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课教学模式助学生成长

时间:2024-05-08

摘要:通过初中生物教学,对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微课使用前后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在“深入思考、激励问题、强化设计、自主实践”几方面进行观察,发现运用不同的微课类型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微课 模式

生物学科为实验论证的学科,规律和方法都是通过探索的方式获得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迈向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教师不仅能够传递给学生知识,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话题虽然有些老套,但是观察生活更加重要。所有的探究都是源于生活的,培养出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是放开学生前进脚步的基础。盲人之所以步履蹒跚,正是因为他们的视力有所欠缺。所以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想要进行有效的引导,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教学观,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课堂教学诸要素进行有机统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生成性和学习方式的协作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例”,最初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其中微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目前的微课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由教师录制并伴有完全的解释,对现象或实验的进行而制作的视频,成为独立的视频资料,称为“完整微课视频”;另一种是对于现象的重现和描述,其中的教学过程需要由教师的引导完成,称作“微课教辅资料”。其实,微课的初衷也完全是为了进行教学辅助,而并非取代教师的作用,成为独立的教学方式。这两种微课教学模式究竟对学生能力方面的成长有何种影响,哪种形式更适合引入教学过程呢?

根据目前阶段以上两种形式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以及学生的效果反馈来看,的确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对两种微课的效果进行对比。

深入思考

在完整微课视频中,以教师的思路作为主导,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效果的演示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学习。在微课教辅资料中,我只提供实验现象甚至没有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在“生命的进化”章节中,我提供的只是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皮肤,不给出名称,让学生通过观察相同与不同,总结规律,最终揭示不同类型动物皮肤的归属。这样使学生在观察后得到感性认识,获得大量信息,得到的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在学生反馈效果方面出现差异。

教学活动:2014-2015年生物夏令营(初中2年级)。

参与问卷人数:2014年143人,2015年155人(见表1)。

从表1、图1可以看出,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为之后的步骤奠定基础。

激励问题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我曾经问过:“目前雾霾比较严重,你们想过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检测雾霾吗?”现在的学生更多体会的是接受型教育,很少用心思考身边的问题,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

完整微课视频的教学模式更趋向于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讲授,而非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灌输的现象更为明显;微课教辅资料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进行,从而完成师生交流的过程,而且师生能够将微课作为学习资料和第三方内容进行分析,视角更加客观和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经过统计结合计算,完整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中,平均每个视频被提问1.3次;微课教辅资料教学过程中,平均每人能提出3.7个问题。这说明,微课教辅资料的形式更能够促进学生提出问题,但也更考验教师的引导能力。

强化设计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通过组队,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思考解决问题。实验设计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学生通过微课中的演示和操作,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和其中的不同环节。学生的执行能力一直是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设计能力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微课视频的观看、实验手册到课堂实验,几乎全是既有的事实,很少有自主设计的机会。在课程中,通过微课教辅资料的形式,通过现象的描述,尝试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这种设计有别于一般的研究性学习,而且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起初,学生的思路往往都被固定的模式禁锢着,控制变量、限制条件这样的话语总能从学生口中流利地说出,但就是无从下手,而且思路单一。随着我不断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以科学史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利用实验室有限的条件,重复课本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做过的实验,比如生长素实验、杂交与嫁接实验、小鼠钟罩实验等,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验方法。学生的思路是开阔的,有些学生甚至自己想出了在光合作用效率的实验中,采用材料与条件反转的方法进行实验,用不同光合色素检测光源光谱的实验,这让我非常惊喜。

学会了实验设计,接下来就要强调细化。实验的设计是为了实施服务的,因此一定要把实验条件的条理分清,尽量细化——一个实验要分几组,需要抓住的变量是什么,有哪些条件……实验并不一定要单一变量,只要把实验条件想得周全就可以。学生在“外来物种”的实验中设计了水分、pH值、光照3个方面的实验条件,分别进行梯度实验,以确定外来物种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对小麦的影响,以及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限制外来物种的快速扩散和生长。实验设计好之后还需要对可行性进行论证,才能真正进行实验。

自主实践

微课的目的不仅是进行知识性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不断改进。学生的执行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改进也是学生所缺乏的。

完整微课视频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尤其是操作方面的进行。学生能够有效地模仿和学习其中的每一步,逐步完成,达到最终的效果。微课教辅资料通过现象的堆积进行启发,对学生思考和想象力的要求较高,虽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突发奇想”,但是学习效率相对偏低,效果也不明显,对于不同学生的收获也有所不同,不适合在大规模教学活动中实施。

通过2年的研究对比,2014年采取以往的方法带领学生实验,2015年利用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得到对比结果如下。

教学活动:2014-2015年兴趣小组(初中2年级)。

参与人数:2014年,30人,共15绳2015年,35人,共17组(见表2、图2)。

可以看出,完整微课视频实施后,学生在实验实施阶段的完成率明显提高,而且在过程中会加入一定变化和改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责任意识。

经过2年的努力,在深入思考、激励问题、强化设计、自主实践之后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有了整体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总结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改变(见表3、图3)。

可以看出,完整微课视频教学模式更适合规范化的操作,适用于初步了解和学习的学生;微课教辅资料教学模式则更适合用于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提高方面。针对不同的人群和用途,两种形式的微课各具特点,因此,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手段,能够辅助教学。但微课始终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都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这样才能将微课的作用更多地发挥,使学生收获更多。

作者简介:

张帆,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电子信箱:zhangfan.email@yahoo.com。

点评

在运用信息化促进青少年科学教育创新的探索中,一位称职的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不仅要具有实践的能力,还要具有研究的能力。本文作者正是在应用微课作为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聚焦“深入思考、激励问題、强化设计、自主实践”等诸方面,通过观察、对比、归纳,总结出完整微课视频教学模式更适合规范化的操作,适用于初步了解和学习的青少年使用,而微课教辅资料教学模式更适合用于青少年思维训练和能力提高方面。论文叙述相对清晰,所作分析和最终结论之表述,对广大科技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作者在所论述的上述微课教学模式研究中,能够更科学地规范完整微课视频和微课教辅资料两种不同教学模式效果的影响因素,同时探索解决现有数据统计对结论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则本文的学术性还有望获得提升。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