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文科建设的“七个维度”

时间:2024-04-24

文/杨灿明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应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建设应当着重围绕培养时代新人、构建中国学派和改造学科形态三大目标来展开,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构建展现中国实践、凝练中国经验、体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的文科学派,形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的文科形态。为达成目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当前应从七个维度来认知和建设新文科。

新文科要有历史的深度

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不断地成长成熟,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形影相随,没有对历史进程的深入研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就不可能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文科体系。另一方面,历史与未来具有内在相关性,鉴往知来,历史中有昭示未来的东西,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明了到哪里去。因此研究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有历史视野,研究未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必须溯源历史起点。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是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历史、文化的变迁分不开的。一个国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这个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即便是外来的学科,引进来并逐步发展之后,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这个国家各阶段历史发展的烙印。因此,建设新文科,须将其放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纵深中来进行。

新文科建设应当充分拓展历史的深度,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要深入探究,尤其是要把文科建设放置到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维度中来思考和实践。同时我们要注重面向未来,充分考虑历史持续向前发展演进的趋势,将新文科的建设放置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纵深中深入推进。

新文科要有文化的厚度

文化是文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文科的生命之源,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文科,因而文科的建设必然要建立在文化发展的厚实基础之上。综观世界文明发展演变进程,尽管学界对文明分类和演进的讨论和研究尚未形成定论,但无论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四大古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等宗教文明,还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各界对各种范畴内多样文明的并存、发展以及其对人类发展的丰富、繁荣和促进作用的肯定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今天新文科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厚度和底蕴,在最大程度上扎根文化文明这一文科教育的生命之源和立身之本,深入汲取各类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养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这种延续性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涉及人类文明如何把根留住的问题,所以中华文明也是21世纪之后有望让人类避免灾难的一种文明。新文科要充分体现这样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与人文精神,并通过新文科的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的梳理、凝练与升华是大学的重要职责,这都需要高校、研究院所的学者们具有足够的使命与担当。在文化维度中,新文科建设还应注重突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世界上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各国、各族人民互信共荣的人文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共识。生长于文化土壤之中的新文科建设如能充分吸收跨文化交流碰撞的火花与灵感,必然会在多元性、包容性、全面性、前瞻性等层面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还应当注意文科建设反哺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不断繁荣发展的文科建设和文科教育,又能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其自我革新。因此,新文科建设还应当树立问题导向,关注现实,指导实践,与文化繁荣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新文科要有哲学的高度

新文科建设充满了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须充分考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这就要从哲学的高度来定位和建设新文科。以往的文科教育过于关注和聚焦“术”的层面,即重视知识性的传授,往往满足于检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情况,而对价值塑造在完善个人、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塑造不够。

孔子曰“君子不器”。君子心怀天下,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从哲学的角度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和系统,器是工具和容器。道是主动的,器是被动的。道是思想,器是身体。很显然,孔子主张君子应把道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哲学的高度。因此,新文科建设首先要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注重价值层面而不是知识层面的新文科,是回归于道而不是纠缠于术的新文科。这就要求新文科要大力提升哲学的高度。

在研究方法上,新文科的建设要提升格局与层次,要夯实功底与基础,就必须要融入哲学的思维与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新文科建设,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掌握认识论和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新文科建设要有史学精神,要掌握辩证法。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客观普遍存在的,且具有多样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运用这一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所有的学科都是相关联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只是依靠某一个学科就可以解决。只有站在哲学的角度,以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和探索新文科建设,才能更好地看待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文科要有世界的广度

地球只有一个,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国门已经打开就不可能再关起来,也不应该再关起来,而且要越开越大。随着事关人类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气候环境、公共卫生等)越来越具有全球性,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把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考虑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此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治理,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自觉践行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以全球视野对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塑起引领作用,而不只是简单地、被动地参与。中国不但要参与国际化,还要引领国际化,包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文科建设要把这一理念融入进去,要把这种趋势体现出来,要把中国强起来、中国融入世界、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种大势在学科建设中体现出来。

