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消除海上泄漏的石油

时间:2024-05-08

周军

石油,常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石油不仅可提炼出各种类型的燃料(汽油、柴油等),与之相伴的石油化工行业还可生产出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产品(如润滑油、沥青、塑料等),对人类贡献极大。

然而,石油污染也随之而来。在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石油的过程中,泄漏引起的污染时有发生,且大多出现在海洋上。近年来,千吨级以上海上漏油事故屡见不鲜。例如2002年的希腊“威望”号油船泄漏事件、2010年的墨西哥湾油井漏油事件等。

泄漏石油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处置,其产生的污染对漏油点附近的海域将是一场“生态浩劫”。 为什么石油会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这和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石油一旦泄露,因其密度比水小,起初会长时间漂浮在海面上,并迅速扩散,在事故海域形成大面积厚厚的油膜。油膜首先会使受污染海域中无飞翔能力的企鹅、海龟等动物行动受阻;其次,一时离不开受污染海域的鸟类,会因在海中捕食导致羽毛上黏附油污,使其飞行能力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再次,油膜会将大气与海水隔开,海水无法从空气中获得氧气,这就会导致油膜下的海洋生物可能因缺氧窒息而亡;同时,油膜能吸收并阻挡阳光进入海水,致使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大大减弱,无法正常生长,进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此外,油膜还会抑制海水蒸发,导致海面上的空气缺少水分,变得干燥。而海洋水汽又是陆地水汽的主要来源,事故海域临近的陆地气候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干燥。

石油泄露后,若不进行紧急处理、处置,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会因波浪、潮汐等海水运动而进入海洋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泄漏石油产生的油性沉积物将会不断沉入海底。接着,油污会被海底生物吸收,进入这些生物体内后会造成极大伤害,尤其对幼鱼、鱼卵或海虾幼体的破坏力更强。

2010年4月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就导致墨西哥湾海域数千种生物体内至今仍能检测出油类污染物。

另外,石油在海水中长期浸泡,会被分解产生大量的氮磷残留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进而导致海洋珊瑚礁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那么,面对海上石油污染,我们该怎么办呢?

尽管在当前科技水平下,我们还无法做到完全消除石油泄露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其破坏力。从长远来看,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石油的依存度;二是进一步强化航海安全,降低石油泄漏发生的概率,在源头上堵住油品直接入海的机会;三是做好应急预案和海洋石油泄漏处理、处置技术装备的研发,并做好海上石油污染的长远防治措施。

短期而言,当发生污染时,我们可在海水自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下,辅以人工强化措施,竭尽所能恢复事故海域环境,避免海洋被继续污染。

目前,针对突发的重大海洋石油泄漏事故,人们常用的处理、处置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又分为围油栏法、机械法和吸附法。围油栏法是利用围油栏把海上的油层限制住,可拦截、控制、转移溢油,能快速、高效地防止石油扩散,缩小污染面积;机械法是利用撇油器快速、有效地回收海面浮油;吸附法是用亲油性的吸附材料,使溢油黏在其表面而被吸附回收。在漏油事故发生后,一般会第一时间采用物理法处置。

化学法是向漂浮在海面上的石油喷洒化学药剂,改变石油的分散状态,加以清除。

生物法是将人工专门培养、驯化的“石油清污微生物”大量抛撒在石油污染海域,让这些生物大军去吞食泄漏出来的石油。

除了这些,大自然也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在光照充足、气温高的条件下,一部分油污会被蒸发,一部分油污会被自然分散、溶解以及生物降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