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易玉娥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沙河幼儿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得到普遍关注。幼儿的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为了真正保证幼儿教育效果,教师应结合幼儿实际成长需求,引入符合其爱玩天性的游戏活动,制定针对性的生成性课程,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幼儿园常常采用预成性课程模式,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时难以认真观察幼儿,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只是被动参与各项游戏活动,缺乏主动意识。原因之一是教师存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创新意识,活动开展方式单一,与幼儿的互动次数较少,拉大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导致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主动求教教师,甚至惧怕教师,抵触心理严重。
幼儿园落实生成性课程,可以突出幼儿的活动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处于平等关系。在活动期间,教师应认真听取幼儿的意见,使其可以自主参与游戏活动,还需提供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空间,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还应及时了解每名幼儿的兴趣所在,针对性地改进生成性课程,进而全面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其实现全面稳定发展。
首先,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幼儿生成性课程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不仅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还应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置授课流程,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落实。
其次,应体现幼儿园教育的特点。相较其他基础课程,幼儿园教育具备自身的独特性,在课程设置期间应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特点,整合教材资源,明确幼儿教育方向与教育目标,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幼儿良性发展,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
再次,为教师与幼儿的发展提供保障。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设置需要教师全程参与,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指导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活动开展质效,也决定着生成性课程的教育质量。在生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园方和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构建科学的生成课程体系,打造适合幼儿基本情况的教育项目,如结合幼儿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理解水平等方面构建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投入更多精力了解幼儿,并引入游戏化元素,促进生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如为幼儿播放节奏轻快的音乐、创设游戏情境等,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应体现趣味性与自主性。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应注重游戏的趣味性,科学设计游戏项目,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渗透科学知识,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发展。比如,在教授与水果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蒙住幼儿眼睛,要求其以触摸的形式认识水果,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主动了解水果特点的意愿。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通过生成课程中的游戏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意识。比如,在设计“追影子”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到室外,让幼儿追自己伙伴的影子,在激发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直观感受光的作用。
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科学制定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规律,以调动其活动积极性。但当前幼儿园生成性课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未充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且存在较多问题。
当前部分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养较低,未准确掌握生成性课程概念与内涵,没有准确判断生成性课程教学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无法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定教学课程,并且在生成性课程中引入游戏化的程度较低,生成课程效果并不明显。
当前多数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预先设定教学内容,并机械化讲解,没有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爱好选择合适的环境材料与教学方式,忽视了生成课程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学策略中没有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与价值方向,导致幼儿不喜欢教师设定的游戏方案,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总结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分析当前的幼儿生成教学,部分教师未总结幼儿园生成性课程反馈体验,只是一味重视教授与讲解,难以高效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教学质量,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升。
幼儿年龄较小,好奇心较重,喜欢很多不同的事物。因此,在设置生成性课程时,教师应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比如,以“小麦的成长”为主题,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自然角种植小麦,要求幼儿照顾,但班级中有位小朋友总是给小麦浇水,于是月月向老师告状:“老师,小麦浇那么多水,都快要淹死了。”但浇水的小朋友解释道,只是为了想多浇一些水,让小麦快点长大。由于小朋友缺乏实际经验,认为多浇水小麦便可以长高,但过度保护反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提问小朋友:“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给小麦浇水呢?”小朋友们开始激烈讨论,出现更多问题,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生成性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课程资源。之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年龄特点,预设观察小麦生长条件的教学目的,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比较、发现泥土的秘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并提升自身的观察分析、探究记录等能力,也可以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合作。
1.何时为小麦浇水。
