、宣传,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号,号召读者积极采取措施去预防补救。环境报道中涉及的参与者角色多元化,并且带有社会因素。总之,新闻媒介可以传达生态哲学观和时代语境,提升大众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