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龚 玥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西方语学院,重庆 401120)
外台听力课程,顾名思义,指的是上课的听力材料来源于国外的电台或者电视台。主要涉及的节目形式可能包括领导人讲话、访谈辩论节目等。外台听力课程的主要学习素材是国外的时事新闻报道。与传统的听力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外台听力课程更加强调学习原汁原味的语言内容,在训练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外台新闻课程的内容可以非常多样化。根据外语专业高年级的教学大纲,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年级,要求学生可以听懂难度相当于国际电台和一般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材料。学生听完三遍之后,能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理解准确率达到70%以上。因此,外台新闻课程不仅对学生的听力能力做出了要求,同时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提出了一个新标准。
学院外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整体语言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大三阶段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基础阶段的专四考试。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外台新闻课程是作为基础阶段听力课程的一个升华和拓展,让学生从传统的听力教材过渡到对语言能力要求更高的新闻材料。外台听力课程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让学生适应新闻材料的特点,同时也督促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听新闻的好习惯。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毅力。虽然是零基础起步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在基础年级的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较为懈怠。这一点从大二的专四过级率不难发现,一个班级当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无法通过专四考试,表明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学习习惯较差。
学生对课程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和低年级的听力课程相差无几,从而陷入了学习目标认识层面的误区。学校高年级的外语听力课程为大班教学,一个班级有60人左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后不能及时做到预习和复习工作。
部分教师并未对高年级的听力课程的特点和模式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低年级阶段机械式围绕教材进行。即便是在网上搜集了听力素材之后,也只是简单地进行重复跟读练习,没有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评估,也没有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而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没有稳固的语言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跟随教师的节奏。具体来说,学院学生在外台听力时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种:
学院专业学生在大一时是零基础起步,在低年级阶段接触的听力材料多为教材里的课文,几乎没有接触到教材以外的内容。进入专业三年级之后,在接触到TV5这样的新闻素材之后,很多学生表示无法接受和适应。为了克服这种心理恐惧,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原版电视台、电台的听力视频材料,不要局限在课文录音上面,尽早地接触到正常的语速。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词汇主要来源于精读课程的教学。但是这种词汇多是支离破碎的,当涉及某一主题内容的时候,学生多半无法及时调动自己的词汇储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听力障碍。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参考主题式教学,针对热门的新闻主题,查找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素材。除了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外,也应积累一些对应的观点和表达。这样在口语和作文输出时,学生才可以运用地道的外语思维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外台新闻节目题材新颖,内容十分广泛。如果缺乏对应的新闻背景知识,想要轻松听懂新闻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当以各种形式给学生适当拓展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例如,一些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名称以及基本的国际关系背景等。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背景知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学生听力障碍的产生。因此拓展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在提高听力能力的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外台新闻听力的教学材料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要求教师备课时紧跟国际新闻时事动向,挖掘适合课堂教学的素材。课本里相对陈旧的新闻内容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应当涵盖各个领域的国际重大时事新闻事件,授课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最新鲜的学习素材。
除了时事新闻,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材料的种类和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利用一些电影的片段,制作适合学生进行听力训练的素材,或者搜寻一些科学题材、电视剧歌曲片段等。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外台新闻课程作为输入能力的训练,不应被简单地孤立起来,应当和学生的口语、写作输出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垃圾分类的相关新闻时,可以给学生归纳该主题下的相关词汇和表达。同时设置一个输出类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举措可以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如何从自己身边做起为垃圾分类做贡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也让学生养成及时思考的习惯。
从文体而言,新闻报道的语言有其自己的特点。了解新闻材料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对改善提高听力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1.巧抓新闻引语
无论是何种文章材料,开头的部分都至关重要,这点在新闻材料中尤其突出。新闻材料的开始部分一般涵盖了该篇文章的要点,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抓住新闻的开始部分,就基本抓住了该篇文章的几大关键要素,这对理解整篇听力材料非常有帮助。
2.培养学生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播放新闻材料的时候,可以第一遍隐藏字幕,让学生自己记录关键信息并且猜测新闻主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听完第一遍之后,可能无法复述文章的主要信息,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也说不出来。这时教师要适当地降低难度,询问学生是否听到和记录一些关键词汇。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否听明白了文章主题,可以回答出几个单词,这都是值得鼓励的。接来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以及新闻视频的画面,猜测新闻材料的主题。同时根据自己的推测,预估在文章中会出现的重点词汇。
通过这样“词——句”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养成记录关键信息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录信息的方法。逐渐地由浅入深、由难到易,让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想象推测快速反应的能力
听力不是点和点的结合,而是由线及面的一个过程。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几乎不可能逐词精准地对应。更多的时候,人们的大脑会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接下来的听力材料提前做一个预判和评估。学会在听力过程中快速进行推测和反应,是听力水平提高的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上文,推测下文的内容。不但推测内容本身,同时还可以预估可能会用到的词汇,甚至是表达,让大脑提前做出反应,而不是机械地对听力内容进行对应。
4.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学会合理安排听力学习的时间,就必须要把握好精听和泛听的比例。一般来说,在课堂讲授时,听力材料多为精听,教师尽量地深入挖掘听力材料中的语言点和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更多的信息。但是在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也存在主次之分。例如,可以提前和学生设定好,每篇文章的听力次数不超过三遍。超过这个数量,学生一方面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不能造成听力时的紧迫感。而在课外作业中,教师可以选择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作为学生的泛听素材,让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听力学习。
众所周知,一国的语言和其文化是分不开的。提高听力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语言功底,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其文化,了解其背后深厚的土壤和根基。在日常听力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当在每堂课程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该篇新闻报道的时事背景。一方面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也拓展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一定的基础。
听写是专四的必考题型,在大三下学期,学校仍有很多专业学生需要重新进行专四考试。因此每周进行有针对性的听写训练,对参加专四考试也有很大的益处。听写的具体训练方法为四遍法。第一遍正常语速播放录音,主要用于了解全文的主题,学生不需下笔。第二遍和第三遍会按照节奏组的划分进行停顿,学生可以逐字逐句地把自己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包括标点符号和段落划分。第四遍为最后一遍,用于检查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否有错误。听写是一种精听训练,定期进行听写练习对于提高语言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根据文章信息,对给出的句子表述进行判断。教师在设置该题型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把表达正误的句子进行交叉排列,并且要求学生提供错误表述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确保学生真正听懂了文章的细节信息。
针对新闻内容的细节设置问题,可以设置一些类似的选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区分文章内容的关键信息。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多选题,选择题的设置相对较灵活,可以针对细节信息,也可以针对全文的主题内容。
基于外台新闻听力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一定要定期更新教学材料,不能拘泥于现有教材或者之前的教学内容。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他们尽可能养成日常听新闻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听力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最好能够稍微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高于专四专八的听力难度。这样当学生习惯了日常训练的难度之后,备考专四专八的听力就要容易许多。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新闻材料背后的文化知识,以及注重让学生积累相同主题之下的语言表达素材,让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口语和作文的输出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