同时,文科建设一定还要吸收所有人类文明的成果,要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关注文化的多样性。近现代时期,在我国现代大学刚刚建立、现代学科刚刚起步的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引进、拿来、为我所用,没有把其他文明成果与中国自己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而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淡化和舍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遭到帝国主义封锁,在自力更生的阶段,我们又被迫封闭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科建设又出现了有局限性的拿来主义倾向,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因此,新文科建设,尤其是在与国外的文化相结合时,不能只片面地与欧美结合,更不能仅是与英美结合,而是要充分地考虑世界的广度,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各种成果,要以全球视野、国际眼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角度来加以综合考量。

从世界的广度来看,新文科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全球治理人才。具体说来,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通晓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专业人才,包括外交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经贸人才。

新文科要体现学科的跨度

学科之间是互通的,狭窄的知识积累必然导致狭隘的思维方式,必然使研究工作受到局限,必然得出片面的结论。真正的专家并不是狭义的专家,而是要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把专业化与一体化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博中有专、以博养专。为什么要强调学科的跨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密切联系的,了解分析任何事物、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依赖单一的学科知识,否则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多学科交叉互跨更有利于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更有利于接近真理。第二,跨学科交叉更有利于创新。为什么学法学、政治学、数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者最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跳出经济看经济,找到了新的视角,发现了新的规律,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第三,跨学科交叉可以节约知识积累与运用的交易费用。如同企业交易的专业化与一体化,分工会导致专业化,促进横向交易增加,但过度的专业化会带来高昂的交易费用,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出现了一体化纵向交易对专业化横向交易的替代,原因就在于这样可以节约交易费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是如此,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大事小事都需寻求合作,也会带来交易费用增加。

新文科建设必须“新”在学科的跨度上。要跟理工农医等学科打通、交叉、融合,学习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创新文科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新文科建设要注重积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拥抱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主动革新,自我革命,不断探寻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与适应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当然,跨学科交叉需要把握好度,存在一个核心层与外围层的关系问题,不能因此失去自我,搞成“四不像”。

新文科要体现中国情怀的浓度

新文科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中国立场。这关涉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对西方某个学科的理论再熟悉,那也只是西方这个学科的学者,不是中国相应领域的专家。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不仅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但是,所有这些都要为我所用,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丢失自我,不能丧失中国立场。中国实践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中国道路问题,***总书记非常精准地使用了“本土化”的概念。中国化就是本土化。因此,要深入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建设,是从封建社会早期经历了短暂的领主制经济之后向地主制经济过渡时开始的。而西方的国家建设,主要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过程中开始的。因此中西方国家建设的结构设计有显著差别。西方一些国家受雅典村社共同体的影响,民族与民族之间结构松散,与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有很大不同。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而西方有些国家采取联邦制甚至邦联制;中国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而西方有些国家很容易采取民族自决的方式,总是分分合合。正因为如此,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历史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和优势,如国家拥有道义高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注重综合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家国同构的历史传统和人口众多的国情使之更加注重家庭和民生,重视公平与效率,在重视法制和契约的同时仍然坚持必要的伦理原则等。此外,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也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中国几千年历史形影相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构成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生成国家与民族应对各种冲击与侵略的自稳定机制,维系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绵延不绝。新文科建设必须充分展示、解读、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增进每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浓度,凝心聚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近些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复兴为我们的新文科建设扎根中华文明、强化文化自信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现在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真正扎根本土、扎根中国大地,回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重温我们的文明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对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进行总结与凝练,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传统,涵养中国气派。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分地增强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之中国情怀的浓度,还要通过留学教育、文化交流、商贸合作等,加强对中国的宣传,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华、爱华、友华,增进对中国的情感。

新文科事关中国道路的长度

学科首先是用来教育培养人的,而且是为未来培养人,而人的培养教育首要的是人格的塑造与道德的修炼。所谓立德树人,首先是立德,而在立德的问题上,文科的作用至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新文科必须是立足于培养人的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新文科,是培养人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新文科,是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新文科。新时代的新文科建设要着力于以文化人和以文培元。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围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文科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和任务,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着眼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永续,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盛不衰。

综上所述,新文科是从历史、哲学、文化、科学、政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等多维度来综合考虑和建设的文科,是实现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新旧打通、学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唯其如此,方能顺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方能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澎湃大势,方能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