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遇见

时间:2024-05-08

吴媛媛

遇见,是故事。在席慕蓉那棵开花的树心中,遇见,是一个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夙愿;在几米向左走向右走的人生选择里,遇见,是一个曲折而美丽的意外;在江南春色里行走的杜甫眼里,遇见,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一阵唏嘘;而在浔阳江头夜送客的白乐天心中,遇见,却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一襟洒脱。

遇见,是成就。当李白遇见盛唐气象,便写下了万古不朽的诗篇;当牛顿遇见那个苹果,便萌生了万有引力定律;当达·芬奇遇见丽莎·乔宫多,便诞生了神秘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当哥伦布遇见美洲大陆,便开启了宏伟的大航海时代。

草木浮生,皆有因果;万物相遇,皆是欢喜。

珍视我们的每一次遇见。遇见一首诗,就去吟咏汉字之味;遇见一首歌,就去欢唱旋律之美;遇见一本书,就去求索思想之真;遇见四季晨昏,就去拜访不同于昨日的自己。

马尔克斯——遇见海明威

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他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唯一看起来跟他不搭调的是一副小圆金属框眼镜,仿佛很年轻就当上祖父似的。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出来的大批学子当中,他显得生气蓬勃,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

好像总是这样,在一刹那间,我发现自己被分成了两个角色,而且在相互竞争。我不知道该上前去请他接受访问,还是过街去向他表达我对他无限的景仰。但不管怎么做对我来说都很不容易。当时我和现在一样,说得一口幼稚园英语,也不清楚他的斗牛士西班牙语说得怎么样。为了不要破坏这一刻,我两样都没做,只像人猿泰山那样用双手圈在嘴巴外面,向对街的人行道大喊:“大——师!”海明威明白在众多学生中不会有第二个大师,就转过头来,举起手用卡斯蒂亚语像小孩子似的对我大叫:“再见,朋友!”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

当时我28岁,是报社从业人员,在哥伦比亚出版过一本小说,得了一个文学奖,可是仍在巴黎漫无目的地飘荡着。我景仰的大师是两位极为不同的北美洲小说家。当年他们的作品只要出版过的我一律没放过,但我不是把它们当作互补性的读物,而是两种南辕北辙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一位是威廉·福克纳,我一直无缘见到他,只能想象他是卡尔迪埃·布勒松拍的那张著名肖像中的模样,在两只白狗旁边,穿着衬衫在手臂上抓痒的农夫。另一位就是在对街和我说再见、立刻又消失在人群中的人,留给我一种感觉,曾经有什么已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而且从来没有消失过。

不知道是谁说过,小说家读其他人的小说,只是为了揣摩人家是怎么写的。我相信此言不假。我们不满意书页上暴露出来的秘诀:甚至把书翻过来检查它的接缝。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把书拆到不能再拆,直到我们了解作者个人的写作模式,再装回去。但这样分析福克纳的小说,就未免令人气馁,他似乎没有一个有机的写作模式,反而是在他的圣经世界里瞎闯,仿佛在一个摆满水晶的店里放开一群山羊。分解他的作品,感觉就像一堆剩下的弹簧和螺丝,根本不可能再组合成原来的样子。对比之下,海明威虽然比不上福克纳的发人深省、热情和疯狂,却严谨过人,零件就像货车的螺丝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也许就因为这样,福克纳启发了我的灵魂,海明威却是对我的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人——不仅是他的著作,还有他对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惊人知识。《巴黎评论》登的那篇他和乔治·普林顿历史性的访谈中,他揭示了一套和浪漫时期创作理念相反的说法:经济的不虞匮乏和健康的身体对写作有帮助;最大难题就是把文字配置妥当;当你觉得下笔不如过去容易,应该重读自己的作品,好记起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没有访客和电话,哪里都可以写作;常有人说新闻会扼杀一个作家,其实正好相反,只要能赶快把新闻那一套丢开,倒可以成就一个作家。他说:“一旦写作上了瘾,成为最大的乐趣,不到死的那天是不会停笔的。”最后他的经验发现,除非知道第二天要从哪里接下去,否则不能中断每天的工作。我认为这是对写作最有用的忠告。作家最可怕的夢魇就是早上面对空白稿纸的痛苦,他这番话无异于一帖万灵丹。

