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健康第一”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现

时间:2024-05-08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锦海小学 刘美叶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体育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开展健康理论、体育技能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并且能自觉遵守良好的生活方式,综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渗透“健康第一”理念。本文从五个层面,即设计强度适宜的运动任务、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练统一起来、设计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家校合作推进体育教育、推进体育与德育的深入融合,阐述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紧跟“健康第一”理念开展学科活动,如何既要组织学生强身健体,也要通过育心活动的展开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健康成长。

一、研究背景

“健康第一”理念倡导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通过体育锻炼不断优化学生的体能素质,也要通过育心育德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齐头并进。但是,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运动强度超出学生身体负荷的情况、只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健康理论与品德教育的现状、学生只在体育课上参与系统训练现象等,导致学生不能自觉形成健康意识与正确的生活方式,难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为了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小学体育教师则应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体育锻炼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健康理论与运动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督促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真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足准备。

二、“健康第一”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现路径

(一)设计强度适宜的运动任务

部分教师在组织体育课程活动时忽视学生的身体负荷能力,常以“一刀切”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存在超标教学现象。显然,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运动状态,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无形中导致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不符合“健康第一”理念的育人要求。因此,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小学体育教师应改变超标教学的行为,科学调控运动项目的强度,以顺利驱动学生,使其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此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则可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强度适宜的运动任务:

首先,综合考虑学生群体的身心发育状态,客观分析学生群体的平均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发育状态,综合调控运动项目的强度、进度,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体育锻炼活动。其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设置不同强度、难度的运动项目,设计分层任务,兼顾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各层学生都能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实现有效运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能素质,落实“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受益。

比如,在“跳绳”一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能素质等,由此判断组织跳绳活动的强度与目标任务。本班学生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跳绳训练,不了解摇绳技巧、起跳的时机,也难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在跳绳时出现踩住绳子、绊住双脚等情况,动作也不够自然、协调。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好,他们可以在适当的尝试与练习中掌握跳绳技巧,然后再增加跳绳的次数、延长跳绳的时间即可。因此,笔者由此设计了本节课的运动任务:

(1)组织学生观察、模仿跳绳的规范动作,并且能规范掌握跳绳的动作要领,能根据摇绳的速度、绳子落下的时机起跳。

(2)在跳绳时,动作要协调、自然,动作要美观、大方,跳绳时需轻盈地带动身体运动。

(3)在跳绳比赛中尝试增加连续跳绳的次数,延长跳绳的时间,并且能感受跳绳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发育与刺激,提升跳绳能力。

上述几项任务从跳绳动作姿势的规范性操作、跳绳时身体的配合与平衡以及跳绳次数、时长等方面逐步提高了对学生体能素质、运动能力的要求,强度合理,且能随时根据学生的运动状态做出合适的调整,便于优化学生的运动状态。这一系列任务体现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教育理念,既有利于通过跳绳训练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运动能力,也有利于顺利落实“健康第一”理念。这样一来,学生能在体育课上自主锻炼,享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增强运动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上述运动任务的描述比较精准、具体,可以对学生产生驱动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的效果。

(二)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练统一起来

在《新课标》中,教育部从“健康行为”层面提出要将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健康知识,也要自觉遵守健康的生活作息、卫生习惯,主动参与锻炼活动,保持良好的成长心态等。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组织课程活动时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能素质的变化,较少为学生讲授健康理论,导致学生并不了解各类运动项目对自身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难以自主按照科学的方式展开自主锻炼,无法树立“健康第一”意识。

