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新冠疫情是人类进入智能科技时代以来,遭遇到的最严重的瘟疫。新冠病毒的肆虐,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智能科技虽然不能彻底消灭病毒,但是却能够成为瘟疫蔓延时的有力防控武器,特别是在人类进行空间隔离并因此产生心理和文化上的疏离时,智能科技既可以帮我们高效地实现控制与隔离,还可以成为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桥梁。智能科技与病毒在现实空间、精神空间和数字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但是,智能科技强化空间隔离和管控只是瘟疫期间的无奈之举,我们也需要警惕,不要将这种例外状态变成了常态,不能让帮助我们击败了病毒的智能科技,成为控制人类的另一种病毒。
智能科技与病毒首先在现实空间开始了较量。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源自于野生动物,正是因为人们侵占了野生动物的领地甚至是捕食它们,使得冠状病毒由动物传到了人。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大。人员的流动、空间的改变,往往会导致某个相对封闭空间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而病毒也会跟随流动的生命体进行传播,从而侵蚀另一个空间的生命体。
交通工具等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群的流动性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全球化也有了现实的基础。但是,也正是因为人口和物品的全球流动,使得病毒在全球蔓延开来。西方一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批评中国政府采取严格的防控和隔离措施,但是实际上,早在中世纪,为了防止欧洲大陆肆虐的黑死病,西方国家就采取过严格的隔离措施。事实证明,对于冠状病毒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物种,只有通过切断其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它们,封闭与隔离成了唯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阻隔病毒时,病毒的宿主——人的自由也自然会被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我们不能以此来批判这些管控的措施。瘟疫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紧密相连,面对新冠疫情,我们需要国家干预,这种干预应该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干预,政府应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我国政府将智能科技应用于防控疫情期间的封闭和隔离措施中,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对比古代种种不人道的隔离措施,智能科技已经将隔离措施做到了高度的人性化。例如,在身份识别上,现在通过大数据移动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可以精准地追踪每个人的行动轨迹,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识别身份信息。在人际接触上,远距离测量体温、远程医疗和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监控和无人车物流配送等智能科技,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医生、护士和物流人员,降低了他们接触传染源的风险。我国借助无人机、监控摄像头以及健康码等科技手段,能够做到及时监控、有效劝阻,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性化隔离。在城市防疫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技术为城市和社区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引导城市居民正常生活,保障后勤医疗服务运转。正是由于智能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设置空间,能够超越空间限制去做事情,才使得隔离措施变得高效而富有人性化。
然而,任何的空间上的区分和控制都不简单是一种物理上的改变,空间与人类的实践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在这种情况下,空间上的隔离成了伦理和政治问题。福柯认为瘟疫时期的隔离和监视会成为对人们的规训手段。科技是把双刃剑,智能科技可以协助政府和机构高效、精准地控制人员流动来控制疫情。但另一方面,这些科技和手段也可能被用于监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隐私活动中。规训和监控应该是一种特殊时期所采用的无奈之举,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正常状况”,哲学家阿甘本告诫我们要提防政府将这种例外的隔离状态常态化。我们在防疫期间掌握的大量数据和经验,应该用于公共卫生和灾害的防控上,用于造福于民众。我们的民众也应该借此机会,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自由理性精神,提升自我隐私意识,主张空间权益。
新冠疫情对全球化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正是因为全球范围的人口和物品流动,使得新冠病毒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一些欧美思想家如乔姆斯基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全球化的危机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全球化必然打破了原先的权力空间格局。新冠病毒对全球化的冲击,其实质也是权力空间的改变,虽然病毒本身是没有文化和权力性质的。新冠病毒的蔓延强化了全球化带来的利与弊,一些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国家在病毒防控方面能力相对孱弱,而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国家则能更好地应对病毒。瘟疫防控也给重塑全球化新的政治空间带来了契机。抛去意识形态不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先进的智能科技与医疗手段,去协助其他国家来对抗疫情,重新构建健康的全球化空间秩序。例如我国向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派出医疗队伍,提供医疗援助,笔者认为,这种影响力有助于重建一个合理健康的全球化秩序,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感。瘟疫不会终结全球化的脚步,我们应该通过全球性的共同抗疫,来探索如何让全球化更加理性和健康。