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怎样知道小麦什么时候需要喝水呢?”幼儿开始讨论,有的幼儿提出每天少浇一点水,有的幼儿指出每天的值日生去浇水,有的幼儿认为只有当泥土为黄色时需要浇水,当棕色时则无须浇水。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棕色的泥土不需要浇水呢?”有的幼儿指出棕色的泥土与黄色的泥土不一样,但说不出除颜色外哪里不一样。此时,教师鼓励幼儿搓泥土,发现有何不同,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泥土的秘密。整个生成性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幼儿提出通过观察泥土颜色判断是否浇水这一想法展开。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实验确定,当遇到水后,泥土会发生变化,引导幼儿观察、触摸不同颜色泥土的感觉,部分黄色的泥土为硬硬的,不能掰开抱团的泥土。而棕色的泥土比较软,还散发着青草的味道。这样幼儿能在泥土乐园中探究小麦浇水的秘密,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草木的生长规律,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感。
2.小麦如何测量。
随着小麦的生长,幼儿纷纷感叹小麦已经长这么高啦,但为什么有的高有的矮呢。教师根据孩子的发现抓住教育机会,提问:“我们应该怎样测量小麦的‘身高’呢?”之后幼儿开始讨论。有的幼儿利用手测量,有的利用吸管测量,也有的幼儿提出利用尺子测量。幼儿发现很多种测量小麦的方法,但最准确的方法是利用尺子测量。此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尺子,与幼儿一起观察记录表与日期,引导幼儿分析记录测量结果,从对比中发现不同。乐乐发现有的测量数据较大,有的测量数据较小,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此时幼儿全体讨论,发现小麦由底部向上长高,比一比便可以发现小麦的高度。
通过此次实践课程,幼儿可以了解到尺子这种测量工具,认识到应在同一水平面测量小麦的生长高度。小麦长高属于抽象的理念,通过上述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幼儿理解小麦逐渐长高的意义,且在集体讨论中明白如何测量与记录小麦高度。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工具测量小麦,交流测量与记录的通用办法,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观察、比较与记录的能力。
3.引水灌溉。
12 月某个早晨,气温较低,红红在为小麦浇水时,水龙头中的水溅到了衣服上,感觉很冷。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说他有一个为小麦浇水的好方法,将水龙头连接到沙水池的管道中,便可以直接打开水龙头浇水了。此时教师提问:“要怎样建构引水管道呢?”几个小朋友谈论着,尝试画出管道线路图。
一是探索建构沙水区管道。幼儿在美工区拿出需要设计的管道材料,绘制自己想象的灌溉路线,并开始第一次建构尝试,发现管道的口较大,并不适合现在的水龙头,太粗的管道会流更多水。
二是探索建构玩具管道。幼儿发现沙水区的管道口较大不适合当水龙头,幼儿开始重新建构灌溉的材料,但发现粗吸管、纸杯都不管用。这时一名幼儿提出使用玩具管道。之后几个孩子快速来到自然角,发现玩具管道正好满足水龙头的大小。于是他们开始第二次建构,但这次又发现管道的长度太长,运水时需要有人扶着,没有支撑时会掉下来。于是幼儿开始尝试第三次修改灌溉路线,但发现建构的管道会在柱子中漏出来,不能全部灌溉,效果并不理想。
三是开始尝试高架引水灌溉。管道的灌溉需要材料的支撑,但应寻找何种材料呢?此时幼儿利用午餐散步时间在建构区收集的画架、积木、椅子、桌子等,又在小树林中找来了树枝,在拆卸与搭建过程中选择树枝为搭建的材料。成功支撑后,幼儿发现高架管道中的水可以流向泡沫箱中的所有小麦,纷纷手舞足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通过上述试验探究,幼儿反复调整方案,在建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了探究能力。在高架引水管道建构期间,教师“还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权利,使其可以自主发现问题、自主选择材料并与周围的事物进行良好互动,最终讨论解决问题,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探究、合作、专注的良好品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使幼儿通过动脑动手等实现探索材料的目标,提升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
基于此,幼儿园和教师应基于此次活动总结经验,构建完善的生成性课程体系并进行发散,衍生出更多优秀的富有园所特色的生成性课程。
不同于常规课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情况,加强交流拉近距离,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掌握学习现状,全面记录幼儿的生长历程。
其次,教师应加强引导幼儿行为。幼儿园不但教授幼儿理论知识,还应使其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使其亲身感受活动过程,掌握实践操作经验。教师也应不断反思总结,明确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课程内容,合理规划游戏活动流程,梳理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在优化中使幼儿收获更多的成长经验。
再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行动,学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幼儿园生成性课程教学中,幼儿既可以实际操作,也可以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直接感受,以顺利实施生成性课程。
最后,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的生成性课程。在生成性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在设计、编制、实施、反思等流程中应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园区资源等,在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构建完善的生成性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多方努力,及时为生成性活动的开展投放材料与相关图书,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或者在游戏期间为幼儿提供背景旁白式的语言引导,促使幼儿深度梳理问题,边玩边想,加深印象。
为了保证生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幼儿园还应提供足够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一方面,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自由、安全、温馨的氛围下学习生成课程,始终保持心情愉悦;另一方面,幼儿园应为生成性课程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与课程物质支持,使教师可以顺利开展游戏活动,以确保幼儿在生成性课程中感悟游戏的乐趣。
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实施价值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综合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关注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注重引导幼儿亲身感受、探索。一方面,应在生成性课程构建中引入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不仅关注幼儿获得的经验,还应关注幼儿未来的发展、对经验收获以及产生的情感态度。过程性评价注重幼儿的持续发展,比如在绘画课程中,应连续呈现幼儿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绘画效果,在持续观察中记录幼儿能力的递进式提升。并且,这种纵向式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幼儿感受自身的变化,充满成就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生成性课程构建中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教师应从多个视角出发观察幼儿的发展,比如部分幼儿虽然兴趣单一,但可以长时间操作同一种材料,注意力较集中,部分幼儿会不停更换材料,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兴趣较多,创造力较强。这些并不代表幼儿能力强弱,均体现了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评价幼儿,应尊重每名幼儿的发展规律,提供差异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理念下,幼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幼儿园生成性课程教育质效。在生成性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站在幼儿视觉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优化,并整合幼儿园、社会、家长等资源,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