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与“毒”共舞29年

时间:2024-05-08

阿晔

人物名片

陈薇,1966年出生于浙江兰溪,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2017年10月25日,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月3日,随着一条微博热搜,“陈薇”这个名字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她与“毒”共舞29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

抗击“非典”时,她研制出的喷鼻剂保护了1.4万名医护人员;汶川抗震时,她是卫生防疫组组长;北京奥运会,她带队成功处置多起核生化疑似事件;现如今,她被视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赛跑中的“种子选手”。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陈薇自信回应:“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

出征武汉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抵达武汉。从进入疫区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启了“忙到起飞”的模式。经过4个昼夜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终于在1月30日上午开始投入使用。她和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地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无疑是一项重要应用成果。不过此时,大多数人还没注意到这位在默默战斗的女将军。

让陈薇“红出圈”的是《中国科学报》的一次采访。面对记者,她言简意赅,句句切中要害,极富客观思辨:“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即使出了事故也知道打谁的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新型冠状病毒一来,谁都觉得自己能做,但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有网友大赞:“这才是一位院士该有的表述,专业而有远见!”

与医学科研结缘

可能陈薇自己都没想到,昔日浪漫的自己会成为一个雷厉风行的女科学家。

1984年,18岁的她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4年后,她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直到此时,她仍然志不在搞科研。她喜欢舞蹈,也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所有人都觉得,浪漫又前卫的陈薇,将来不太可能从事科研工作。然而,毕业前夕,陈薇的选择让大家很意外:她不仅要搞科研,还要到军队去搞科研!其实,陈薇之前也没想过要走这条路,一个插曲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1990年底,导师派她去军事科学院取回实验需要的抗体,没想到这一去,她就被那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吸引住了。又听说军事科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担负着我国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陈薇热血沸腾,产生了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她毅然从军,坚信“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

战“疫”不停

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但陈薇觉得,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时都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一想到这些,她就对铸造“生物盾牌”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十年如一日的蛰伏和坚持,终于让陈薇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爆发出令人惊叹的“能量”。当时,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她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非典”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带头进入负压实验室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负压实验室一次最多只能待5个小时,待久了就会因缺氧严重而头痛。但为了和疫情抢时间,每次进实验室前,她都会少吃少喝,装备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个小时撑不住为止。除此之外,她还要隐忍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辛酸。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陈薇率团队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4万名医护人员预防性使用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无一例感染!2008年汶川地震,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在不断的余震中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个月。从灾区回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防護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在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敏锐地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在她的坚持下,“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这种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达50%至90%,美国将其归类为“最高等级之生物恐怖袭击武器”,由此引发全球恐慌。陈薇知道,自己研究了8年的病毒,又一次发生了变异。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非洲一线去!2015年年底,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为疫区的人们打开生命的希望之门,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一时间,世界为之惊叹,国人为之自豪。

曾有人问过陈薇两个问题:埃博拉从来没在中国暴发过,研究它有意义吗?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对于这两个问题,陈薇的回答始终是:

“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这个“一线”意味着,像陈薇这样的一批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要屡屡冒着生命危险,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在“无形战场”拼死搏杀。

陈薇说得出,更做得到。与“毒”共舞29年,她始终冲在一线,于危难之际挺身担当,交出的是一份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答卷。她说“: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

(选自2020年第6期《北广人物》)

粉丝心语:

幸福春天:将军真帅!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陈薇将军真的是国之栋梁,我们的安全守护神。

唐史主任:陈薇院士临危受命,率部奋战在一线。巾帼不让须眉,时代楷模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