新冠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人们制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物,从巨大的城市和建筑到微观的服装、手机,人工物充当了人与自然的中介,也在慢慢地将人和自然分离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瘟疫的流行,是自然在向我们发出警告。病毒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反噬,不时地出来骚扰人类,提醒人类要注意与自然的关系。在病毒的进攻下,人类从荒蛮的自然领地退回到人工容器中,人与自然被隔绝开来,隔离措施会进一步加重这种隔绝。
不仅仅人与自然被分隔,人与人的分隔也可能成为常态。瘟疫期间,我们的人际交往关系会发生改变,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交往被禁止,人们被迫从社会生活回到家庭甚至是个人生活,通过网络信息和虚拟技术,智能科技成了病毒时代维系人际纽带的一种高效方式,人们会习惯于“零接触”的生活方式,社会性的生活会萎缩为孤立的“单子”式生存。人与人的关系在现实空间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心理、文化等精神空间中的关系,身体的隔离会造成精神上的疏离与隔阂。
如果现实空间说的是,我们在物理上、身体上所体验到的空间,那么精神空间就是一种超物理层面的空间,包括精神、心理和文化层面的空间。瘟疫不仅仅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空间产生了破坏,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防线也一再被其攻破。从古至今,只要是瘟疫出现,就会出现各种谣言,其根源主要在于瘟疫对公众心理带来的隔阂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疏离。这种隔阂和疏离使得人们将疾病与人格、道德联系起来。有学者认为,瘟疫流行会对公众的心理距离以及情绪产生影响。经研究发现,疫情本身并不是造成心理影响的主要因素,“长期居家”“经济影响”等社会因素可能才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原因。
智能科技、社交媒体的发达,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舒缓人们心理压力的作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在隔离期间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更加明显,因为社交媒体具有主动性,能够使交往交流活动在线上得到延续,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隔离所导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各层次教育均采用了网络线上授课模式,而这些正是建立在智能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瘟疫流行使人们被困家中,人们利用VR和AR技术推出全景虚拟旅游,使得人们能够在线体验景区景色,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人们的心理压力。
但是,过度发达的媒体带来的信息泛滥,也会造成人们的恐慌和不安。关于瘟疫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时,会导致“信息疫情”。这时候,就需要更为高效精准的智能甄别和推荐技术,将适量的优质信息推荐给我们。远程教育也是有利有弊,师生之间除了言传,还需身教,面对面的交流是心灵沟通的基础。虚拟世界只能是现实世界的一种表象,永远无法取代现实。智能科技只应是辅助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中介者和替代者。然而,我们看到,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人工物的影响从现实世界逐渐走向精神世界中。当人与人的交流被机器所中介时,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本真语言被符号化、指令化了。不仅语言被人工物中介和规整,我们的伦理、情感甚至思想也不会例外。维贝克指出,人工物也会成为人类的“道德中介者”。人工智能已经涉及翻译、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也被人工物中介和影响。瘟疫流行时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由科技所维系,当人工物的中介成为常态,人们就将生活在一个科技“硬化”的世界中,这种“硬化”不仅仅在现实世界中,也蔓延到了精神和文化世界之中。
福柯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福柯担忧的是制度与权力对空间的划分、对人的规训。瘟疫的传播,强化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现实空间的划分,也必然造成精神空间的划分。我们被智能推送和社交媒体严格限制在一个基于计算的狭小空间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想看到、乐于看到的,人类本质中潜在的超越性和反抗性被海量的推送信息消磨殆尽。
新冠瘟疫流行期间,在数字空间进行大数据预测和监测就是智能科技防疫的重要措施。
早在商朝,古人就试图通过占卜来预防和控制瘟疫。当然,这种前科学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起到预防和控制瘟疫的作用。而如今,借助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智能科技手段,人们已经能够对瘟疫进行实时监控与预测。我们还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来构建新冠病患的时空信息,对疫情态势监控、疫情节点分析、病患迁徙路线、确诊病例分布等进行分析,实现对瘟疫的宏观态势把控。对于疫情防控,学者还打造了一个“虚拟城市”,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去构造一个现实世界的投影,在虚拟城市中模拟疫情传播的过程和途径,从而设想并优化防控方案。我们常用到的健康码,其原理就是使用大数据、数据库以及移动智能设备定位等智能科技,随时追踪定位我们所在的位置,将个人的空间移动轨迹准确的描述下来。
