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吴彩淑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课后习题进行重新调整,这对教师而言是一次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大单元教学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借助把控课后习题实现统整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做到整体性与系统性建构,是其综合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而在“双减”政策下,语文课后作业已经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更为注重习题内容的质量。因此,在实现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控课后习题,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串联,使其具有整体性特征,便于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笔者从通读教材内容、读懂语文要素、厘清要素排列、统整教学内容四方面入手,探讨在课后习题引领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整体掌握语文知识,不仅是学生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正确使用教学方法的体现。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对语文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教师需要借助对课后习题的梳理、优化,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借助有质量的课后习题逆向复习与巩固所学语文知识,这对学生来讲是有效整合单元知识的方法。同时,对课后习题进行精准、科学把控,可以使学生对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巩固,考查自身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正是通过课后习题整合知识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后习题与单元知识间的关联,有效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掌握。
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把控课后习题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课后习题进行调整,使习题更具针对性、具体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串联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对于教师来讲,通过对习题的把控,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且根据单元教学线索让教学内容在保持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单元整体知识点做到有效串联。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提高自身教学质效,也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让知识的呈现更流畅、更紧密。
优化课后习题,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负责。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学效率高,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掌握与应用,再加上教师布置适当的习题内容,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样,课后习题内容质量高、知识点内容全面,学生便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后习题”的形式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久而久之,掌握的语文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扎实,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得到长足进步。并且,学生的进步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能够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统整语文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梳理、分析课后习题,且在通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基于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需要重点把握习题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将习题中的重点内容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并以教学目标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应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课堂知识的重点学习,也是对后续进行习题练习的准备。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古诗三首”教学为例,教材中“古诗三首”的课后习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并重点默写《宿新市徐公店》。二是阅读三首古诗,生动地描述自己眼前浮现的美景,如“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三句诗分属于《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根据课后习题,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落在情感的体会与重点诗句理解上。基于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资料辅助明确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所示。
目标一:梳理三首古诗的生字词,并掌握“杂、篱、徐、疏、锄、剥”等汉字。会书写包括“稀、蜻、蜓、茅、檐”等在内的十五个汉字;目标二:准确、有情感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背诵。能够独立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目标三:结合注释与插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中展现的田园风光,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单元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古诗三首》。可见,借助对课后习题的分析且在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的学习,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准确读懂语文要素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语文要素本身具有精炼度高、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的特点,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如果没有对语文要素进行准确分析,容易出现语文要素偏差,出现教学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懂语文要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分析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对课后习题进行优化、把控,能够充分分析与解读语文要素,使语文要素、教学重点与难点更清晰明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第一个语文要素重点在“抓住关键语句与思想情感”。在语文阅读中,作者为了表现文章主题与自己的情感,会借助文章中的某些句子进行传达。而对于如何确定是哪些具体的语句,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分析课后习题中出现的语句,以此分析语文要素,确定需要重点分析的语句内容。第二个语文要素注重对学生“写”能力的考查,而对于具体写哪个地方,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后习题进行明确。
在《乡下人家》课后习题中,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对文章进行划分,并以画的形式为每一部分取名字;第二,让学生找到自己对文章描写中最喜欢的景物,分享自己的看法;第三,理解以下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生动形象的语句,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第四,学生需要生动形象地描写自己眼中的乡村景致。
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前三个习题对应第一个语文要素,而第四个习题对应第二个语文要素。这样,教师可以充分理解语文要素,再根据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的双重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即抓住《乡下人家》中的关键语句和感兴趣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会通过要点品读文章。可见,借助对课后习题的把握和分析语文要素,不仅可以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控,做到高效教学。
1.厘清单元内的要素。
在厘清单元内部的要素时,教师主要是对要素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分析中,教师需要让单元内的文章与文章、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对课后习题的分析,将单元内的要素进行排列,从而明确规划教学梯度。
例如,《乡下人家》在文章最后的泡泡提示语中写到“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是这句提示语,明确告知学生该句便是本文的中心句,即语文要素中提到的“关键语句”。同时,在本文课后习题的选做题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自己眼中的乡村景物,这也是对要素的进一步明确。再如《天窗》一文中泡泡提示语被放在了课文的中间部分,并写道“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一部分的泡泡提示语中,学生应分析“小小天窗”所蕴含的意蕴,体会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天窗是自己唯一的慰藉。同时,从本文的课后习题来看,学生需要对两个句子进行具体分析,其一是“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要大十倍百倍。”其二是“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从‘虚’中看出‘实’。”课后习题中给出的两个语句,既是学生需要重点分析的课后习题,也是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应重点掌握的重点内容。
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与分析文章,借助课后习题与文中提示泡泡厘清单元语文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逐层理解、逐步掌握关键语句,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
2.厘清单元外的要素。
所谓单元外,是对本册语文教材进行单元层面的纵向对比,将与本单元教学要素相关单元进行连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时联系相关要素知识,从而实现对相同要素的知识的掌握。而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不同要素所在单元的课后习题,完成教学梯度的设置,确保学生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层级掌握。
根据部编版教材,我们借助对单元内容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要素信息。比如,四年级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的要素内容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教师可以联系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等不同年级的单元要素,搜集与其匹配的要素内容,从而有效整理出与“思想情感”相关的语文要素。具体而言,分别包括四年级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的要素内容“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五年级教材(上册)中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的要素内容也和“表达思想情感”直接相关;五年级教材(下册)第一单元、六年级教材(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要素内容也都与“表达思想情感”有关。因此,在学习四年级第一单元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哪些具体要素内容与本单元相关,从而在帮助学生了解与“表达思想情感”有关的语文要素时,既提高了学生对“表达思想情感”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也为学生进一步提高课后习题练习效果打下基础,让学生可以有效分析与解决课后习题。
因此,在厘清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重视对单元内要素的把握,也需要重视对单元外要素的把握,且在课后习题的帮助下清晰排列语文要素,进而明确设置教学梯度。
在上文阐述中,教师可以借助对课后习题的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与明确教学梯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统整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教学。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以课后习题为思考之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章,在学习中理解课后习题、解决课后习题,从而掌握习题中蕴含的知识。
例如,在《天窗》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文章中的泡泡提示语与课后习题进行调整,使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思考问题的答案。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五个思考问题:第一,应该怎样理解文章中两次提到的“唯一的慰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二,在文章找到天窗的位置,说明为什么要开天窗?第三,在何种情况下,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四,结合语句“你想象到这雨...要大十倍百倍”分析作者为什么运用“扫荡”这个词?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第五,结合原文,分析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一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带着这五个问题进行文章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做出有效分析与理解,并且让教学内容做到紧凑、系统。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做到统整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实现整体教学的效用。
综上所述,在借助课后习题统整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习题的内在联系,从习题的角度反思如何让学生掌握语文单元学习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课后习题,通读教材内容、读懂语文要素、厘清要素排列、统整教学内容,从而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梯度、实施整体教学,让语文大单元教学得以高效实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