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找寻通往彩虹的路

时间:2024-05-08

庄丰石

在影片即将进入尾声的那一幕是最感人的:

当马修老师被校长叫到办公室通知他被解雇并责令他不得再与他班中的孩子再见一面时,他孤零零一个人拎了手提箱走出大门,没有告别,没有依恋的眼神。然而当他走过转角,在教室下方的地面上,满是一只只飞舞而下的纸飞机,上面写着孩子们对马修老师无尽的依恋之情,而且,还有更多的纸飞机从教室的窗口飞出,在空中舞动;继而又是一双双小手齐刷刷地挥动着,向马修先生告别。

此时此刻的马修先生完全被感动了,“那一刻,我感觉愉快与乐观都在我心里奔腾着……”尽管遭到了那位暴戾、自私、冷漠的拉桑校长的不公正待遇,但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他的付出改变了孩子们,他怎能不为之而感到心潮起伏呢?

而此时此刻作为观众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为马修先生的真心付出,为孩子们的彻底改变而感到心潮澎湃呢?

故事是从马修先生,这位默默无闻的音乐家,来到这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少年寄宿学校之后开始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学校拥有阴森古旧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来这里的孩子们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或是那些失怙的孩童,他们除了成天的恶作剧,惹事生非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内容。而以拉桑校长为首的管理者也只信奉一条“教育真理”,即“行动—反应”,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假若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轮流关禁闭,并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每天在这里上演就是“胡闹—惩罚,惩罚—再胡闹”的恶性循环,没有教师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没有教师对孩子们的悉心关爱。有的只是双方的对立,诸如随时准备阴谋袭击教师,蓄意报复教师的批评惩罚,课堂创作漫画羞辱校长之类的行为层出不穷。

当然,初来乍到的马修老师也着实领教到了孩子们的“厉害”,面对孩子们一次次针对他的“挑衅”,他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简单粗暴地执行那条所谓的“金科玉律”,他选择了宽容、理解与尊重,这让他与孩子们的心逐渐地走近。而当他听到孩子们在寝室里胡编歌曲讽刺他时,灵感的火花霎时在他心中点燃,用自己的专长教孩子们唱歌,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一个个简单的音符从孩子们的嘴里飘出,孩子们的音乐潜能被挖掘出来,尤其是那个叛逆而又敏感的单亲少年——莫杭治,他的天赋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的那样:“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莫杭治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老师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当孩子们一旦步入那蔚蓝色的音乐天空时,所有一切都改变,他们不再胡闹,不再捣蛋,校园里充满了秩序与欢乐,这种情绪感染了所有人,包括那位冷漠的校长。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一个被校长误解而责罚的孩子一把大火烧毁了学校,也烧毁了每个人的梦想。无处出气的校长最后拿马修老师当出气筒。然而马修老师用音乐感化心灵的创举已经切实地让孩子们得到了改变,正如歌中所唱到的那样: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天的序幕。

作为引路人,他已经领着孩子们走上了找寻通往心灵彩虹的路。同为人师,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沉思:师生之间的爱与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给予了学生们爱与尊重,他们也才会回馈给你爱与尊重。影片中孩子们与马修老师告别的那一幕,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触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真爱与尊重去赢得他们,感染他们,提升他们。正如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说:“教育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影片一直以来是我的钟爱,这是我第五次欣赏该片,马修先生引导孩子们寻找幸福,同样也引导着我。同学们,一起去看看这部影片,相信,你也会如我一样,聆听影片中的天籁,收获感动,感受幸福!

[链接:]

片名:《放牛班的春天》

导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

主演: 杰拉尔·朱诺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尚-巴堤·莫里耶 玛丽·布

年代: 2004年

地区: 德国 / 法国 / 瑞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