但是数字世界的建立,也会带来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从空间拓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试图用智能科技去构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同胚的数字世界,让数字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严格映射。实际上,我们至今没有搞清楚SARS以及新冠病毒的来源、疫情发生机制以及根治方法,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量远离它们。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敌人有着相似的特性,所以数字世界也将其敌人称作“病毒”,这些病毒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的无序性、传播性和破坏性。病毒是无序的,似乎没有任何理性,也不服从任何因果规律,它们无法被人们所感知,只在微观世界中存在。但是它们又是具有依附性的,因此它们可以依附在宿主上进行传播,只要宿主在流动,它们就能够传播。从这个意义上,造成病毒传播的就是人类自身。一部分病毒如动物病毒对于人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它们通过侵害并破坏宿主细胞,来达到自我复制的目的。
在数字世界中,每个人都被抽象化为数据或者代码。在瘟疫期间,我们为了生存可以暂时放弃隐私和自由,我们的形象、体温、行动、处所、生活都被保存在数字空间中。我们应当警惕的是数据与商业利益的捆绑。早在本次疫情之前,各种智能手机APP以及电商网站就已经在肆无忌惮地窃取公民数据了,疫情的非常规监控会恶化这种窃取、加重对数据隐私的漠视。智能科技还会造成“数字素养”方面的鸿沟。疫情期间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出现了各种生活困难,如无法出示健康码、不能网上订购药品等,在程序化的空间中,他们寸步难行。数字鸿沟加大了代际的差距,还会加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如今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恰恰是那些智能科技应用比较欠缺的地方(美国是个例外)。现实空间、精神空间和数字空间三者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现实空间的隔离会导致精神空间的疏离与恐惧,我们利用智能科技发展的数字空间,能够帮助我们控制和分隔现实空间,并帮助我们在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但是,这种人造的数字空间是冷漠的、抽象的,它也可能加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疏离和隔绝。当我们习惯于“数字化生存”时,我们会逐渐忘记存在的本质并失去生存的本能。
此次瘟疫爆发应该成为我们重思自然、人与智能科技三者关系的契机,智能科技应该成为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工具,而不是破坏自然生态。
瘟疫的传播考验着人与人的关系,隔离是生存的无奈之举,疏离、孤独和恐惧是隔离带来的必然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疏离又会导致人与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儒家的“仁者爱人”将人际关系视作人类的本质关系,隔离和疏离打不断亲缘纽带。当我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隔离时,我们发现,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可能比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更加合理、更为人性。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之上的,中国人比部分西方人更能适应这种家庭隔离,社会基础并未被瘟疫击溃。而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提倡,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当瘟疫破坏了利益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就很难继续和维持,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学者对疫情背后体现的极端自由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批判。笔者认为,我们应提倡一种“情理和谐”,即以家庭为基础的亲情以及人类的启蒙理性的统一,有助于我们共克瘟疫,共度难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的“知止”观指出,我们需要为知识和行为划定边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夫亦将知至,知止可以不殆”)。我们要对未知的自然保持适当的敬畏。智能科技在现实空间、精神空间和数字空间三个层面,对病毒进行检测和防控、替代人类完成危险工作、传递信息构建文化交流媒介,避免了人类与病毒的直接接触,成了防止病毒感染的有效屏障。但是这种屏障也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分隔和疏远。智能科技还可能成为划分权力空间、控制个体的工具。
马克思提出生产机器取代人的体力劳动、人会被机器异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会使人的脑力劳动也由机器完成,这样,人可能会全面被异化。如同病毒侵入细胞并改造细胞那样,机器也会全面介入人类的生活、思考和情感,机器控制人类,让人类成为其宿主,机器与人成了寄生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人工物应该成为沟通的桥梁,应该让人更好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我们应该明确,智能科技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工具与人的关系,人绝不应该被工具异化,更不能像病毒与人那样成为寄生体与宿主的关系。智能科技应该帮我们防控病毒,而不能成为另一种病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