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屋前的橘子树

时间:2024-05-08

那棵橘子树立在老屋前已经很久了。(简洁,点题,“久”字有味)

老屋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屋子一建成,爷爷就在屋前种下了这棵橘子树。从那以后,它便一直在屋前这样立着。经过20多年的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当年那棵幼嫩的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了。(文字干净,交代清楚)

橘子树在江南一带颇为常见,每到秋天,它的枝头便挂满了金黄灿烂的果实,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老屋所在的这个村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村外有一大片橘林,到了秋天,人们便成群结队地离开黑白相间的村庄,带着各种采摘工具向着橘林走去。那些金黄的小灯笼似的果實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平时沉睡的村庄一下子醒了过来。金黄的橘林,还有那一大片缓缓移动着的喧闹的人群,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农村生活图景。(这段文字虽然宕了开去,但还是很有生活感和情调的,勾勒出了江南农村秋天的特点)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老屋前的这棵橘子树。或许是因为它生长在村里的缘故吧,每年秋天,村里人都会走到屋前看看,如果看见它的枝头挂上了一个个黄色的小球,大家便知道橘子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于是欢呼一声,拿起工具奔向村外的橘林。这棵橘子树仿佛在发出某种信号,宣告着收获季节的到来。它轻轻地摇动着枝条,那一树金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最后三句,还是让人喜欢读的,但内容上与前面的叙说有重复之感。表现老屋前的橘子树之“引人注目”的文字略显不足)

橘子树带给我的回忆是美好的。夏天最热的时候,爷爷、奶奶便带着一家人躲进它所撑起的一片绿荫下乘凉。而最开心的时候便是初秋,爷爷、奶奶把树上的果实一个个地采摘下来,我总能分到五六个又大又甜的橘子。这时候,住在附近各镇的亲人也会回来帮忙。晚上,大家便坐在一张大圆桌旁吃饭,旁边的椅子上放着一篮新鲜甘甜的橘子,清香弥漫了整个老屋。

这样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少。先是亲人们纷纷远走他乡,后来,整片橘林也不见了——据说是承包给了什么公司作为基地。再后来,爷爷奶奶相继逝去,于是,整个村庄只剩下我家老屋前这一棵孤零零的、无人侍弄的橘子树了。(虽然只是几笔一转,但文章有了深刻的思想力度)

后来,我又回老屋看过它几次,但每次回去,心里总觉得有些失落。过去的那种生活,是再也回不来了。然而,看到屋前的这棵树依旧顽强地生长着,我又仿佛得到了一些安慰。毕竟,它曾是这个村庄的灵魂啊!我想,它应该是能长期葱茏下去的。(“灵魂”二字多好,但前面还是缺少形象的支撑。“我想”一句也有深情深意,但总觉得有点无力,总觉得没有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

[总批]

顾乘徉同学的这篇习作,乍一读,肯定能给许多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是文字不奢华,似乎有点贾平凹的风格,看似平淡,其实情感浓得化不开。树、人、环境与生存,有机地融为一体,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每个人都可以读出点有意义的东西。

二是有宽度,有深度,还有温度。宽度在于,文章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展开了一幅江南乡村图;深度在于,文章从老屋前的橘子树引发了对“村庄的灵魂”的深思;温度在于,通过老屋前的橘子树,让读者感受到了“我”对家乡的温暖情怀。

此外,在主题表现上,这篇文章也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是,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不只是直奔主题而去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一次寻美、塑美、品美、赏美的审美历程,是一种非常有趣有味的心灵表达,是一种故事不断发展变化、情境或场面立体呈现的艺术化的实践。而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倾向,正如恩格斯所说,“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像这篇文章一样,将“灵魂”这样的标签去贴给“村庄”。并且,优秀的记叙文也要追求语言表达的逼真、生动和富有灵性。

如果这样的思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话,那么,顾乘徉同学的这篇文章还是有相当的提高空间的。

比如从构思方面说,老屋之于橘子树,橘子树之于村外的橘林,老屋、橘子树之于村庄,村庄之于江南农村、之于生存环境,只有若隐若现甚至常常断线的那么一点联系,整篇文章的起承转合主要依赖很理性的几个段首句来结构,因此,文章最后的“灵魂”之说便让人觉得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一种理性的添加。