海明威的作品全都显现了他如昙花一现般灿烂的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他对技巧那种严格的掌控所建构出的内在张力,在长篇小说广泛而冒险的范围中无法维系下去。这是他出类拔萃的特质,也是他不该企图逾越的局限。就因为如此,海明威的余文赘语比其他作家的更显眼,他的小说就像是写过了头,比例不相称的短篇小说。对比之下,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当代大作家博尔赫斯也有同样的局限,但他懂得不要贸然逾越。

弗朗西斯·麦康伯一枪射死狮子,可以说给读者上了一堂打猎课,但也正是写作方法的总结。海明威在一篇短篇小说中描写一头来自里瑞亚的公牛,从斗牛士胸前擦过,又像“转角的猫”似的快速跑回来。容我斗胆一言,我相信这样的观察,就是那种最伟大的作家才会冒出来的傻气小灵感。海明威的作品充满了这种简单而令人目眩的发现,显示此时他已经调整了他对文学写作的定义: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买。

对技巧的自觉无疑是海明威无法以长篇小说著称,而以较工整的短篇小说扬名立万的理由。谈到《丧钟为谁而鸣》,他说并没预先计划好故事架构,而是每天边写边想。这用不着他说,看也看得出来。对比之下,他那些即兴创作的短篇小说却无懈可击。就像某个五月天因为暴风雪,使得圣伊西德罗庆典的斗牛表演被迫取消,那天下午他在马德里的自助式公寓写了三个短篇小说,据他自己跟乔治·普林顿说,这三篇分别是《杀人者》《十个印第安人》和《今天是星期五》,全都非常严谨。照这样说来,我个人觉得他的功力最施展不开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雨中的猫》。

虽然这对他的命运似乎是一大嘲讽,我倒觉得他最迷人最人性的作品就是他最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就像他本人透露的,这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料误打误撞成了长篇小说,很难理解以他如此卓越的技巧,会出现这么多结构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错误,极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的对话,竟然出自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此书在1950年出版,遭到严厉批评,但这些书评是错误的。海明威深感伤痛,从哈瓦那发了一封措辞激烈的电报来为自己辩护,像他这种地位的作家,这么做似乎有损颜面。这不只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长篇小说。他在某一秋天的黎明写下此书,对过往那些一去不回的岁月带着强烈的怀念,也强烈地预感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了。他过去的作品尽管美丽而温柔,却没有注入多少个人色彩,或清晰传达他作品和人生最根本的情怀:胜利之无用。书中主角的死亡表面上平静而自然,其实变相预示了海明威后来以自杀终结自己的一生。

长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对他又如此热爱,会让人分不清小说和现实。曾有许多日子,我在圣米榭勒广场的咖啡厅看上老久的书,觉得这里愉快、温暖、友善、适合写作,我总希望能再度发现那个漂亮清新,头发像乌鸦翅膀一样斜过脸庞的女孩,海明威用文笔中的那种无情的占有力量,为她写道:“你属于我,巴黎属于我。”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每回经过欧德翁大道12号,就会看到他和西尔维亚·毕奇在一家现在早就变了样的书店聊天消磨时间,直到傍晚6点,詹姆斯·乔伊斯可能正好经过。在肯亚平原,才看了一次,那些水牛和狮子还有最秘密的打猎秘诀就归他所有了,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和枪手,一出现就纳入他的麾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只要提过,就给他侵占了。哈瓦那附近的小村子寇吉马是《老人与海》那个孤独渔夫的家,村里有块纪念老渔夫英勇事迹的匾额,伴随着海明威的铂金半身像。费加德拉维吉亚是海明威在古巴的避难所,他死前没多久还在那儿住过,阴凉树下的房子还保持原状,里面有他各式各样的藏书、打猎的战利品、写作台、他巨大的肖像剪影,还有他周游列国收集来的小饰品,这些都是属于他的,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

几年前,我有缘坐上了卡斯特罗的车,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学读者,我在座位上看到一本红皮小书。卡斯特罗告诉我:“这是我景仰的大师海明威。”真的,海明威在死后20年依然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就像那个早晨一样永恒不灭然而又昙花一现,那应该是个五月天,他隔着圣米榭勒大道对我说:“再见,朋友。”

(此文1981年7月26日发表于《纽约时报》)

[点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许多时候,伟人的会晤并不都在布满观众和灯光的舞台上。28岁的马尔克斯就在巴黎街头的二手书摊上遇见了他的偶像海明威,一个是热爱文学、崭露头角的年轻记者,一个是受人敬仰、走过半个世界的著名作家,没有客套寒暄,也无奉承膜拜,仅是隔着人行道,大声地打了个招呼。这时的遇见,发乎狂喜,止于自重。

