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垃圾分类为例,看创客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生活素质

时间:2024-05-08

陈染 张宜婕

7月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以来,垃圾分类成为了热议的社会话题。虽然垃圾分类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得不到严格执行,许多需要不同方法处理的垃圾混装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回收再利用的效率。垃圾处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条例的实施,不仅仅在上海,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对垃圾分类产生了共识,自觉地分类垃圾。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在于教育。无论是官方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还是“猪能吃的、猪不能吃的、猪吃了会死的、卖了能换猪”的段子,又或者是手机上的各种垃圾分类的小程序,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巩固了垃圾分类的认识。

许多科技教师敏感地意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技教育主题,它与生活紧密相关,垃圾分类主题课程可以跟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结合起来,也可以与调查体验等方法结合起来。而有些教师和教育器材厂商已经早早行动起来,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器材。例如互联网上热传的分类垃圾桶教具,由4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和若干模拟垃圾的卡片组成,还配备了垃圾分类说明书,这种教具很适合小学和幼儿园学生早日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并应用于生活中。这些工具和案例都非常好,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对于科技辅导员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垃圾如何分类,更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分类。只有让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真正意义,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将外部推力转变为内在动力,才能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并自觉运用到生活中。

在科技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属于提升青少年生活素质的工作范畴。生活素质涵盖了让青少年理解或掌握涵盖居家生活、消费与理财、家庭成员和邻里间沟通及和谐共处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3方面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提升生活素质,近期,科技学堂开展了不少这方面的教研活动,包括“超市调查教研活动”“食物浪费STEM教研活动”“垃圾分类教研活动”等。下面我们将以伊娃老师主持的垃圾分类教研活动为例,谈谈如何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生活素质。

在垃圾分类教研活动中,伊娃老师从感受、思考和行动3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付诸行动,更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做好垃圾分类”的问题。

感受,是指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社会问题,了解现实中垃圾问题有多严峻。在安稳舒适的城市里,许多学生认为把垃圾丢掉后它就与我无关了,其实它只是换了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城市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直面垃圾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播放纪录片,展现全球各个地区垃圾围城的严峻状况。伊娃老师给大家推荐《公开的秘密》《垃圾围城》和《肮脏城市》。

《公开的秘密》是1部9集公益记录短片,每集3~6分钟,根据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制作,用手绘动画的方式和轻松的语言形式,叙述了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而《垃圾围城》风格截然相反,2010年,自由摄影师王久良走访了北京近郊四五百座垃圾填埋场,用真实的镜头拍摄了垃圾围城的可怕现状,通过卫星图片上标注的一个个垃圾填埋场的位置,揭开令我们不安的事实——北京已经被垃圾包围了。影片中,灰蒙蒙的天空、又高又大的垃圾山、轟鸣的垃圾运输车,会给你带来窒息般的感受。《肮脏城市》是BBC拍摄的纪录片,导演回顾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垃圾处理历史,向我们展现城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了解被丢掉的垃圾去哪儿了。目前,上海等城市的环保部门已经开放所有环保设施,可以接待团体预约和散客参观,有的还配备了专门的讲解员,帮助参观的市民详尽了解垃圾处理方法。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垃圾处理厂、废弃物处理中心、垃圾渗滤液处理中心、垃圾分拣中心、环卫处等部门联系,让学生直击垃圾分类第一线,比什么活动都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调查的方法对社区居民、环卫工人、回收垃圾的人进行采访,调查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切身感受垃圾问题对人们生活的种种影响,进一步加深我们的认识。

通过纪录片、实地了解和走访调查等形式,充分感受垃圾问题对我们的深刻影响,让垃圾分类的举措从外部推动转变为内在动力。

思考,是帮助学生回顾感受环节,将已知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结合起来,为行动提供明确的想法和规划。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了KWL表格帮助学生梳理垃圾分类的思路,KWL表格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积累和整理的方法,科技教师在开展其他生活素质类的科技教育课程时也可以应用到它。

什么是KWL表格呢?KWL分别是Know、Want、Learned这3个词的首字母缩写。Know表示“已知”,即“关于垃圾分类,我们已知什么”,例如“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

“垃圾产生的速度大干处理的速度”

“生活垃圾分类方法有4种”等。在这一栏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感受环节所学习的知识,将它们填写下来。这个步骤可以是学生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可以用列表表示,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表示。总之,要让学生将已知的信息全面而充分地表达出来。Know是学生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入手,降低思考的难度和门槛。

Want表示“我想知道什么”。这是最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部分,在这部分,学生要在Know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将思考往前推进一步。这些问题可以是对已知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是对原有信息的质疑。在垃圾分类活动中,Want部分可以是“垃圾通过什么方式回收再利用”“还可以有哪些方式减少垃圾的产生”等。

Learned,即“我学到了什么”,是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们将对Want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自行查找问题的答案,总结和反思活动的过程。例如,在垃圾分类中,我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可以是“光盘行动与减少垃圾的关系”“废纸再生的方法”“垃圾分类的方法”等。KWL表格将我们接收到的各种垃圾分类问题,转变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新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通过感受环节的认识和思考环节的梳理,学生对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行动”环节,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理解和已知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怎样通过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垃圾分类的实践中。行动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写1篇关于垃圾分类的文章、制作1幅手抄报、拍摄1部垃圾分类的微电影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法。伊娃老师以“垃圾分类小工具”为例,启发科技教师如何用创客教育方法开展垃圾回收的教育。

“垃圾分类小工具”是用Scratch3.0制作的一个小工具,它将垃圾分类的知识与Scratch3.0中的语音交互功能学习结合起来。参与者可以对着程序说出垃圾的名字,或者通过键盘输入垃圾的名字,程序便会以语音的形式告诉你这是哪种类型的垃圾,并告诉你为什么属于这类垃圾。如果你描述的垃圾不在程序的数据中,你还可以通过输入新的垃圾种类,告诉程序它属于哪一类垃圾,以及为什么属于这类垃圾的信息。基于同样的程序原理,我们可以用开源硬件制作垃圾分类小工具,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分类信息数据库,这样的工具可以应用于学校的分类垃圾桶上,帮助更多人学会如何科学地实行垃圾分类。

我们通过感受、思考到行动3个环节,不仅要教会学生垃圾如何分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同样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以提高学生生活素质为目的的科技活动中,把外部推力转变为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