理性之于散文,并非不可,但千万不能太过。理性过了头,感性自然会被弱化。而感性才是写作记叙类文章最为重要的地方。于是,真正优秀的写作者追求的是场面、画面、情境的鲜活灵动,是人、事、景、情的栩栩如生,是趣味、情韵和诗意的淋漓尽致。

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文章第四段,关键应当在于如何通过文字的渲染,把门前这棵橘子树的“引人注目”表达得充分到位。而原文的叙说只是写出了其作为“信号树”的作用。而即便是“信号”这一点,小作者也没有生动有趣地铺叙开来,而只是用叙述性的猜想交代,显得拖沓。像这样的遗憾,在文章中几乎无处不在。若无文心,很难觉察。

[深度对话]

问: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如何才能让叙事文写作富有趣味?

答: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趣味,第二是关于如何写出趣味。

先说一说什么是文章的趣味。其实,同学们自己都能说出来,只是缺少点自信。所谓文章的趣味,就是指那些能让读者感到快乐的文字,能引起阅读兴趣的表达。趣,既可以是有趣、兴趣、情趣、志趣,也可以是滋味或者味道。蔡老师曾经在故事写作的指导中引用过陈芳老师的文章“三趣”说,即有情趣、有意趣、有妙趣。其实,这正是文章“趣味”的三个层次。再通俗一点表达,趣味首先必须“好玩”“好读”,当然,其内涵远不止于此。

如何让自己的记叙文章也能富有趣味呢?

一是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趣味的人和事。因为生活之趣味是写作之趣味最重要的源头活水。通常,新颖的素材因其能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而显得新鲜有趣。而即使面对平常的生活,只要同学们不断地转换视角,也会收获“成岭”“成峰”的不同,收获趣味。

二是要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地获取新知,从中获得写作的趣味。知识本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既是一种信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老屋前的橘子树》这篇文章,如果顾乘徉同学能深入研究,对这棵引人注目的橘子树的干、叶、花、果等进行一番别开生面的描写,就不怕读者不喜欢了。

三是要在特色、个性上显示趣味。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学会描写,不能让自己的记叙文写作止于叙述,必须向生动的描写方向进发;其次,要善于写出与众不同的方面来,无论是人、事、景还是物。仍以顾乘徉同学的文章为例:老屋的特征,只有“20世纪80年代建造”“粉墙黛瓦”这些概括而无特色的描写,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朦胧。而老屋的主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形象在文中根本没有提及,读者自然也就看不到他们的个性特征了。

四是要在语言上显示趣味。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庄谐有致、个性鲜明的语言表达会使文章富有趣味,这个道理不说,同学们也明白。当然,使文章富有趣味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问:记叙文写作怎样才能使笔下的文字富有情韵呢?

答:回答这一问题,蔡老师首先要说的是对“情韵”的解读。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情韵”应当是“情调、韵味”的意思。情调是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是文章中的人和事所具有的能引起读者感情变化的力量。韵味一是指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味,一是指作品的情趣和意蕴。因此,情韵强调的是格调的高雅和意蕴的深厚,它与趣味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趣味。或者说,只有当趣味发展为深刻的意趣时,它才会与情韵有某种契合。

那么,如何才能使记叙文写作富有情韵呢?这里举几个例子供同学们参考。

报载,美国纽约有一个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自幼失明”,结果他的每日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路过,给这个乞丐的牌子上换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它。”之后,施舍者络绎不绝。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激起了路人的情感波澜: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多美的世界,可惜在盲人的眼里却是一片漆黑,这不能不令人顿生恻隐之心。这就是形象化的语言或者说诗化的语言所体现出的情韵。

朱自清在《匆匆》里有这样一段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文字我们为什么总会想到呢?因為作者通过具体的景物变化和铺叙,不仅抒发了委婉、缠绵的情愫,而且充满了哲理意味,因而感染了读者。

让景表情,让物传意,让情韵在情境中悄悄渗出,借物抒情,用景写意,情景交融……这些,都是让文章富有情韵的好办法。

最后强调一点:要想文章有情韵,有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含蓄与显露间的关系,做到露而不冗、藏而不涩。

[写作有约]

1. 请以“下不为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做到故事富有趣味性,文字有情韵。

2. 请以“掐”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富有生活情趣,思想深刻,引人思考。

3. 请以“绰号引发的风波”为题,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且意蕴深长的记叙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