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伟珍,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高级教师,丽水市学科带头人。曾获丽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教育艺术杯”初中语文课堂大赛一等奖。在《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均发表过论文。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热情如一,追求“简约、灵动、文气”的语文课堂。
古人写章回小说,每到一章结尾,常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后事究竟如何?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又叫“卖关子”,就是通过伏笔引起连续性思维的手法;通俗地说,它在故事开头或中间只亮出谜面,藏起谜底,在结尾或适当的时候再将其点破,它往往会勾起读者强烈的兴趣,使人欲罢不能。
悬念是记叙文“尺水兴波”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这一技法可以收到使文章有起伏、生波澜的效果。
悬念设置通常有三种主要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和抑扬法。散文《背影》就是用倒叙设悬。开头叙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里的“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开篇扣题又设置悬念,为什么最不能忘记?这个背影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于是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去探寻这一背影的意义。欧·亨利最擅长用误会法设悬,其标志性的结尾,往往利用误会让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下文《多情女的面包》就是典型范例。抑揚法更多地指向人物的褒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使情节多变造成悬念,如下文《父爱陷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