海明威逝世20周年之际,马尔克斯写此文追念,在文中重温当年的遇见。文章用朴素、犀利而又充满热忱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高超技法的褒扬。这时的遇见,是两个杰出的小说大师之间的思想碰撞,是两个伟大灵魂的相知共舞。不知马尔克斯在写作此文时,眼前是否会浮现那天在圣米榭勒大街,高大且生动蓬勃的海明威高举双手回答他:“再见,朋友!”余音不绝。

我终觉得,最好的遇见,总是和书籍有关。

品诗

诗名:偶尔

诗人: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一首柔丽精巧的现代诗,朗朗上口,珠圆玉润,余味溢于言外。云与波心、你与我都是偶然的遇见,且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可遇见之后却又只能无奈地各奔前程,只因各有各的方向。

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可能就是在偶遇中产生的,但生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那个相遇的瞬间。尽管美好的遇见让人留恋,但它或许不再来临,永无再见的希望,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而又无奈。整首诗弥漫着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又蕴含着不可言说的情趣哲理,一唱三叹,有回环之感,将憧憬与破灭、无奈与潇洒交织汇聚,既蕴含着诗人独特的人生思考,又道出了人们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观影

节目:《朗读者》第一期

制作人:董卿

国家/地区:中国

播出频道/时间:CCTV-1:2017.2.18

“朗读者,朗读是传播文字;者是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文字和值得尊重的人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档文化节目像喧嚣凡尘里的一股清流,涓涓地淌进人们的心里。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中有各种不同的“遇见”:有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年少时遇见改变自己生命轨迹的医生,有国际产科医生在炮火轰鸣声中遇见无数次新生,有身为人父的企业家遇见日渐成熟的儿子,有平凡伉俪在鲜花山谷中遇见一世的情缘,有耄耋翻譯家遇见钟情一生的事业。他们以声传情,如静木生风;他们以文明心,如朗月生辉。他们让文字以最朴素的朗读形式,诠释出它们深藏的情感、使命与价值。他们在遇见后朗读,又在朗读中重温遇见。

这些有血有肉的真实情境,流露出美与旺盛的生命力,也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总有一次遇见,会在人生轨迹中留下鲜明的印痕;总有一段文字,可以汲取绵长雄浑的力量,以滋养生命的成长。

赏乐

歌名:遇见自己

词/胡风华

曲/石焱

唱/郝亚青

一把吉他 一位短发的少女

一屋凌乱 一堆打架的作业题

一片纸条 一颗心有了秘密

一天午后 一双眼睛忽然下起了雨

一次课间 一场蓄谋的相遇

一弯愁眉 一串难言的否定句

一回考试 一张脸写满失意

一季夏天 一个转身狠狠甩掉过去

我遇见十年前的自己

谢谢你为我付出的努力

你是我的 因为我是你的所以

你和我翻着时光点赞彼此

我遇见十年前的自己

谢谢你给我坚持的勇气

你是我的追忆我是你的希冀

你和我飞过梦想后会有期

遇见十年前的自己,在迷惘和憧憬中拨弹着吉他,在青春悸动和满堆的作业中摸索着未知的明天。遇见十年后的自己,翻看旧时岁月,看到了勇敢和坚持,看到了梦想和希冀。

拾起岁月中渐行渐远的那个自己,发现时光是最好的证人,它绝不辜负曾经的努力,并忠实记录付出的点滴。十年的日子,经年轮之手,相互交错,彼此牵连,编织成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曾经咀嚼过的艰涩枯燥,如今已绽放为蓬勃华丽。

一个人,两个时空;一个梦,两处绽放。

读书

书名:遇见

作者:丁立梅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丁立梅,笔名梅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作品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等待绽放:一位高考母亲的陪考笔记》《暖爱》等十多部。

《遇见》是她写作十年来创作感悟的精选,共有五辑,精致短小,却颇有意趣。“佛不语”“风居住的街道”“猫不语”……标题新颖,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文中有写旅游杂记的,见山水天地,玲珑多情;有写生活闲情的,藏人情哲思,匠心独运。文章从细微处描写烟雨江南、亭台楼阁,也以女性独有的敏锐来捕捉琐事中的种种趣味。她的文字如有灵性,如清风谱曲,流水奏弦,浅唱低吟,便给琐碎的生活注入了清凉与明媚。她的文字又亲切随常,充满感恩与温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嗅到幸福的味道。

责任编辑:陈玉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