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母爱造就德国版画家

时间:2024-05-08

任艳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1867年,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特别聘请教师教她学习。珂勒惠支14岁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父亲便开始着重培养她绘画。从此,珂勒惠支走上了艺术之路。

22岁时,珂勒惠支嫁给了在贫民区服务的一名医生,得以接触许多生活凄慘的底层民众。她的画中经常出现穷困的病人,她想用自己艺术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悲惨的命运。同时,珂勒惠支放下绘画,转而刻起版画,并迅速称誉艺坛。

就在珂勒惠支全心全意为贫民作画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一打响,她刚刚参军的儿子就不幸阵亡。珂勒惠支顿时陷入悲痛,甚至忘记了版画。直到191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普鲁士艺术学院会员时,她才如梦初醒。当她重拾刻刀、画笔时,作品的主题由贫民转向母亲。

战争的残酷让珂勒惠支看到众多年轻生命的陨落。她知道,有许多母亲同自己一样正饱受丧子之痛的煎熬,她以母爱之名代表这些千千万万的母亲完成了一系列作品。比如《莫将麦种碾成麦粉》中,一位母亲用坚实的双臂极力保护三个年幼的孩子,那母爱无声却震撼人心。这位母亲其实也是珂勒惠支自己,她曾说,如果可以,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在战争中丧生的儿子。

儿子牺牲18年后,珂勒惠支反复构思、修改的另一件作品《阵亡儿子的双亲》问世。作品中,中年丧子的父母跪着,母亲弯腰弓背,悲凄的脸庞深埋进胸膛;父亲双手交叉抱臂,痛苦凝固在脸上,脊梁却挺得笔直……珂勒惠支用饱蘸泪水的刻刀刻出这样的作品,母爱如山般沉重。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经历了死亡和战乱的人们又要遭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珂勒惠支再次把眼光投向贫民,更从母亲的视角描绘那些可怜的孩子。

在《德国的孩子们饿着!》的画面中,瘦小的孩子们举起小碗,他们都有一双因饥饿而显得稍大的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渴望,那是对食物的渴望,对未来的渴望。

珂勒惠支的诸多作品既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法,又带着震撼人心的情感。1928年,珂勒惠支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部主任,授予教授头衔,成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的第一位女教授。然而,她为贫民发声、为母亲代言,却成为法西斯打压的对象。

1933年,已经66岁的珂勒惠支受到纳粹的迫害,不仅被解除所有职务、撤销所有荣誉,还被禁止展览和出版各种作品。但这并不能掩盖珂勒惠支的杰出,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珂勒惠支也是鲁迅特别推崇的女版画家,她的《牺牲》——一位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起自己被战争夺去生命的婴儿,其脸上除了痛苦,更多的是愤怒——被鲁迅用以纪念某共产党员罹难,刊发在杂志上。鲁迅在编印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中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珂勒惠支以母爱之名用手中的刻刀、画笔刻画出一个个绝望、瘦弱却又勇敢、强大,极力保护孩子的“母亲”形象,她的成名不仅仅因为画作,更因为其作品中散发和传递的母爱。

(田宇轩摘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