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庞德意象诗《在地铁站》的及物性理论研究

时间:2024-05-08

王 晨

一、 引言

及物性理论研究20 世纪60 年代起源于英国,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分析工具。 韩礼德的论文研究,对及物性的研究对象发生转变,首次从动词扩展到小句,同时系统分析了小句及物性研究。 不少国内学者运用及物性理论对小说、戏剧及书信等语篇进行了功能文体分析。 因而可知,将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意象诗分析中,可以使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意象诗通常都比较短小,并且反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华丽辞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 作为经典意象派诗歌的范本,《在地铁站》给人以视觉美、音乐美、形式美和寓意美。 文章基于及物性理论,对《在地铁站》进行欣赏品鉴,旨在分析原作与译作中六大过程的不同侧重点,以证明及物性理论对意象诗翻译的解释力。

二、 及物性理论和意象诗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具备形形色色的功能。 创始人韩礼德认为语言的纯理功能有三种,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而“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功能在于将现实生活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分成各种过程,并指出与不同种类的过程相关的人和物以及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依据动词后有无宾语,传统语法的及物性划分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但这种解释有一定的缺陷性。于是韩礼德补充了小句层次上的及物性概念(何伟、魏榕,2016)。 所以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更具广泛意义。 就过程而言,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分成六类: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以及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一)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表示实行动作的过程,即某一实体为其他实体完成某事的过程。 施动者是该进程的执行者,另外的参与者是本过程“正在完成”的人或事,称之为目标,如“His brother built a house.”。

(二)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是说话沟通传达信息的过程,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警示、询问、解释等。 该过程包括三个要素:讲话者、听话者和讲话内容,如“Did you repeat that to your father?”。

(三)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用于说明某物的类别、性能以及特征等,是表述物体之间关系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归属和识别。 “He has a violin.”,即a violin 归he 所属。 而标记(Token)和价值(Value)是识别过程小句的参与者,如“Alice is the short one.”,Alice 是标记,the short one 是价值。

(四)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表示人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它包括感觉、思索、情感认知和意愿。 感知者(Sensor)和现象(Phenomenon)则是心理过程的两个主要参与者。 如“I like the tree.”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存在过程分析

存在过程是指某事物存在的过程。 存在物是存在过程中唯一一个参与者。 除动词be 以外,其他一些动词也可以表示这个过程,比如exist, happen 以及arise。而“there be”句型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很容易地被识别出来。 如“There are many books in her bookstore.”。 其中many books in her bookstore 是存在物。

(六)行为过程

行为过程表示一些生理活动的过程,诸如做梦、注视、呼吸、叹气、哭笑等。 而行为者是行为过程的一个参与者。 如“She is crying.”。

“意象是构成诗作的元件”(郑敏,1999)。 意象与诗歌紧密相连,“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余光中,1984),抓住意象,是理解赏析诗作的关键。 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第一个原则是直接描绘主观或客观的事物;第二个原则是决不使用无益于表达的任何词语;第三个原则是关于节奏,要按顺序组成音乐性短语,而不是节拍器的顺序(王琳,2006)。

及物性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分析工具,表达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经历。 同时,意象既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也能传递诗人的情感经历。 由此可见,及物性理论与意象关系紧密。 概言之,二者皆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三、 《在地铁站》的及物性理论分析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 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国典籍翻译家。 “庞德将意象定义为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常耀信,2003)。 《在地铁站》被认为是意象诗的完美代表作,其诗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及艺术感染力。 诗歌简洁生动,其符合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第二个原则。 作者在诗中描述的意象展现了巴黎地铁站旁的片刻时光。 全诗只有短短的两行,14 个单词,三个标点符号。除去介词、冠词等虚词外,只剩7 个实词,其中5 个名词,2 个形容词。

以下从及物性理论视角就《在地铁站》对六大过程进行分析,旨在证明:作为一种语言分析工具,及物性理论对意象诗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以下是英文原作: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Pound,1959)

对英文原作进行分析,六个过程的分布情况如下:

表1 《在地铁站》英文原作的六大过程分布情况

根据表1 可知,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第一行是诗人所看到客观存在的事物,第二行的形容词暗指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最突出的特征是意象上的鲜明,而情感上的模糊。 诗人的经历造成这种情感模糊,欢乐或是悲凉之感。

介词的使用,如“in”和“on”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过程和环境成分。 “apparation”“face”“crowd”三个词在原文中虚实结合,呈现朦胧美,体现了存在过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crowd”作为一个大背景,即环境因素;“face”与其空间静态的关系融于其中;同时,从“crowd”到“petals”,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随着作者描述的事物逐渐缩小;第二句中“wet”“petals”和“black”的明与暗动态对比,赋予人们触感、嗅觉及视觉上的冲击。

存在过程在原文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apparation”“face”“crowd”说明意象在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起着前景化的作用。 意象具有开放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它使诗中影像画面感更加突出,对人们理解诗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潮与人面的映衬关系和乌枝与花瓣景象之间的对比关系更加具体化、明细化,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共鸣。 将两幅图像并列,所显示的人潮与花瓣画面相互交织、重叠,就像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艺术效果。

虽没有物质过程的体现,但好在诗中的适当留白,赋予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实,这里的“apparition”并没有负面的内涵,而是传达了诗人对客观意象“人脸”一闪而逝的主观情感。

“wet”和“apparation”有更多的情感元素,更突显出心理过程。 当然,其翻译目的是突出新形象,这样不仅简洁,而且易提醒读者诗人潜意识的情感体验,有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诗中体现了关系过程,“Petals on a bough”和“faces in the crowd”呈现了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黑色的“树枝”“人脸”和“花瓣”都体现了存在过程,正是这些景物的存在构成了朦朦胧胧、如梦如幻的画面。 “花瓣”传递出美丽的信号,通过潮湿的黑色“树枝”对比变得更加耀眼,使阴郁的地铁站增添明亮的色彩,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

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 只要它是合理的,有充分的论据,它就是一个有效的分析。 换言之,译者不妨从不同的过程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把握诗歌背后的情感。 “Petals”和“faces”以及“black bough”在诗中首尾押韵,更具有音乐性和抒情性,表现了车站的浩瀚感、宁静感和醇厚美,给人以含蓄的美和朦胧的美。

四、 结语

及物性理论描述了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情感经验,而诗中意象和情感色彩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克罗齐)。 文章基于及物性理论的六大过程就意象诗《在地铁站》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上述译文中及物性理论可以体现诗歌意象的有效性,并揭示意象背后隐藏的情感,把握六大过程的不同侧重点,因而验证了及物性理论分析可以作为英诗汉译的评价标准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