针对这一现象,小学体育教师应增加健康理论讲解与探究活动,结合必要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一类运动项目对自身体能素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能明白科学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行为约束与管理能力,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比如,在“前滚翻”技能教学时,首先,笔者在课堂上将技能学练与健康理论知识整合起来,面向全体学生示范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展现了手肘与脑袋的位置、发力部位等,使学生能够自主模仿、练习。其次,在学生学练活动中,笔者讲解了前滚翻对维持身体平衡、锻炼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的积极作用以及提升空间定向能力的优势,告诉学生在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后也可在摔倒、遇到意外时保护好关键部位,降低出现重大伤害的概率。最后,带领学生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在垫子上练习前滚翻的动作,不断地调整空间定向方法,利用手肘与背部去保护头部、利用腹部的核心力量向前滚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身体柔韧性、灵敏度、平衡能力。这样一来,则可端正学生的运动态度,增强运动意识,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明白这一动作技术是在遭受意外事故时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常见动作,也能明白通过前滚翻训练,自身的身体平衡能力、空间定向能力等都将得以提升,所以在练习前滚翻动作时也变得认真,能够耐心地根据教师的提示不断调整身体包裹的姿势、抱头位置以及向前滚动的发力部位、用力方式等,切实实现了有效运动。

(三)设计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

《新课标》以“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要求提出要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倡导一线教师能够“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使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运动体验,有序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对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设计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能够接触多种运动项目,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乐于长期参与的体育活动,切实激发出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教育受到了重视与认可,笔者也在此背景下开展了丰富的体育锻炼项目,包括田径运动、篮球运动、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其中,田径运动中包括长跑、短跑、接力跑、折返跑、跳远、跳高、队形队列等丰富的运动项目,可以综合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学生在长期、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另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笔者还开展健美操、啦啦操、体操等特色运动活动,设想在未来尝试引入武术、跆拳道、太极等更有代表性的运动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运动活动中彰显个人优势、运动能力,积累有效的运动经验,体悟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成长,由此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能真正实现健康城长。

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设计多元化体育项目时也可直接在课外组建体育特色社团,使学生能在课外自主参与锻炼活动,丰富运动经验。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小学要开展多元化的课后服务延时活动,这为我们组织体育社团教育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环境。所以,我们要把握这一机会,全面推广体育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教师乃至家长都能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四)通过家校合作推进体育教育

“健康第一”理念有一个观点,即体育锻炼活动应该伴随学生的成长而展开,不应该被局限在课堂上、学校中。针对这一点,《新课标》也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刻苦学练、树立健康意识。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督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监督学生在校外继续学练运动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能爱上运动,养成运动习惯。

为了提高家校合作的育人效率,笔者经常录制关于某项运动技巧的讲解、示范视频,将其分享给家长,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陪伴学生一同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规范的模板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由此优化学生的自主运动行为。另外,笔者还整理一些有利于在家庭中展开的特色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跳长绳、踢毽子、丢沙包以及比较普遍的长跑、短跑、单双杠运动等,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学生多锻炼、多运动。除此之外,笔者还与家长分享一些健康饮食、卫生与健康等健康理论知识,使家长能够科学教育子女,既避免学生摄入过多“垃圾”食品,也避免学生因为营养过剩而出现肥胖问题,双管齐下,通过多重做法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时,笔者还邀请家长到学校旁观学生在不同体育锻炼空间区域下的运动风采,面向家长分享正确的健康理论与技能知识,使家长能够支持学生每日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完善家长的教养理念,使其自觉树立“健康第一”意识,并自觉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五)推进体育与德育的深入融合

“健康第一”并非只关注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否具备利用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将育心、育体统一起来,切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小学体育教师也要主动将体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运动学练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自主传承体育品德,在高尚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与正确的体育态度影响下不断消除压力、排解负面情绪,主动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自觉遵守正确的运动规范与体育伦理要求,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在“折返跑”技能练习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笔者在体育课上设计了“学—练—赛”一体化活动,通过小组学练、个人学练的形式提升学生折返跑能力,使其能熟悉折返跑的动作技巧。笔者组织学生参加折返跑比赛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使其能自觉遵守比赛规则、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懂得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与裁判,使其能懂得坚持到底、自尊自信,达到育心、育体相统一的目的。在本轮比赛中,笔者严肃处理违反比赛规则、恶意推搡竞争对手的行为,也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不可以为了取得胜利而不择手段、不顾其他同学的安危与游戏规则等,希望学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其明白任何人都不能违背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合理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第一”理念是时代所需,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科学预设,灵活调控体育锻炼的强度、难度,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练活动结合起来,既要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也要通过多元学练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开展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家校共育、体育与德育的深度整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使其能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乐于参与运动学练活动,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其“健康第一”运动意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